孔末之亂

西漢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漢元帝封孔子十三世孫孔霸為褒成君,奉孔子祀。 漢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又封孔子十六世孫孔均為褒成侯。 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將孔子三十五世孫孔璲之由褒聖侯提升為文宣公。

孔末之亂,又稱孔末亂孔,是五代十國時期的謀殺事件,因此事,孔子家族的大宗支險些斷絕,逃過劫難的孔仁玉則在日後中興孔族。

事件始末

西漢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漢元帝孔子十三世孫孔霸為褒成君,奉孔子祀。漢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又封孔子十六世孫孔均為褒成侯。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將孔子三十五世孫孔璲之由褒聖侯提升為文宣公。除授予孔子家族的歷代宗子世襲爵位以外,朝廷也不時封賜食邑、絹帛,免除徭役,優待孔子後裔。南朝劉宋元嘉十九年(公元442年),朝廷下令免除靠近孔林五戶百姓的徭役,充任孔林灑掃戶,負責打掃孔林的衛生,代代世襲。這五戶人家本都不姓孔,按著當時仆隨主姓的習俗改姓孔,其中有一戶因此名叫孔景。
唐末至五代十國時期,孔子家族後裔的人數已為數不少,但因外任做官和躲避戰亂,他們多流散在外,定居於曲阜的較少。此時,宦官亂政,藩鎮復起,戰亂不休,唐朝皇室自顧不暇,對孔氏家族的優待也遠不如過往,孔子四十二世嫡長孫孔光嗣因此未能承襲文宣公的爵位,只是在唐天祐二年(公元905年)被任命為泗水縣縣令。後梁乾化三年(公元913年),孔景的後裔孔末眼見天下大亂,時局動盪,起了謀逆奪位的野心,遂夥同暴徒將生活在曲阜的闕里孔氏一一殺害,最後,孔末又到泗水殺了孔光嗣,奪其家產,取代其位,主孔子祀,儼然以孔子嫡裔自居。經此事件,曲阜的孔子後裔幾乎被殺盡。

中興

孔光嗣的獨生子孔仁玉此時剛滿九月,被其母親張氏抱回張羊村娘家,被張氏的雙親張溫和樂氏藏匿起來,幸免於難。孔仁玉在母家的撫養下逐漸長大成人,他九歲便精《春秋》、通六藝,姿貌雄偉,為人嚴謹,臨事果斷。後唐明宗長興元年(公元930年),魯人將孔末假冒嫡裔,竊取官爵之事告之於官府,“曲阜令孔末非聖人之後,光嗣有子名仁玉,現育於外婆張氏家中”。後唐明宗得知此事後,派人前往曲阜詳加調查,確認屬實,於是下令處死孔末,命孔仁玉任曲阜縣主薄,主孔子祀。長興三年(公元933年),又遷龔邱縣縣令,襲封文宣公。後晉高祖天福五年(公元940年),改任曲阜縣令。廣順二年(公元952年)六月,後周太祖郭威征討慕容彥超,過曲阜,拜孔廟及孔墓,賜予孔仁玉五品官服,又授孔仁玉曲阜縣令兼監察御史。孔子家族經歷大難後,終於在孔仁玉這一代而中興,孔氏後人因此尊稱孔仁玉為中興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