嫘祖故里廟會節

嫘祖故里廟會節

嫘祖故里廟會節,是一個盛大的節日,人山人海,歡聲笑語,熱火朝天,戲台子上白天唱花鼓戲,多為“白蛇傳”,“梁祝姻緣”和“蔡鳴鳳辭店”之類的傳統戲。

嫘祖故里廟會節嫘祖故里廟會節
遠安縣苟家埡鎮,不僅是聞名遐邇的“埡絲”之鄉,而且是華夏第一夫人——軒轅黃帝之正妃——嫘祖的故里。

嫘祖是我國古代第一位傑出的女科學家,是她首創植桑養蠶繅絲之術。古歷三月十五日是嫘祖的生日,人們出於對嫘祖的崇敬,每年三月十五日,便在嫘祖廟(亦稱蠶神廟)前搭起戲台唱大戲,為嫘祖祝壽,祈求嫘祖賜福施恩,保佑故鄉蠶事順遂,五穀豐登。鄉民們便從四面八方趕來看熱鬧,順便把自家的農副土特產品拿到廟會上出售,換回自己所需要的生活用品。如此年復一年,久而久之,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種民眾自發性的傳統集會。所謂“趕廟會”即由此而來。由於廟會融宗教、文化、商業於一體,為當地民眾所接受,具有廣泛的民眾性,因而有很強的生命力,才能長期沿襲下來。

簡介

嫘祖故里廟會節嫘祖故里廟會節
在當地人心目中,廟會是一個盛大的節日。在廟會到來的前幾天,家家戶戶就開始準備趕會,做生意的趕快進貨、整修門面;做手藝的,日夜趕製精美的竹木工藝品;經營傳統小吃的,提前炸好油條、麻花;一些村婦也加緊紡紗織布,準備在廟會上出售。小孩子們更是象盼過年一樣盼望廟會節早日到來,好隨大人們去逛廟會,看大戲,看熱鬧,吃他們平時難得吃到的美食。三月十五那天,鄉民們便早早起床,穿上節日的盛裝,一些少婦和大姑娘們更是用心梳妝打扮,或背上漂亮的背簍,或提上精巧的篾籃,三三兩兩,成群結隊,從四面八方趕到苟家埡參加廟會。一些從武漢、沙市、宜昌、分鄉、河溶、漳村坪、霧渡河、重陽、馬良、店埡等地遠道而來的客商則早在前一天,或前幾天就雇上挑夫和騾馬將貨物運到苟家埡,準備在廟會上賺山里人的錢。他們高價出售從城裡販來的食鹽洋布、洋火、洋油等工業品,再廉價收購當地的木耳蠶絲黃蠟麂皮桐油木油等農副土特產品。

廟會上,人山人海,歡聲笑語,熱火朝天,戲台子上白天唱花鼓戲,多為“白蛇傳”,“梁祝姻緣”和“蔡鳴鳳辭店”之類的傳統戲。晚上演牛皮影子戲,多為“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五虎平南”、“羅通掃北”之類的傳統故事。儘管年年都是這些老戲,但山民們總是看的津津有味,手舞足蹈。還有三班響手(民間吹打樂隊)輪番演奏,聲震雲霄,十里之外,可聞其音。特別是那嗩吶子一吹,高亢嘹亮,悅耳動聽,倍增歡樂喜慶的氣氛。人們一邊看戲、看熱鬧,一邊討價還價做生意。有的也抽空去走親訪友,好不快活。餓了,就到“張大金”吃油條、麻花,到“楊守全”的吃包面、糖餅子,小有金錢的人則坐到“向仁記”喝鹿苑茶。廟會從早上一直開到半夜雞叫,人們才慢慢散去。

歷史沿革

解放後,嫘祖廟變成了鄉政府,但趕廟會的習俗仍然沿襲下來。文革中破“四舊”,廟會易名為物資交流會。那時,在極左路線影響下,農民不準經商和務工,連家庭副業也被當成資本主義尾巴來割,經商只有供銷社一家。因此,“交流會”遠不及昔日“廟會”熱鬧。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改革開放使苟家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蠶桑的發展和磷礦的系列開發,使小鎮迅猛發展起來,成了鄂西北山區的明星小鎮。傳統的嫘祖廟會也重新恢復起來,並賦予了“廟會搭台、經貿唱戲”的新含義。鎮政府還在街心花園內矗立起一尊嫘祖塑像,供人們瞻仰。每逢廟會來臨,鎮政府、工商所、供銷社、派出所精心組織,使廟會一年比一年開得熱烈而有成效,通過廟會把農民引向市場。今年的廟會更是盛況空前,趕會人達八千餘眾,各種汽車五十多輛,經商攤點三百五十餘處,成交額逾五十萬元。

廟會如同一面鏡子,可以反映出一個時代的面貌,今天我們從這面鏡子裡看到的是繁榮和吉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