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蔗塔

"蔗塔是一種造型藝術,即用甘蔗切成蔗節,搭疊成空心燈塔,可存7-8天,美觀大方。 塔身是主要部分

簡介

媽祖蔗塔是在歷代媽祖廟會活動中逐漸形成的人神共樂的民間工藝,以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延年宮最具特色,形象展示莆田民眾崇拜媽祖,祈求生活像甘蔗一樣節節高、甜蜜美好。
蔗塔是一種造型藝術,即用甘蔗切成蔗節,搭疊成空心燈塔,可存7-8天,美觀大方。特別是夜間塔內明亮燈光從蔗節空隙透出,從而營造神聖、瑞祥、和諧的節日氣氛。

習俗

莆田自古產蔗,甘蔗在民俗中作用很大。凡神靈供品、婚嫁喜慶、小孩滿月、老人祝壽均用甘蔗,寓意生活節節高,節節甜。延寧宮早年用甘蔗作供果,放在媽祖神像前。起先是把三、四棵尾部捆在一起,豎立在大型果盒上。後因站立不穩,改為切段疊於果盒上,從此就越疊越高了。清代初期又改為蔗節豎放相疊作供品,清代中期開始搭疊為蔗塔,幾百年來形成習俗。

結構

媽祖蔗塔分塔基、塔身、塔頂3部分。搭疊前要先擺正底座果盒,並在天井上方平正掛8角型頂板。正中則垂下“千金墜”,與果盒正中點相對,再把頂板8角用紅線與果盒8角相串。這9條線就作為搭疊塔身標準線,如泥瓦匠砌牆牽線一般。搭疊時,最底層沿果盒護圈放44片蔗節,中間留空,再一層一層沿果盒邊相錯搭疊。塔身淨高4.2米,分3段。中間一段比底段減少8枚蔗節,頂段又比中間減少8枚蔗節。蔗節搭至天井頂一般是360層,每層要求平衡,使蔗塔更牢固美觀。
蔗塔底座的紅漆木果盒八角形,邊長兩種:①22厘米,②28厘米,兩種相隔而成,高63厘米,直徑65厘米,全身紅漆,雕塑三條金色玄紋,下有一個黑漆正方形托盤,果盒兩邊配一對2.5米銅胎龍燭
塔身是主要部分,全部用蔗節搭疊,需選糖分高、質地硬的甘蔗。因為糖分高有粘性,質地硬不會變型,現在一般選用新鮮“黑蔗”。若是糖分不夠高,得用糖水浸,再用刮刀削皮。削完皮馬上用特製軋刀把甘蔗切成1厘米、1.2厘米、1.5厘米3種高度蔗節,俗稱“蔗頭箍”。整個媽祖蔗塔要使用175公斤左右新鮮甘蔗。
塔頂部分是一塊八角形木板,上疊4隻福桔(下3隻上1隻分兩層),插著有吉祥語花樣的紅色剪紙(俗稱“紙花”),再插上“三春”(紙紮的一種,中間有兩胖孩兒,上有紅色華蓋,下有紅花綠葉,象徵迎春納福。
疊蔗塔要錯雜顏色,一般間以喜慶紅色。製作紅色蔗節時,先把水燒開,加入食品紅,放進蔗節再度煮開,才能保持不掉色。塔身底部要疊3條紅色玄紋,塔身中則疊紅色吉祥語,如“上元祈福”、“慶賞元宵”、“吉祥如意”等。搭疊蔗塔還要預先放入照明設備,早年是插紅燭。一般放9支燭。要點、換燭時,可在蔗塔背部掏個洞,容一隻手伸進。現在改用紅色電燈,可在塔外控制。

傳承

延寧宮蔗塔技藝早年是涵江白塘鎮後宮村泥瓦匠陳阿六祖傳的,後傳予延寧吳達和謝先九,再傳予其子謝玉章。這幾年元宵節,延寧宮搭疊蔗塔僅剩2人,即該宮管委會主任謝玉章和助手陳文龍。保護蔗塔這一民間傳統技藝已引起政府重視,2007年,延寧宮媽祖蔗塔入選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