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節

雲南省與西藏交界的加達村,每年都會舉行一次集體假結婚儀式——婚姻節。加達村的婚姻節,象徵加達村從富庶的異地他鄉迎進聰明、能幹、正直的女婿,以示新年村子興旺發達。

基本信息

節日簡介

雲南省西藏交界的芒康縣鹽井鄉有一個建構在瀾滄江邊懸崖峭壁之上“古堡”似的藏族村落——加達村。這是大自然造物主創造的奇蹟,兩座本來相連的大山,被瀾滄江切割成一個大裂谷,形成如此狹窄、陡峭、對峙的兩座大山,加達村位於江右邊的半山腰上。加達村都要舉行一年一度的集體假結婚儀式——婚姻節。加達村的“假結婚”節,就是象徵加達村從富庶的異地他鄉迎進聰明、能幹、正直的女婿,以示新年村子興旺發達!

迎新郎

婚姻節假新郎:頭戴“蘇夏”(用紅色絲線綴飾製成的圓盤帽)的藏族漢子

藏曆新年初六的加達村家家戶戶屋頂新掛的經幡和五星紅旗獵獵飄動,交相輝映。村中的河溝里,十多個漢子穿著華貴服飾,每人牽一匹經過精心打扮的駿馬。這時已經九點三十分。
十點正,男子們跨上馬背,列隊向村北的尼拉通壩子出發。不遠處的綠色的田莊和白色的藏房,一個個英姿勃發的漢子頭戴“蘇復”(用紅色絲線綴飾製成的圓盤帽),身穿赭紅楚巴(藏袍),腳蹬飾有鮮艷圖案的藏靴,揮舞著馬鞭,呼叫著。
到了尼拉通壩子,漢子們把馬放在一邊, 坐成一圈,拿出飲料和酒,開始商量由誰來擔任“瑪巴”(新郎)。“瑪巴”可以由未婚男子扮演,也可以由已婚男子扮演。這次選出的“瑪巴”都是未婚的二十歲上下的小伙子,一共四個,再選出四個伴郎,其他人扮演“巴絲”(迎親隊)。然後,迎親隊伍開始進村,象徵加達村從富庶的異地他鄉迎進聰明、能幹、正直的女婿。

搞笑表演

加達村過去有“永亮自根”,而現在已經沒有這樣的人才,只好找個替身來扮演加達村過去有“永亮自根”,而現在已經沒有這樣的人才,只好找個替身來扮演

一群跳鍋莊的中年婦女把迎親隊伍堵住,婦女們裝出很傷心的樣子,對著“巴絲”大聲訴說:“我的兒子是金子一樣的兒子,兒子不能嫁出去,你真要兒子,那就拿金子來吧!”“瑪巴”們也拿出備好的手帕蓋住臉,在馬背上大聲“哭叫”起來,身子東搖西晃,做出對婚事極不情願的樣子。“巴絲”們極力安慰、勸說,並給擋路的婦女們分發禮包。得到禮包的婦女們身手敏捷地轉身一窩蜂跑走。從這裡開始,“瑪巴”們一刻不停地嚷著不走,大聲訴說父母的養育之恩。這下辛苦了伴郎們,又要抱著“瑪巴”苦口婆心地安慰,又要牽著“瑪巴”的馬往前走。
隔100米步,婦女們再次堵路,拿到禮包後,就四散而去,迎親隊伍正要轉個彎路,去往公房,從右面突然衝出五個趕著毛驢和母黃牛,戴著面具,打扮怪模怪樣的阿拉卡吉。人群的視線馬上由迎親隊轉向這些搞笑的傢伙,只見幾個阿拉卡吉都戴著很誇張的面具。以前阿拉卡吉不戴面具的,只是在臉上用鍋灰、墨汁或顏料畫上各種奇形怪狀的圖案,把面貌弄得很滑稽。他們身上反穿著寬厚肥大的衣服,褲子從膝部以下撕成條狀,雙腳一隻穿皮鞋、一隻穿運動鞋或旅遊鞋,身上掛著布娃娃、鞋子、茶缸、糌粑口袋和漏洞的塑膠瓶等等破爛之物,其中一人腰上還繫著牧狗的頸鈴,抖動身子,發出絲絲桑桑清脆的鈴聲。
“阿拉卡吉”在寺院的姜姆舞表演活動中就有這個角色,在一個劇目結束之後,舞者在更換服裝和道具的間歇,阿拉卡吉就會出來做種種搞笑動作。阿拉卡吉們躍身跨上牛背,驢背,受到驚嚇的牛和驢東躲西藏,把阿拉卡吉從背上摔落下來,仰面朝天跌到地上,惹得眾人發出一陣陣笑聲。據一位老人講,毛驢和黃母牛預示繁盛的生殖力和源源不斷的財富。在這個活動中,阿拉卡吉是相當重要的角色,他的種種引人發笑的舉動,不僅給村民們笑疼了肚子,讓當地神祗百般愉悅,而且可以把村裡的是非口舌和遊蕩在村裡的污穢全都趕走。正當阿拉卡吉們把場面鬧成一鍋粥時,一個能說會道的村民便站上擺在路彎道上的一張鋪著牛皮的矮桌,嘴裡誦出一連串讚頌山神、地主神、村神的讚詞。讚詞頌畢,迎親隊伍動身走向坡頭上的公房,阿拉卡吉們也混進人群中。毛驢和牛也被主人牽回去了。
公房只有一層,房頂開了很大的天井,婚禮坐席擺在正中央,四周和屋頂擠滿了人。席位上首的高台上端坐著“永亮白根”(招福經師),“永亮白根”是會文識字,掌握傳統知識的權威人士,在村里最為德高望重。加達村過去有“永亮白根”,而現在已經沒有了,只好找個替身來扮演。扮演者年齡約三十出頭,用墨汁畫了翹翹的鬍鬚,臉頰上畫了渦紋狀圖案,頭上戴著一隻用大米包裝袋做的雞冠狀帽,那袋子上印有的廠址和聯繫電話,十分顯眼。樣子滑稽得要命。接著是迎親的“巴絲”,以下是新郎和伴郎。先還是阿拉卡吉們一連表演節目。兩個阿拉卡吉抱在一些親嘴,親著親著,其中一個突然把對方推開,“呸”地在地上狠狠吐了口唾沫。那個腰上繫著串鈴的阿拉卡吉腦袋仰著,抖著上身在場內轉圈,鈴聲唏哩嘩啦地響起來。另一邊,戴著綠色面具的阿拉卡吉在地上躺下,把布娃娃抱在懷裡,打開糌粑口袋裝作給孩子餵糌粑,餵了幾口,又拍打著布娃娃的屁股。

艷麗假新娘

假新娘打扮得十分艷麗假新娘打扮得十分艷麗

大約下午3時,在人們一陣驚雷似的掌聲中,一個大約40歲打扮得十分艷麗的女子,走到新娘座位上。她叫玉追,是村里很有口才的女人,是新娘扮演者。她從身上拿出塑膠模型手機,給家裡撥電話:“喂,阿爸,我的男人已經到啦,人還長得不錯,卷頭髮,高鼻樑,膀大腰圓,我可喜歡羅”,眾人笑得前仰後合,接著又說:“算了,這個男人我還是不要啦,阿爸,我早就有自己的老公啦,我還給他生了一個白白胖胖的兒子!”話音剛落,一個“瑪巴”用怪腔怪調說:“阿爸,阿媽求求你們別叫我到這裡上門,這個女人又老又難看,是個醜八怪,看起來就像個好吃懶做的女人,絕對操持不了家庭,還是給我選個別的吧!”
說笑打鬧一個鐘頭後,“永亮白根”致祝婚辭,從天上的日月星辰到地上的水火風,從村莊風物到結婚新人讚頌了一番,祝辭如詩句一般。並給新人賜給禮金和象徵吉祥美滿的哈達。接下來,“巴絲”們逐一致祝辭,祝辭完後送禮金,最後獻哈達。

禮金用途

假結婚節是加達村一年中最快樂的聚會結婚節是加達村一年中最快樂的聚會

假結婚真收禮金 用於修路補橋
過去以裁紙當錢,是不給現金的。1995年開始開了給錢的先例。當時給的也就三五十元。現在增加到100元、150元,來參加活動的鄉、縣、地區上的單位也會給上千元。今年來參加活動的昌都地區、芒康縣鹽井鄉上的單位有10多個。2000年共收到禮金3000元,今年最高11595元。禮金用作公共支出,做一些修建佛塔,集體煨桑祭祀山神,修路補橋等公益建設和活動。今年禮金的部分打算修補加達橋。
太陽落山時分,人們跳起了祈福鍋莊,鍋莊舞跳完後,活動也就結束了。扎西的大哥堆頂把我們接到他家,沒想堆頂大哥是我們去年在昆明認識的熟人,他那會兒在昆明出售蟲草和貝母。堆頂大哥拿青稞酒、雞肉和加加面招待我們。我們一邊吃吃喝喝一邊向他了解“巴瑪巴典”習俗。關於這個習俗的起源現在沒人能講得清了,也沒有書籍記載可考。“我們村的神山是阿尼乃求”。堆頂大哥說:“我們加達村90戶人家,500多人就在它的庇護下生息。”

尷尬局面

假結婚節面臨著尷尬局面 假新娘要給錢
堆頂大哥10多歲的時候,已經包產到戶了。有兩三年村里沒有搞“巴瑪巴典”活動,一些老人坐在一起說“這個活動沒什麼意思,小孩玩的遊戲”。結果,一年裡村里接連死了9個人。一年中死這么多人,在加達村是從來沒有過的。大家認為這是不搞“巴瑪巴典”活動,中斷了“玉拉曲”(祭祀地方神祗)慣例的原因。
從堆頂大哥的講說中,可以聽得出來,加達村現在的“巴瑪巴典”活動面臨著尷尬的局面。
舉行“巴瑪巴典”活動,每年由6戶人家擔任“古瓦”(值事)進行組織。誰來扮演阿拉卡吉,誰來扮演新娘都要由古瓦去預選確定。嘴笨,呆板之人當不了阿拉卡吉,阿拉卡吉的角色要求是扮演者說話,舉動都能引人發笑,能把場面搞熱鬧起來。“出色的阿拉卡吉能使山神阿尼乃求笑著笑著從座位上跌下來。”堆頂大哥說。群佩、聰嘎、克贊、格茸次仁連續扮演了4年的阿拉卡吉,除格茸次仁外,其他3人每年都是給50元請的。2010年,古瓦延請他們,結果被拒絕。幸好,格能、都吉、阿托、斯那扎西毛遂自薦擔任阿拉卡吉。其實,他們5人也是2010年的古瓦,扮演新娘的玉追也是給50元請的。

專家評析

民俗專家、學者認為,加達村“假結婚”儀式這一妙趣橫生的民俗現象,折射出鹽井地方社會的多元認同:首先是和諧共存的多個民族對藏文化的認同;其次是互相寬容的多種宗教對藏傳佛教的宗教認同;最後是全球化語境中地方民眾對公民身份的國家認同。這些多元的認同不僅反映了鹽井地方的文化多樣性,更體現出各民族文化的平等和互相尊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