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婚姻

中國婚姻

《中國婚姻》是華中師範大學心理學院社會心理學博士生導師,美國波士頓哈佛大學心理學院客座教授,中國心理學會理事,國委會學術委員曹雕的論文演講稿;

詞語解釋

教育一個男人,是教育一個人;而教育一個女人,是教育一個家庭,教育三代人,也就是教育一個民族。所以,教育女人,比教育男人更重要。過去的八年,我在北大、清華、華南、復旦、人大等院校的MBA班、EMBA班、總裁班講授國際金融方面的專業課程,也穿插講授一些女性修養的課,這些課程均受到學生們的高度肯定。
記得有一次我在給女性朋友講完兩天的修養課程後,學生們都站起來長時間報以熱烈的掌聲,甚至有幾位女同學走到前面來,一位眼淚汪汪地對我說:“曹教授,如果前兩年我就能聽到您的課,我的人生就不會是現在這樣了!”另一位學生說:曹教授,能讓我擁抱您一下嗎?我真是太感謝您了,我長這么大,沒有人教過我怎么當女人,怎么為人妻、為人母,我今天終於懂了。謝謝您!”諸多學生真誠坦率的告白使我激動不已。當某經視《名家論壇》播出我的系列講座——《智慧女性》並收到了不錯的社會反響後,電視台與學生們均鼓勵我把多年來講授女性教育方面的體會著述成書,我欣然接受了,因為這正是我多年的願望。經常在中美兩國之間往返,我所看到的中國女性的成長是迅速的、跨越式的!改革開放之後,婚姻之樹不會無緣無故地常青,攜手走向夕陽並非看上去那么溫馨,它需要愛情做種子,信任做土壤,以夫妻雙方的呵護為雨露,有共同的生活目標做陽光……
婚姻需要經營,家庭需要經營。那么,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具體應該怎樣做呢?很多女性在各行各業里脫穎而出,取得不俗的成績。但不容否認的是,國內的傳統教育,注重的是知識的傳授和技術的培養,而忽略了對女性的素質教育,尤其是它淡化了受教育者性別角色的特質。不同性別的人在行為模式、形象和性格上都有不同的特質和評價標準。但是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不僅整個社會疏忽了,連女性自己也疏忽了。不少女人在事業上碩果纍纍,付出的卻是慘痛的代價——離婚,這成了“女強人”的切膚之痛。
2000年,我從美國波士頓被邀請回國,開始了我在國內的講學生涯。2003年9月,我將演講內容集結成書,出版了《讓女人更美》(出版後當月就成為十大暢銷書之一),這是我送給女人勵志的書。在這本書中,我將成完美定義為“美是人們對自己追求的目標實現後的一種滿足感。它確認了自己存在的價值,是一種高層次的精神享受”。我鼓勵女人要有追求完美的雄心。社會的進步使中國女性獲得了與男人同等的競爭機會,可是我看到有的女性不甘人後,爭強好勝,鋒芒畢露,將自己的性別異化,完全失去女子特有的寬容柔美的品質,這種個性在職場中也許尚可,在婚戀中卻屢屢碰壁,男人唯恐避之不及。更糟的是,還有一些女人因婚戀變故而喪失理性態度,思想偏激,心胸狹窄,輕視甚至敵視異性,人生趣味全無。有些女性或者是事業成功了,行為舉止常顯焦慮不安,無法理性地控制情緒,心胸狹隘,頑固不冥等。我越發覺得:專業知識或專業技術可能使你獲得成功,獲得某種程度的滿足感,但不一定讓你擁有平和、寧靜、成熟的心智,不一定過著幸福的生活。前台灣首富王永慶生前曾說過一席話:“一根火柴棒價值不到一毛錢,一棟房子價值數百萬元,但是一根火柴棒卻可以摧毀一棟房子。可見微不足道的潛在破壞力,一旦發作起來,其攻堅滅頂的力量,無物能御。”
要排一百萬張骨牌需費時幾個月,但推倒一列骨牌卻只需幾分鐘;要累積成功的實業需耗時數十載,但要使其倒閉卻只需一個錯誤決策;要贏得別人的尊敬,需經過長時間的付出,但要人格破產,卻只需要做錯一件事;同樣,要維持一個很美滿的婚姻,通常需要二人長時期的努力,而當出現偶發事件,很可能釀成人間悲劇……許多人均在錯誤發生、悲劇釀成後才後悔莫及。造成女人感嘆:我們衰老得太快,成熟得太晚。因此我更堅信成年女性對成熟心智的培養比成功更重要。什麼叫成熟?
著名作家余秋雨,在他的著作《山居筆記》中,對於“成熟”下了這樣的批註: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目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樂,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於停止向四周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喧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泊,一種無需聲張的厚實,一種並不陡峭的高度。我把它簡化為:成熟是一種處變不驚的從容,胸有成竹的大氣,與世無爭的淡泊,遊刃有餘的厚實。我們說成熟不一定與年齡有關,就如同智慧不一定與智商有關,幸福不一定與金錢有關一樣。成熟需要長時間的自我修煉和歲月的薰陶,它需要學習的積累與高情商的培養。要想事業成功,或許主導權不全在自己手中;但要使自己心智成熟,就要看自己的修煉了。事業成功固然能獲得別人的尊敬,但是一個心智成熟的人,處理事務圓通周到,更能贏得朋友的稱讚與肯定。成功帶來的,可能只是物質上的財富;成熟帶來的,卻是精神上的豐厚。所以在追求事業成功的前提下,應先追求心智的成熟。成熟會帶領家庭與事業走向成功,而成功若沒有成熟人格作為基石,也終將難以持久。一個心智成熟的女人會把愛、信念和美好傳遞給他人,在職場中受人歡迎,在家中使孩子健康成長,丈夫積極奮發,家庭和睦溫馨。

出版發表

2011年第一期《中國教育》雜誌《學海》專欄
2010年第四期《中國社會研究》雜誌《婚姻》專欄
2010年笫二期《世界大縱觀》雜誌《社會研究論壇》專欄
該講案在國內各大專院校曾有過230多次傳授
該講案在國內外各大學術和有關網路曾有過十多次發表
該文曾榮獲2010年中國科學院社會科學發展基金舉辦的《人類與發展》學術金獎

婚姻與愛情

結婚對象不是要選擇最好的,而是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
我有一位好朋友,他父親是地主的兒子,因出身“不好”,在20世紀50年代土改的時候就娶了一個出身比較“好”的貧農。父親有文化,母親沒文化,兩人沒有什麼共同語言。好在其母雖然沒有受過教育,卻賢惠、安分、吃苦耐勞。父母結婚以後,生下他和另外三個兄弟姐妹。改革開放之初,我這位朋友的父親50多歲了,事業十分順利,升到了局長。由於工作關係,接觸到一個事業型的女性,兩人產生了感情。有一天,父親向原配攤牌:“我們離婚好了,我們倆太不合適了!”深知差距巨大的母親毫無辦法,雖然深愛這個家和這個男人,但她能選擇的只有尊重他的意願,跟隨他到民政部門辦理離婚手續。當走在大樓樓梯上時,父親回頭看了一眼身後步履緩慢、兩鬢斑白的母親,突然心有所感:“這個背已微駝的女人,跟我生活了將近20年,給我生養了四個孩子,我現在把她拋棄掉,去追求自己的愛情和幸福,這樣做是不是太過分了?”一瞬間,他覺得於心不忍,不由得落下淚來,哭了一場之後,又牽著母親的手返回家了。現在,我這位朋友的父親已經70多歲了。有一天,他們老兩口兒手牽手在公園散步時,與他當年喜歡的那位女士不期而遇。但兩人擦肩而過,誰也沒說一句話,就這樣默默地走開了……這個事例讓我們體會到愛情與婚姻的差別,還有選擇伴侶的重要性。愛情是瞬間的激情,是可遇不可求的邂逅,捕捉到了就算擁有過;婚姻是緣分的認可,是一輩子的廝守與永遠的扶持。它不一定需要玫瑰花或“我愛你”的表白,它不奢侈,但讓你覺得安全可靠。尋找人生伴侶對每個人來說都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選對了可以很幸福,選錯了卻痛苦無比。事例中這段婚姻有其無可奈何的時代背景!在那個年代裡,這樣的婚姻悲劇太多了。今天的時代不同了,人們可以自主選擇結婚對象。但也正因為如此,很多人戀愛時轟轟烈烈,到了“非卿不娶,非君莫嫁”的程度,以為只要相愛就可以結婚了。沒想到一旦結了婚,柴米油鹽等生活瑣碎問題都出來了。兩個人生活中的真實面目打碎了談戀愛時努力粉飾的美好:“你原來不是文質彬彬的嗎,怎么現在這樣粗魯?”“你以前不是挺愛打扮的嗎,怎么現在這么邋遢?”
……
雖然這些全是小事情,但日積月累,就可以成為導致離婚的直接導火索。所以,結婚前不僅要用心感受對方,睜大眼睛看清對方,更要理性地評判自己與對方是否合適。那么,具體說來,選擇對象的原則是什麼呢?在對的時間做對的選擇我有不少學生,年過三十還沒結婚。她們告訴我說:“曹教授,我年輕的時候用功讀書,工作以後,因為想做出成績,結果錯過了戀愛和結婚的黃金時間。現在自己事業成功了,但一些不如我的男人我真的看不上!”雖然沒有結婚,但因為常看到身邊婚姻失敗的例子,她們對男人的了解也並不少。正因為了解,她們越發不想結婚,也不敢結婚。常有學生對我說:“曹教授,看來我這輩子要獨身到老了!”語調聽起來雖然輕鬆,但其背後卻有著深深的無奈和傷感。
婚姻的真正本質
只有當我們自己把家庭打造成避風港,你的另一半才會成為愛家的男人。愛他就要好好對他好男人是夸出來的。人類生來就是群居動物,人性最深切的渴望之一,即得到群體的欣賞。異性的讚美有助於保持種族DNA的延續,使人類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下得以生存。時代更迭,這種人類本能並未離我們遠去。就像小孩子總喜歡誇張事實,為的就是得到成人的讚揚一樣。男人也希望得到讚美、肯定,希望被異性鼓勵與欣賞。事實上,讚美也確實有著一種不可思議的推動力量。我們的文化傳統告訴我們隨時要自省,但生活中,我們卻習慣挑剔他人。也許在友情維繫中我們常用讚美的話語,但卻吝嗇將讚美給予我們最親近的人。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女人對一個男人這樣稱讚:“我這輩子就佩服兩個人,一個是李嘉誠,另一個就是你!”估計這樣的讚美沒有人不會為之動容,因為你強調了對方的價值。當然,讚美的核心是要真誠。現實中,我們的丈夫似乎總有地方讓我們不滿意,比如不浪漫、不愛運動、不喜歡和我們聊天、對我們不夠體貼等。然而,我們是否因此就有理由變成怨婦,每天嘮叨、抱怨?假如有一天,丈夫回家時順手買了生活用品,請不妨就此誇獎他一下,告訴他,他的行為讓你很開心,讓你感到了體貼和愛。“和以前比起來,你真是越來越體貼了。”這樣的稱讚對男人是一種激勵,他會記住你的感受。“原來這么簡單太太就會滿意,看來以後要多買幾回,讓她更開心。”讚揚、鼓勵的方式會表達出你的真實想法,鞭策男人向你希望的方向前進。好男人是夸出來的。對於男人來說,他們只在戀愛階段才願意花精力去猜測女人的“內心戲”。隨著兩人關係的增進和工作壓力的增大,他們會逐漸放棄這種做法。在這個時候,如果女人通過稱讚的方式,直接告訴他自己的需要,他會因此感到開心:男人需要女人的感激,他們會由此萌生出更多愛意。還有另外一種稱讚方式也很有意思,在特殊的時刻,女性也可以考慮嘗試,那就是錯位稱讚。比如你的男友很帥氣,你一味稱讚他玉樹臨風,對他來說實在缺乏新鮮感,因為從小到大他也許早習慣了這樣的評價。此時如果你肯定他的聰明才智,也許他會更喜歡。而對於聰明並不帥氣的男友,你不妨稱讚他高大威武。這種激勵也許有點討好的成分,但男人會覺得“你是不一樣的女人,你才真正懂我”。
為男人減壓
我們是否真的理解男人,懂得男人?女人總是自信滿滿,但事實未必如此。一位事業風生水起的男士,在別人眼中非常優秀,但他曾經對我傾訴:“在外面拼搏的時候,我感覺自己好像是一個水手,在海上和風浪搏鬥,而當我回到家裡,真希望那就是個溫柔鄉,有一隻溫柔的手過來撫摸我的頭。”
男人的壓力通常情況下會大過女人,所以,男人通常會自嘲為“難人”。社會賦予了他們家庭經濟支柱的角色,他們要時刻關注家庭的經濟狀況,關注自己妻子、孩子的生活質量。為了讓家庭生活有所起色,男人會在外面努力打拚。賢惠的女人把家收拾得清爽、乾淨,讓丈夫一回到家就有溫馨舒適的感覺,這也是女人為男人提供的最好的減壓方式。家是一個人最為私密的空間,是讓人最放鬆的地方。所以,男人們希望能夠在家裡釋放自己,甚至表現出脆弱的一面。然而,我們看到的是,很多女人把家變成了丈夫的第二個戰場。她們不是嫌丈夫不夠精明,不會討好上司、升遷太慢,就是抱怨其賺錢不夠多、不夠快等。男人在這種環境中,又怎么能休息好、攢足力氣再外出打拚呢?對待男人要像放風箏一樣,給他們充分的空間,讓他們自由地在天空中飛翔,但要小心地控制著風箏線,在任何時候都可以做到收放自如。這是欲擒故縱的方法,只有當我們自己把家庭打造成避風港,你的另一半才會成為愛家的男人。少批評抱怨、少爭執妒忌
有一個朋友在信基督教前,總覺得自己很優秀。他的妻子是個農村的女孩,雖然也跟他一樣都是大學畢業,但他總覺得妻子非常幸運,嫁了他這樣的丈夫。但等他受洗成了教徒之後,想法也隨之改變了。他對我說:“以前我把自己看得比妻子高,現在才懂得謙卑。《聖經》里說:‘人要謙卑,不僅在上帝的面前謙卑,在你的伴侶面前也要謙卑。’現在我反而常感覺自己很幸運,娶到了這樣賢惠的妻子,她給我生了這么好的兒子,讓我擁有這樣和諧的家庭!結婚10年,他發表了結婚感言:“當你看見配偶缺點很多時,實際上是自己缺點很多;當你看到配偶優點很多時,實際上是自己的性格更加完美的結果!”
他常常從自己身上找缺點,從妻子身上找優點,作為激勵自己的動力。這樣的觀念提升,成就了他美滿的婚姻。婚姻不融洽,往往是因為抱怨和批評太多。世界文學巨匠列夫·托爾斯泰,就是受不了妻子每天對他的抱怨批評,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離家出走,最後死在小鎮火車站的站台上。抱怨就像是風雨中的沙石,打得人全身不舒服;又像噪音,刺耳尖銳,想躲也躲不了。這是沒有修養的行為。經常批評抱怨,讓周圍的人只有一個想法:躲得越遠越好,圖個耳根清淨。如果你的伴侶躲著你,你們的婚姻還可能幸福嗎?
批評是誰都不喜歡的。丈夫在外面工作,聽領導的批評已經聽夠了,回到家中再聽妻子的批評,實在難以令人感到愉快。尤其是習慣性的批評,更是把丈夫往外推的做法。但很多女性意識不到自己有這個缺點,她們還總習慣拿丈夫與他人比較,認為丈夫這一點兒不如誰,那一點兒又不如誰。比較是很傷人的,說了毫無益處,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只能傷害伴侶的自尊與感情。美國有一本女性修養書建議女人每天祈禱:“上帝啊!請你用好吃的東西把我的嘴塞滿,在我說話或抱怨太多時推我一把吧!”
再說爭執。牙齒都會有咬到舌頭的時候,夫妻怎么可能不爭執?但是吵架有吵架的哲學:不吵隔夜架(不要持續到第二天)、不翻舊賬、不“株連九族”(祖宗八代都罵進去了)、不沒完沒了(一想到就吵)、不情緒轉移(遷怒到孩子)、不離家(回娘家)。以上幾項是紅線,不能碰,除此之外,小吵小鬧無傷大雅,良性的爭吵也是溝通的一種方式。
講到妒忌,最常見的表達方式是吃醋。夫妻之間吃一點醋沒有什麼關係,有句話說:“男的不吃醋,感情不豐富;女的不吃醋,婚姻不牢固!男女都吃醋,社會才有進步!”適度的吃醋,可以表現出夫妻間的情愛,如果過之,則會變為妒忌,最後就會是杯弓蛇影了。社會上許多家庭悲劇的導火線都是出自妻子的妒忌心。妒忌讓怒火中燒、讓思緒不明、讓心情扭曲、讓理性不再。不控制,後果不堪構想……妒忌別人,就像攻擊鋸子的蛇一樣,目的是傷害別人,最後傷害的卻是自己。愛默生曾經說過一句話:“痛恨別人、嫉妒別人就好像為了趕走一隻老鼠而把房子燒掉!”妒忌別人,自己的情況並不會得到改善,反而因心中常存怨恨、不滿,有百害而無一益,得不償失。因此,不論何時,每個人都要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學會寬宏豁達,才能控制內心那條妒忌之蛇。
前面提到了徐志摩的原配妻子張幼儀,她在短促的婚姻生活中一直忍受著丈夫的冷漠和輕視。但她從不和他爭吵,更不抱怨,也沒有因為丈夫戀上別人、堅持與她離婚而心生怨恨。她無怨地接受了命運的安排,但認真努力地改變後來的人生。離婚5年之後,她從海外脫胎換骨地回國了。先在當時的東吳大學教授德文,後又擔任上海第一家婦女儲蓄銀行副總裁,經營“雲裳”服裝公司。她為自己活出了嶄新的風貌,使自己的人生更上一層樓。
總之,抱怨和批評,是婚姻中的絆腳石;爭執和妒忌,是婚姻中的無形殺手。這是每位妻子都要奉為圭臬的。日常生活中,爭執摩擦在所難免,但忌諱相互埋怨和指責。我們要以理性戰勝感性,在互信、互敬、互諒的基石上,自我檢討、真誠溝通;在良性互動中學習包容、感恩,最終獲得高品質的婚姻生活。為什麼好男人總是別人的丈夫
曾經有女同學問過我:“為什麼好男人總是別人的丈夫呢?”我跟她們開玩笑:“男人很難自學成材,都需要女人調教。調教他們的或是母親,或是妻子,甚至自己的女兒都可能把他們調教好。你沒有去調教自己的丈夫,所以好男人都是別人的丈夫!”
《聖經》上說,上帝用男人身上的一根肋骨做成了女人,肋骨是構成身軀特別是支撐胸膛的一個元素,所以好女人是可以塑造男人的!好女人是山,端莊大方;好女人是水,柔情蜜意;好女人是書,滿腹經綸;好女人是港,安全可靠!如果我們懂得了角色的轉換,在你的丈夫面前,你可能有時是他的妻子,有時是他的母親,有時是他的女兒,甚至有時是他的情人。將自己的角色做一個非常好的安排和處理,婚姻會更幸福!男人有時候像個大孩子。男孩子管家裡最親的人叫“娘”,等他結了婚之後,他稱這個迎娶過來的女人為新“娘”子。新娘子好像是另外一個“娘”,一樣接著照顧他。男人結婚,帶回家一個小女人,一個來照顧他的人;女人結婚,帶回家一個大男孩。這也是為什麼女人需要照顧男人,而男人應該體貼女人的道理。

婚姻發展史

中國進入現代社會,由於離婚人口的增多以及人的平均壽命的延長,人的一生中重組婚姻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因此再婚人口有了持續增加的趨勢。
1.再婚,從"另類"到"眾多"
再婚者和再婚家庭的增多,也可視為現代化的伴生現象。在傳統社會,特別是在一貫褒揚婚姻的恆定久遠、提倡女子"從一而終"、夫婦"白頭偕老"的中國,儘管始終存在再婚和再婚家庭,但再婚仍被視做一種非正常的婚姻形態;再婚者特別是女性,也被視為"另類"人物。然而當今社會的一個客觀現實,就是再婚人口的隊伍在不斷擴大。20世紀80年代,中國每年進入再婚者隊伍的,在50萬至60萬人之間,20世紀90年代就躍升到70萬以上。其間除個別年份,基本呈一路上場之勢.我們換一個描述的方法,即看登記結婚者中屬再婚的所占比重,亦是不斷攀升,從1985年當年登記結婚人口中,再婚者所占比例的3.05%,上升到1998年的5.48%.目前,每年再婚人口已占到當年登記結婚人數的二十分之一左右。
綜上所述,今天在中國的再婚者已是一個擁有相當數量的群體,而且這一群體還在呈繼續擴大之勢。
2."供給"日益豐富
再婚者隊伍之所以不斷擴大,首先應歸因於可能進入再婚者行列的"供給源"越來越多。以往,再婚者的最重要來源是喪偶者。今天,喪偶者依然是再婚的重要來源,但與傳統社會再婚現象不同的是,現代社會構成再婚的第一來源已由源源不斷的離婚者所代替。眾所周知,社會變遷對當今婚姻關係產生的一個重要的影響,就是婚姻穩定性的下降。正如著名的社會學家W·古德在他那本經典之作《家庭》中所說:"所有現代化的力量都會促使婚姻關係緊張,而通過離婚可以減少這種緊張關係,"因此離婚率的上升或趨向中值,可以說是一個世界範圍內的普遍趨向。從絕對值看,我國自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每年離婚對數比之上年都有一個明顯的上揚趨勢——1979年全國有19.3萬對夫婦離婚,到1980年就增加到27.48萬對,以後逐年增長,及至1995年突破了100萬對達到105.5萬對,以後每年都保持在百萬對以上,總的增長趨勢是無庸置疑的。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都是造成這種穩定性變化的原因。面對離婚率的節節攀升,曾有人非常憂慮:長此以往,人類的家庭豈不都要解體了么?但是跨文化研究告訴我們,第一,從世界各國普遍情況看,離婚率的上升不是沒底的,往往升到一定程度就會保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區間。從中國情況看也是如此,相對80年代離婚者從開始的一年20幾萬對飆升到每年70幾萬對,90年代應說是趨於穩定的階段,離婚對數處在一個相對平穩的高原地帶。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是,這些離婚者並非一次"走出"婚姻就此永遠拒絕了婚姻。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人還會通過再婚再次走入婚姻。離婚者的再婚率普遍很高,比如美國的離婚者中,大約3/4的人最終是要再婚的,另一個研究則稱,中國的女性離婚者中,也有大約83%的人最終將再婚。可以說,不管離婚率怎樣攀升,婚姻制度依然穩定如常,變化不穩的僅僅是個體的家庭。如果說80年代前後有什麼變化,變化的只是人們對待婚姻衝突的態度。借用一個把婚姻比做一座"城堡"的比喻,如果結婚是"進城",離婚是"出城"的話,過去的情況是人們一進城就不再輕易出來,哪怕打架,也只是在裡面打。而現在則一覺得呆著不合適就要"棄城""出逃",但逃出來了不是再也不進城了,他們還會再度進去,現代人多的是進進出出的"婚姻流動人口".已離婚者,是再婚的"後備役",離婚人口的增加為再婚源源不斷地提供著來源。離婚人口增加和再婚人口增加之間存在一個較穩定的對應關係。我國1990年至1998年間的離婚對數(萬對),和同年再婚者(萬人)基本是同步上揚的。離婚率的上升"拉動"再婚率平穩上升,是現代社會的一個普遍的潮流。在19世紀的美國,9/10的婚姻是初婚,其餘1/10的再婚者主要也是由鰥寡所致。轉折是在20世紀30年代發生的,此後當代再婚模式中,絕大多數是由配偶一方或雙方離婚所致。離婚人口代替喪偶人口,成為再婚者的主要構成是婚姻重組的一個質的變化。它使一個人一生重組婚姻的可能性大為增加,也使人面對的家庭關係更為複雜多樣。
3.制度變遷:提供多次選擇的新機制
現代家庭制度變遷和觀念的變化,亦成為再婚可能性增多的另一個重要因素。首先,現代婚姻制度的開放性大大降低了離婚的成本,因為它引進了"可糾錯機制"——在這種機制下,婚姻不成功的人,可以通過離婚/再婚而"改錯".這種"可糾錯機制"是建立在這樣的現代理念之上的——不僅僅承認在締結婚姻上人人有選擇的自由,而且承認每個人在選擇時都有"錯選"的可能。既然我們不能否定選擇錯誤的存在,我們就不能要求別人"一選定終身",就得對他人"糾錯"的企圖持相當寬容的態度,並通過制度給予糾正的機會。所以,在現代化過程中,採取"無過錯離婚"的國家和地區在增多,我國1980年出台的婚姻法規定夫妻雙方"感情破裂"就可以離婚,就是明顯採取了"無過錯離婚"的原則。儘管這一條款此後一直受到"過於超前"的批評、儘管在新舊世紀之交圍繞婚姻法修改的大討論中,不斷有人想改回"有過錯離婚",但總的趨勢是,現代婚制肯定了個人的主體性,肯定了婚姻自由包含結婚自由和離婚自由,而離婚的自由又是婚姻重新組合的重要前提。這為婚姻可以多次重新組合提供了重要的制度空間。與肯定離婚自由同時的是,再婚的權利在法律上也通過某種方式予以肯定。我國最近通過的婚姻法修訂案中,特別規定"子女應當尊重父母的婚姻權利,不得干涉父母再婚以及婚後的生活。子女對父母的贍養義務,不因父母的婚姻關係變化而終止",這是我們看到的用法律形式對當事人再婚權利的最明確的肯定性表述。
4.觀念變革:為婚姻重組"清障"
同樣,觀念系統的變革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傳統的倫理觀念中,婚姻關係的最高境界是白頭偕老。而再婚,在民間則被稱為"二婚"、"半路夫妻",這一說法本身就帶有明顯的貶義。"二婚頭"的人,特別是再婚的女性,與初婚者相比被視為是大大貶了值的女人。所以,生活在傳統婚制下的人,往往把維持婚姻關係的穩定作為首要目標。特別是對那些沒有獨立經濟能力的女人,婚姻是她們賴以生存的一張長期"飯票",也是她們老年時期的生活保障。舊時女人害怕"失婚",不會輕易主動選擇離婚;其次,除非是喪偶,或被男人"休"掉後一個人衣食無著,也不會選擇再嫁。現代人之所以在婚姻關係瀕臨破裂時,較多地傾向於用離婚來解決矛盾,而不取傳統社會忍耐、湊合的態度,這是和現代人在婚姻關係中更注重感情滿足、更注重個性化分不開的。而離婚後把再婚作為主要的調節方式,也是社會走向現代化帶來的積極產物。婚姻解體後是否選擇再婚,很大程度上和當事人的觀念、個性有關。因為再婚畢竟會帶來一系列新的問題,比如財產和財產繼承以及和繼子女相處的複雜關係問題。舊時"半路夫妻不到頭"之說,反映了人們對再婚的前景大都不看好,重新結合似乎都伴隨著高風險。所以一般人多視再婚為畏途,輕易是不肯邁出這一步的。影響人們遲遲不能做出重新抉擇的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孩子,一貫以子女為重的中國人尤其如此。所以,過去很多人"為了孩子不離婚",但現在這一看法已發生很大改變,甚至有人主張"為了孩子才離婚",因為越來越多的研究讓人們接受了這樣一個觀點:維持一個充滿敵意和戰火連綿的家庭,對孩子決非好事。當然,中國目前多數人在建立新的親密關係的勇氣和能力方面,還有諸多欠缺。好多人在要不要邁過再婚這個"坎兒"面前左顧右盼,猶豫不決的原因,就是沒有勇氣面對複雜的新關係。但是現代化畢竟帶來了新的觀念和前瞻型精神取向——人們不願再長久沉湎於昔日不幸關係所帶來的傷痛之中,他們更關注自己的明天,更關注未來的幸福。人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樂於接受生活的挑戰,也更敢於嘗試去建立一種新的關係。如沃勒斯坦和布萊克斯里合著的一本研究離婚和再婚的著作《第二次機會》所描述的:在現代人看來,離婚固然是個人生活中的危機,危及個體幸福,但離婚帶來的婚姻解體同時也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發展情感"、"建立新的親密關係"、"重新塑造自我"和"超越先前的能力"的可能性。在當代中國,也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採取"向前看"的態度,正如筆者訪談過的一位朋友所說:再婚不僅僅需要勇氣,也需要激情,(這裡說的激情我們可以視之為中國人情感生活中最重要的建設性力量)。她說:"按圖索驥總是片面的,過日子要靠以後慢慢磨合,(選擇時)要有一種敢‘賭’的決心,又一次輸也不要怕。"這種激情既是個體的,也是時代的。現代社會個體本位的價值取向逐漸占據上風,一個人在完成對子女、親人"義務"之外、追求個人性愛滿足的正當權利已能得到普遍認可,使得這一代人追求個體幸福時不再半遮半掩,"欲說還休",而是坦坦蕩蕩、勇敢地宣布:是的,我就是為了個人幸福,我有權再次尋找幸福。正是觀念的變化為掃除再婚障礙"清了場",才使再婚的浪潮在悄然間漫起。

再婚解讀與評價

1.再婚家庭:別樣的故事
和所有初婚家庭一樣,人們在初婚中遇到的煩惱再婚者也都要遇到——吃喝起居、鍋碗瓢盆,生活的平凡和瑣碎、夫婦間因性格的差異產生的衝突……但是畢竟再婚家庭還有它的特殊性,有初婚者不曾遇到的困難,當然,也有初婚者不多體驗過的歷盡滄海、苦盡甜來的滋味。這些,從筆者和李寧寧、藍瑛波在2005-2010年間所做的1178個再婚家庭個案中可以充分反映出來。
(1)揮之不去的"過去"
再婚家庭與初婚家庭最大的一個不同,是他們進入當下這個婚姻時,一方或雙方都帶著自己的"婚史".
再次開始的婚姻故事,不再是在白紙上描畫的;故事開始的地方,也總受著過去故事的左右。從我們所做的個案歸納得出,再婚家庭的所謂特殊矛盾,也是這揮之不去的過去,影響再婚生活,也影響再婚者對情感關係、親子關係、財產關係和婚姻衝突的處理方式。再婚的夫妻關係往往比初婚的更微妙。不管以往的婚姻是幸還是不幸,再婚者心中都有一個心結,有一個去不掉的比較參數,特別是在不愉快時,更喜歡用過去配偶的優點和今天配偶的缺點比較。另一方面,因為一方有過這么一張"舊船票",也容易導致和新配偶之間心理關係的複雜化,比如對配偶"過去"的"前嫉妒".個案中就有一位先生再婚後明知妻子對他很好,但仍擔心妻子心裡還裝著已去世的丈夫,總以種種方式加以試探,甚至連妻子與已故的丈夫生有兩個兒子都嫉妒,說:"你就是對他好,不然你怎么會給他生了兩個兒子?"類似這樣由"一張舊船票"投下的陰影,使不少人總覺得,再婚夫婦之間始終"夾"著另一個人,影響著他們的現在生活。
(2)家庭關係的複雜化
再婚往往使家庭關係變得更加複雜。因為再婚,我們面對的家庭關係可能要成倍地增加。上一次婚姻留下的最無法忽視的"饋贈物",是孩子。在我們的個案中,最多一例雙方各帶有3個孩子進入這個重組之家。有的再婚家庭夫婦雙方都是再婚的,而有的則僅是一方再婚,另一方初婚。初婚一方對繼父母的角色往往有一個艱難適應過程。因為適應不良,會對婚姻造成極大傷害,如個案中有一對再婚夫婦,初婚的妻子當年曾拒絕接受丈夫和前妻所生的孩子,對丈夫和孩子造成很大的傷害,儘管她後來在心理上接受了這個孩子,但當年的傷痕卻是永久性的,以致17年後還是導致夫妻分手。不僅再婚的兩個人要面對一個如何接受這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並學會和他(她)相處的問題,更棘手的是,未成年孩子並非完全是被動的,即使他(她)保持沉默,也有接受、不接受繼父母的問題;對新的家庭,他(她)有一個是成為"建設者"還是"破壞者"的選擇。我們在個案中可以看到,因繼子女關係帶來的問題有:
——相互的猜忌,懷疑對方偏向自己的子女,懷疑對方"私贈"自己子女財物;
——潛在的情感競爭、心理的失衡,感到自己不管怎樣對對方好,在他(她)心裡孩子還是占第一位的。
——因繼子女的直接介入影響到再婚夫妻感情的。在個案中,我們看到除了成年子女為爭奪財產而排斥繼父母外,也有未成年的子女因痛恨繼母占據了她親生母親的位置,當她長成一個少女時,她故意插在父社會親和繼母的生活之中,破壞父親和繼母關係的。
家庭關係的複雜化,還表現在繼子女之間。也許我們還記得《回家過年》的電影,電影中的父母均為再婚,片中的一對年齡相仿的女孩,各為父母與他們的前配偶所生。不僅父母相互防範猜忌,兩個女孩間也存在潛在的競爭和敵意。在一次為誰拿了家裡的5元錢的矛盾衝突中,不幸發生了,一個女孩失手把另一個女孩打死了。為了這個錯誤,她在監獄中度過一個女孩子一生中最美好的16年,另一個更是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離婚後再婚的家庭還會遇到其他的社會困難。原配偶的社會與經濟義務以及因隨後的離異和分別再婚以及所擔負的義務的變化,會使事情進一步複雜化,如博安南指出的,再婚會"牽動一系列社會群體",以我們一例個案為例,Z先生喪偶後雖然再婚了,但因兒子的關係他和前妻家的親屬還有聯繫,這往往引起Z先生和現在妻子的矛盾,因為對她來說,除了要和她無關的人禮尚往來,而且前岳家像"影子部隊"一樣,影響到她在這個家的地位,每年寒暑假孩子要回他親姥姥家,孩子姥姥家人會有種種對她的議論和抱怨,抱怨她對孩子照顧不周。所以妻子覺得不是和Z先生一個人結婚(僅僅帶一個孩子也就算了),而是和他過去的許多關係糾纏到一起——其實,對每一個進入再婚家庭的人,關係的複雜化都是題中之義。接受一個有婚史的人,就得準備和他(她)的"過去"和平地相處,包括和他(她)過去的關係鏈相"連結".
(3)敏感性和脆弱性
再婚家庭的關係往往比一般家庭更脆弱,更容易破裂。再婚家庭有兩個敏感"雷區",一個是對方的前配偶,一個是和前配偶生的孩子。很多人在再婚時已有自己和前配偶生的兒女,這些兒女常常成為引發家庭矛盾的敏感點。那些一進入新的家庭就要準備給別人的孩子當後媽、後爸的,心理自然不輕鬆。他們深知,和繼子女關係的好壞,不僅影響到再婚後的婚姻生活,也影響到自己的社會形象。前一個"雷區"可以避開,第二個"雷區"你就繞不過去,你得想法積極把"雷"排除,也就是說,得通過感情超量的投資,使孩子和現配偶都對你建立信任感,逐漸拆除情感上的籬障,使這個問題不再那么敏感,才能建立比較和諧的家庭關係。處理不好的,往往引發矛盾,造成夫妻關係緊張——再婚家庭就像一個"易碎品",不加以特殊的呵護就要破碎,而最容易出現裂縫的地方,就在繼子女和繼父母關係上。在我們所做的個案中,再婚家庭關係一般的和較好的,都是非常注意防止這一裂縫出現的。比如個案中有個王女士,主動把丈夫和前妻生的孩子接過來一起住,好的東西都盡著繼子先享用,衣服讓他穿新的,自己的兒子穿舊的。說"一碗水端平",她明白要做個有口皆碑的好繼母還不能真端平,得向非親生的"傾斜"著點。這些善良又聰明的女人明白,對繼子女好也是對夫妻感情的重要投資。儘管她這個繼母口碑很好,但孩子在反抗她的管教時,還會說:"不要你管。你又不是我的親媽。"所以她和其他繼母一樣當得很累,有一種"如履薄冰"的感覺。因為孩子的心靈更脆弱,更敏感,你"視同己出",他還可能認為你是"偽裝善良".所以有的繼父母也採取"躲避"的做法——避免和繼子女生活在一個空間中,"騰挪避閃",小心翼翼地繞開一些東西,又小心翼翼地彌合著一些東西,這是生活在再婚家庭中人的普遍的行為特點之一。
一般來說,再婚的人在重組過的家庭中,會變得瞻前顧後格外謹慎,他們普遍更珍惜這一次婚姻,無論是對現狀滿意和不甚滿意的人,都不會像初婚者那樣意氣用事,而是小心翼翼地守護著他們的婚姻,特別是那些上了年紀的人。如我們個案中一再婚的老先生對他現在的妻子說:"我不是26歲的人,而是62歲,從今天起,我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天。"
感覺一般的再婚者,也會說服自己,安於平淡,守於家室。即使對婚姻現狀很不滿意的,也不會輕易散夥重來,因為大多數人經歷了再婚的全過程後,都會意識到,拆散一個家似乎不難,但重建一個新家,而且要建得滿意談何容易。再婚過的人心理承受力更加脆弱,他們普遍意識到自己再也"折騰不起",如我們的一位訪談對象所說"……現在只能這樣了,分了對我沒有益處,對你也未必有多大好處。都這么大年紀了還要來回換,換了不是還得從頭來磨合?。還是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家吧。難得有緣,情深情淺是另外一回事,但有了這份情就要珍惜。我們大家來培養這份感情吧……"
即使一些再婚家庭"危如累卵",因為有了失敗婚姻的前車之鑑,輕易"不敢再離".也有個別以極大的勇氣再次出城第三次結婚的。所幸的是,我們所做個案中有3例都屬"突圍"成功,第二次再婚給他們帶來了真正的幸福。
2.評價"再牽手"
怎樣評價再婚家庭,有一種看法是,再婚家庭要面對複雜得多的家庭矛盾,再婚夫婦儘管有相處幸福的,但畢竟是少數,因此,再婚家庭將是危機四伏,穩定性低於非再婚的。2008年某報披露某區近年來老年人離婚數量大幅增長,法院在過去的一年中,共審結離婚案件近兩千起,其中老年人離婚案件有三百多起。在全部老年人離婚案件中,再婚老年人的離婚案件占了九成還多。很難說這個區的某一階段的情況有多大代表性,因為目前缺少權威的統計數字。再婚家庭的穩定性較低不假,國外研究也表明,再婚家庭有較高的再次失敗率。如據Click估計,美國60%的再婚男女和54%的再婚女性將離婚。但是古德對把再婚視為再次離婚的"準備"的觀點提出異議。他建議研究者請所有離婚後再婚者去比較他們第一、第二次婚姻,而不是熱衷於離婚率的比較。他說:"雖說離婚後的再婚者有較第一次結婚者有更大的離婚可能得到證實,然而,對於這些離婚者惟一有意義的比較是他們第二次婚姻與他們自己第一次婚姻的對比。我們的離婚者絲毫沒有宣稱他們第二次婚姻較其他人的第一次婚姻為好。他們只承認他們的第二次婚姻較他們自己的第一次婚姻更為‘美滿’".評價再婚的得失,要和自己過去的婚姻比,而不是和別人的婚姻比,這是古德告誡我們的。一如曾毅在《中國八十年代離婚研究》中所說:儘管再婚家庭不很穩定,但對離婚者來說,再婚仍然是一件好事。我們"不把離婚者的再婚與其他初婚者比較,而應該進行縱向的比較,即應該將離婚者離婚後的婚姻與離婚前的婚姻進行比較……就會發現離婚者的再婚還是比初婚幸福得多,美滿得多。"
目前還沒有有效的數據來說明我國再婚者的婚姻狀況,僅從我們所調查的78個再婚家庭中看,感到幸福和滿足的有21對,占26.92%;雖少不了磕磕碰碰但感覺尚可的有25對,占32.05%;夫妻關係緊張卻不想離婚,湊合著過的19對,占24.36%;再次離婚的13對,占16.67%.大多數人對自己的婚姻狀況是認可的,還有一些人是相當滿足的,特別是那21例滿意度很高的個案,自述是一對"被人稱羨的神仙伴侶"、"感到從來未有過的寧靜和溫馨"、"相親相愛,盡享二人世界"、"出雙入對"、"再婚兩年了,天天還像在過蜜月"、"非常地滿足"、"沒有想到,經過大半輩子折騰,還能真正過上相親相愛的生活。"的話語不絕於耳,他們使我們深深感到,再婚的確是一個重新選擇、重建生活的機會,是能夠為再婚者帶來幸福的。當然我們的個案訪談不是隨機抽樣選取的,所以個案的比例不能說明什麼。但筆者在2000年因另一課題,調閱了江蘇省南京市的兩個區和常熟市及常熟虞山法庭1999年至2000年上半年的275份離婚卷宗,其中屬再婚者離婚的(一方再婚或雙方均系再婚的)有25對(其中有兩對是復婚後又離婚的),在離婚夫婦中所占比重為9.09%.當然和登記結婚夫婦中再婚的所占比例相比(1998年全國登記結婚的夫婦中,再婚的比重為5.48%),再婚夫婦離婚率還是較高的,但不能以此得出再婚家庭都是"易碎品"的結論。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再婚婚姻的不穩定性起碼是在人們的想像中被誇大了的。
美國的研究也得出這樣的結論:"再婚者離婚,比人們想像的要少些。例如,在1971年6月,20至49歲的已結過一次婚以上的婦女有近440萬,絕大多數(74%)處於完整的第二次婚姻中。只有9%處於第三次或更多次的完整婚姻中。其餘17%包括那些因配偶去世或離婚而其第二次婚姻完結了的婦女。"
3.被"捲入"再婚家庭的孩子
人們對再婚家庭心存疑慮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再婚家庭對孩子會產生什麼樣影響?是積極的影響多還是消極的影響多?正如古德所說:"如果我們想了解婚姻解體對孩子的影響,我們不能只比較‘幸福的’家庭和敵對的家庭這兩種極端類型,我們還需要搞清楚死亡、離婚、分居和遺棄對孩子的影響,由於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好壞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們需要掌握家庭解體前後父母和子女相互影響的數據,因為單是婚姻解體本身的事實有時並非關鍵的變數。"古德所說分析比較死亡、離婚、分居、遺棄對孩子的影響,必須建立一個更科學的指標體系是非常正確的。可惜目前還沒有這樣的研究可以引證。在這些報告中,用"捲入"這個動詞來描述孩子"進入"再婚家庭,非常形象地表明孩子的被動性和無助狀態。亦如古德所說,生活在再婚家庭的孩子也需要經過一段調適,這些過程有時是令人痛苦的。
在我們做過的個案中,生活在再婚家庭中的孩子,有的確實生活在緊張不和諧環境之中,甚至被繼父母推來推去,拒絕接受。但也有生活得完全可以用幸福二字來概括的,比如一個個案中的孩子,繼父雖然是初婚,可很愛這個孩子,他對孩子說:"你可以叫我爸爸,也可以不叫我爸爸",而這個12歲的孩子很樂意叫他爸爸,他們像朋友一樣相處。另一個個案中的馬先生也是自己沒有孩子,再婚3年後才和現在的妻子調到一地來,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妻子和前夫所生的女孩從奶奶家接回來同住,對她視同己出,很快得到孩子的信賴。在我們個案中子女和繼父母處得好的還有多例。所以,籠統地說,再婚家庭對子女成長不利是過於武斷了。
展望未來:婚姻重組的適應與創新
1.婚姻的門有幾重?
一次,在一個城市的電視談話節目中,談到未來的婚姻發展趨向。一位教授說:"我預計,未來的人一生最少結兩次婚。"他的一個學生則說:"我們將來可能一次婚也不結。"這是兩代人之間一次富有戲劇性的對話。那位教授的預測不無道理,古德對未來世界性發展趨勢做出離婚率繼續升高或趨向中值的預測,這表明每一個人都可能面臨婚姻的風險:配偶中的一方可能因意外和你提前分手,也可能因志向不同,不能同行到終點。既然現代人人生的路變長了,婚姻的歷程也變長了,個體本位的現代婚制又給作為婚姻的"要素"——人"鬆綁",要素的自由流動使婚姻的"流動性"加大、重組的可能增多,因而婚姻入口處,不再僅僅只會有一道門,你可以一次次推開,多次地進入。但是在未來,再婚是否還是離婚後的主要調節手段?是否需要再去敲開婚姻的另一道門?
再婚必要性可能遇到的最大"挑戰"是同居。那位教授的弟子說的也沒錯,既然再婚有那么多的麻煩,並潛伏著危機,憑什麼認為人們離婚後不會用同居來取代它呢?但是國外很多研究似乎都表明:"儘管獨身者所占比例在不斷增加,但幾乎每個獨身者最終都會結婚……無論在什麼情況下,同居總不會使人們感到那么滿足。"因此古德很明確地說:"同居並不能完全取代結婚,同居和結婚都能從締結的姻緣中得到好處,但就結婚而言,它的好處更多,不過代價也更大……"因此,古德堅持說:"離婚的不幸是離婚者共同的經歷,離婚後的主要調節方式是再婚。""在西方國家,並沒有什麼道德規範要求人們在離婚或喪偶後必須再婚,但形形色色的社會壓力卻會導致這種結果。"因為婚姻對現代人的價值依然是不可取代的。
2.重要的是向前看
既然再婚將成為現代社會婚姻建構的一種重要形式,那么,這一重組帶來的一系列新問題也將對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產生一系列的影響,不僅影響到再婚夫婦,也影響到他們的子女的生活和社會化。我們不僅要探討為什麼再婚增多以及再婚會帶來什麼樣問題,更有現實意義的是,探討再婚之後的適應和調適問題。最近,行為主義學者和家庭顧問也越來越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離婚後的問題和挑戰上,而社會學者則意識到這一重組對現代社會關係的建構的意義,如著名的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他把婚姻的破裂和重組放到了現代性的高度論述。
我們需要面對的新問題有:
(1)稱謂和角色規範
最具挑戰性的是,因為再婚而發生的家庭關係複雜化帶來的角色調整和適應問題。古德注意到角色轉換方面的再調整過程。他認為,離婚後的調整包括改變他或她趨向於以離婚前周圍的"參照的原點"進行思考的這一途徑,來把這些變化和分裂融入新的個人生活中。
A.徹琳指出,我們這個社會對初婚過分強調,對於處理複雜性的再婚問題有害無益。如孩子在稱呼"繼父母"時的窘迫,說明我們的社會還沒有發展出怎樣處理這類情況的規範:"如果一個重要的社會角色缺少一個適當的稱呼,這個角色就不能取得制度性的支持,那么,這個角色的合法活動模式的普遍接受性也是成問題的……適當稱呼的缺乏既是再婚生活中的一些問題的症狀,也是其原因。"
吉登斯也說到從稱謂反映出來的新的認同困難:"繼養家庭中的兒童也許會有兩個父親和兩個母親、兩家的兄弟姐妹以及由父母再婚所導致的複雜親屬關係。就是稱呼也很困難:孩子稱繼母‘媽媽’還是直呼其名?協商這樣的問題是很艱難的,並且對所有的家庭來說,都是心理上的重負;但很明顯,也存在實現新型社會關係的機遇。"確實,我們的再婚家庭現在也處在規範不足甚至可以說規範"真空"的狀態,以致每一個生活在再婚家庭中的人,在面臨複雜的關係時,除了感到"陌生"、"彆扭"和不知該怎么辦,完全要憑個人感覺行事。我們為什麼不能通過討論逐步形成一個符合社會文明的、為公眾認可的新的倫理規範?比如,探討今天我們怎么做繼母(父)?繼父母的義務和權利,繼父母對子女究竟有多大的管教權力?怎樣管教非親生的子女?與現在的配偶的前夫(或前妻)之間保持一種怎樣的關係?雙方子女之間的關係怎樣處理?在再婚家庭中,行使孩子監護權的一方,在促進孩子和繼父(母)溝通方面應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有什麼好的經驗?我們有根底深厚的傳統"後娘"文化,為什麼不塑造一個全新的、具有積極引導意義的繼父母形象?
(2)適應與創新
我們在訪談中,既體會到"過去"作為歷史包袱的一面,也深深感到昔日生活經驗是一筆不可多得的財富。很多過來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初婚的經歷,無論是天堂還是地獄,都是一種難得的閱歷,就像樹的年輪中留下的最深的那一圈輪跡;而走出婚姻的經歷,是經歷漫長的苦難後的一次勇敢自救;經歷過這樣磨礪的人,幼稚的變得成熟;浮躁的變得沉穩;脆弱的,變得堅強;脾氣暴躁的,磨掉了火性;不善和他人相處的,變得隨和;甚至原來以自我為中心的,也變得善為他人著想。同時,我們在再婚者的適應中也看到了創新——比如,再婚的家庭關係中,最複雜的關係是財產關係。我們從個案中看到,現代人在協調這類關係方面比既往瀟灑得多,一些持有現代觀念的再婚夫婦,防患於未然,再婚之前,就做財產公證,把各自的權利和義務的邊界劃個清楚;也有的在婚後日常經濟收支實行AA制。為了避免和繼子女共同生活的尷尬,有的夫婦倆採取兩棲式生活,做"周末夫妻";還有的和繼子女採取"不投緣就保持距離"的做法,如個案中有一對再婚夫婦把各自和前配偶生的孩子安排住到姥姥家,他們都支持對方關愛自己的孩子,但都很少與對方的孩子見面,有人說她這個當後媽的心太狠,但她始終認為,"與其因為一個無法溝通的孩子而毀了一段好姻緣,不如盡心盡意做一個好妻子,用我的真情去滋潤一個好男人的心懷,他再用他那熾熱的父愛去關心他自己的孩子,這樣的良性循環不是也很好嗎?"在空間上避免面對面衝突,做到相安無事,也不妨是一個明智的選擇。現代人的這些解決矛盾的新選擇,反把複雜的問題簡約化了。
再婚後還需要對原家庭生活中大多數習慣進行調整,包括日常家庭活動,再婚的人需要精神準備,準備去改變已經建立的個人特點和習慣等等。正如吉登斯所說,嘗試新的關係、發掘新的興趣是需要勇氣、耐心,而且願意這樣去做。需要儘其所有去應付周遭的"轉型",積極重建周圍的生活世界。其實不僅僅是遭受婚變的人需要如此,生活在高度現代性社會的人,面對個人危機時,都應通過積極的個人嘗試,來建立新的關係。
婚姻的門可以有多重,一道門就是一個新世界。不管再婚使家庭的關係變得多么複雜,不管再一次進入圍城城內包藏多少衝突和危機,人們該再婚時還要再婚,因為婚姻有那么多誘惑和期許。生活也不會因為推開新的門後矛盾層出不窮而停止它的步伐。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個時代給了我們多次推開門的機會,也就給了我們超越重重困難,尋找到幸福金蘋果的可能。
當今再婚女性應克服的心理障礙
畏懼心理:
傳統的從一而終的觀念在當今社會仍有一定的影響力。有婚姻經歷的獨身女人會產生“再婚不光彩”的念頭,害怕周圍人們的恥笑,對再婚缺乏足夠的勇氣,被舊的婚俗觀念所束縛,不敢越出“雷池”。
自卑心理:
獨身女人在其所能影響的生活空間中,會被視為“怪異”,人們竊竊私語、說三道四的對象。在巨大的精神壓力下,這些女性漸漸體會到人言可畏,感到自卑,自慚形穢,見人總覺得矮三分,以致出現疑心重重、過於敏感,神經質等種種異常的心理反應。
盲目心理:
因為原有的家庭不復存在,不少女性在再婚問題上看得無關緊要;再婚的最大目的是重組家庭,擇偶無較明確的標準和要求,較少考慮新組合家庭基礎的穩定性,既盲目又麻木,在再婚相關事務上草率從事。
猜疑心理:
有受前夫虐待特殊經歷的女性,對再度婚姻信心不足,對對方缺少應有的信任感,疑忌較多,不注重真實感情的交流、諒解和協調,缺乏對對方的真誠和主動關心、尊重。
懷舊心理:
因前夫亡故或主動提出離異的女性再婚後,常在內心深處拿對方與前次婚侶作比較,百般挑剔,遇到不順心、不順眼的事,就生出懷舊感,忽略了在新婚姻的基礎上仍需加強相互感情的問題。
虛榮心理:
相對而言,在當今社會因傳統觀念影響,男性再婚較易,女性則有一定的難度。因而,在實際生活中,為了再度婚姻,委曲求全、“委身不嫁”的女性不少,部分女性再婚後會覺得再婚的不平等關係,自認為哪方面都比對方強,虛榮心理十足等等。
上述種種女性的再婚心理,實際上都屬於心理不良表現,有一定的危害性。有的會因不敢向舊的婚俗觀念挑戰,難以重組美滿家庭;有的因對再婚的目的不明,即使重組起家庭,也難尋求到家庭的幸福所在;有的則因對再婚的基礎認識不清,即命名再婚,婚姻也往往是建立在沙灘上,極不鞏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