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敬庵村

婁敬祠不知建於何時,按漢書,敬齊人。 婁敬,以戍卒身份向劉邦建議建都關中而有功,賜劉姓,封為建信侯。 婁敬死後建祠,年代不詳,早廢。

村莊由來 婁敬,漢初功臣。以戍卒身份向劉邦建議入都關中有功,賜姓劉,封關內侯。後又封建信侯。死後建祠於該地(年代不詳),稱婁敬祠堂,又稱婁敬大殿,後有尼姑居此殿中稱婁敬庵,村名由此得來。 近期又在婁敬庵村西北蘋果園附近發現清朝順治年間石碑,碑上刻有“婁敬庵記”、“重修婁敬庵序”的碑文。碑文敘述了重修婁敬祠的經過。石碑經歷了三百多年,碑文有的早已風化脫落,但大部分清晰可辨,文字工整秀麗,語言流暢。這塊石碑高156厘米,寬64.5厘米,厚20厘米,石碑邊緣有4厘米寬的花紋裝飾,現存於村辦公室。
政區人口 婁敬庵村歸杜村鎮所轄,位於杜村鎮的西北角,西北與膠西鎮的小佛樂村毗鄰,南與本鎮澇窪村接墒,東至辛家莊、常家莊,北至膠西鎮丁官村,南北向,杜苑路東西穿村而過,直通217省道。2005年底,全村共有367戶,1230口人,全村共有2400畝土地。
經濟狀況 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花生、玉米、小麥、蔬菜等。1975年 村東河修挖50米直徑的大口井,安裝20千瓦的電動抽水機,利用下地管向村東窪供水澆地1000畝。1997年 籌資5萬元,新建和擴建大口井兩眼。2005年,全村總收入811萬元,人均收入3843元,農業機械總動力1897千瓦,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村建有農貿市場,第二、三產業發達。第一產業穩步發展,二、三產業迅猛進步,從事二、三產業人員共有700多人,從事養殖、商業、飲食、服務、加工、個體經營50餘戶。09年春,婁敬庵在現任黨支部書記祁林山的領導下,建設冬暖大棚70多個,2011年秋成立婁敬庵蔬菜專業合作社,如今該合作社已建成冬暖式大棚160個,拱棚370多個,從12年9月20日開始,又開始建設114個冬暖式大棚,這批大棚將在11月中旬前建成,並投入使用。在祈林山帶領下,黨員示範戶帶動,以種植西紅柿為主,註冊了“婁敬”牌商標,成立了“青島婁敬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為“無公害標準化生產基地”。在婁敬庵的輻射帶動下,周邊村莊新建大拱棚近百個,新增土豆種植面積3000畝,以婁敬庵為核心的高效農業示範區雛形漸顯。
村居建設 1999年春天,籌資17萬元拆遷民房百間,使杜苑路在村中拓寬,由10米拓寬到25米的柏油大街。
社會事業 1979年,安裝電力設施,實現電力照明。1992年,進行電網改造,安裝50千瓦的變壓器。1999年,進行電力設備改造,把電力安全節能的送至企業和村民家中。教育文化建設取得良好進步,村民素質得到全面提高。
村莊由來
引自 感謝高森緒老師 柴壽永大叔 辛辛苦苦的整理
婁敬與婁敬庵
高森緒 柴壽永
膠州市杜村鎮婁敬庵村位於杜村鎮駐地西北4.5公里,地處丘陵。漢初功臣婁敬死後建祠於該地,村以祠命名為婁敬庵。
婁敬,西漢人,被漢高帝拜為郎中,號“奉春君”,封二千戶,關內侯,號為“建信侯”,並賜劉姓,婁敬死後葬於該村,建有婁敬祠堂,立有婁敬碑。
為紀念婁敬先生,行政區劃名稱也以“婁敬建信侯”命名:明代轄婁敬庵村的鄉為“建信鄉”(明代州以下設鄉,鄉以下設分社,婁敬庵屬建信鄉房溝社);清代沿襲明制,仍設建信鄉房溝社;1911年(宣統三年)設“婁公區”轄婁敬庵村。“建信鄉”、“婁公區”這些名稱都是為了紀念“婁敬建信侯”-----婁敬先生。
史書、志書也記載了婁敬先生。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司馬光編纂的《資治通鑑》等都敘述了婁敬先生的事跡。清康熙十二年《膠州志》、民國年間的《增修膠州志》、《山東省膠縣地名志》、《膠州市志》等對婁敬先生都有記載。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成書於公元前91年,是西漢史官司馬遷所著。《史記》包括的歷史時間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至漢武帝後期,長達三千多年。《史記》中詳盡地記錄了婁敬先生的生平事跡,政治才能,治國大略,為鞏固西漢王朝政權所作出的巨大貢獻,也敘述了婁敬被漢高祖劉邦賜劉姓,封為“奉春君”、“建信侯”的歷史過程。
《史記》卷十九《劉敬叔通列傳》卷三十九就敘述了這些內容,為了閱讀方便,筆者將原文直譯如下:
劉敬是齊國人。漢高帝五年,他去防守隴西,路過洛陽時,漢高帝正在那裡。婁敬脫離拉的車前橫木,穿上他的羊皮襖拜見齊國人虞將軍說:“我希望進見皇上,陳述要事。”虞將軍想給他華美的服裝,婁敬說:“我自已穿的如果是絲綢衣,那我就穿絲綢衣服去進見,自已穿的是粗布衣就穿粗布衣去進見,終究不能改換衣服。”這時虞將軍進宮報告皇上。皇上召他進見,並賞賜食物。
過一會,皇上詢問婁敬,婁敬說道:“陛下建都洛陽,難道想和周朝相比興隆嗎?”皇上說:“是的。”婁敬說:“陛下取得天下和周朝不同。周朝的祖先從后稷開始,唐堯封給他邰地,積德累善十幾代。公劉躲避夏桀遷居到豳(bin )地,周太王古公父因為受狄人侵擾,離開了豳地,驅趕著牲口住到岐地,人民紛紛追隨他。等到周文王到西伯,解決了虞、崗兩國的爭端,才承受天命,呂望、伯夷從海濱前來歸附他。周武王攻伐商紂時,不約而同到孟津會師的有八百諸侯,都說商紂是該討伐了,於是滅亡了殷商。周武王就位的時候,周公這批人輔助他,就建設成周城洛邑,把這裡作為天下的中心,各地諸候前來交納貢物,路程就均等了,君王有德行就容易治天下,沒有德行就容易因此滅亡。凡是定都在這裡的,都想要讓周王務必靠德政來取得民心,而不想依仗地形的險阻,使後代驕縱奢侈地去虐待人民。當周朝強盛的時候,天下和平,四方外族嚮往它的風範,仰慕它的道義,懷念它的德行,團結一致,共同侍奉周天子。不用一兵一卒駐防,不用一兵一卒作戰。八方外族大國的人民無不賓從歸服,進獻他們的貢物。當周朝衰微的時候,都城一分為二,天下沒有誰來朝拜,周朝失去控制了。這並不說明因為它的德行單薄,而是因為形勢衰弱。現在陛下從沛縣豐邑起兵,收編士兵三千人,用他們勇往直前,從而席捲蜀郡,漢中郡,平定三泰,跟項羽在滎陽交戰,爭奪成皋的關口,大戰七十次,小戰四十次,使天下的人民肝腦塗地,父子拋屍野外,數也數不完,哭泣的聲音還沒有斷絕,傷殘人員還沒有康復,卻想跟西周成康時代相比強盛,我私下認為不相宜。何況秦地依靠華山,瀕臨黃河,又有西方的天險作為屏障,如果突然有了緊急情況,百萬大軍可以應付一切啊!憑藉秦國原有的基礎利用非常富饒肥沃的土地,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天然府庫。陛下能夠進入函谷關,並且在那裡建都,即使山東地區混亂了,有秦國的舊地仍然可以完全占有。跟別人爭鬥,不卡住他的咽喉,捶擊他的背部,是不能完全取勝的。如今陛下進入函谷關建都,據有秦國舊有的疆土,這就是卡住了天下的咽喉,並打擊他的背脊啊!”
漢高祖詢問群臣的時候,群臣都是山東人,都爭著說:周朝統治了幾百年,秦朝經歷了兩代就滅亡了,不如定都周朝京城。皇上就猶豫不決,等到了留侯張良直接說進入函谷關有利時,當天皇上駕車西行前往關中建都。
這時皇上說:“本來建議在秦地鹹陽建都的人是婁敬,婁就是劉”。於是賜婁敬姓劉,任命他作郎中,號稱“奉春君”。
漢高祖七年,韓王韓信造反,漢高祖親往攻打他,到達晉陽時,聽說韓信王私通匈奴,想共同進攻漢軍,皇上大為惱怒,派人出使匈奴。匈奴隱藏那裡強壯的士兵和肥大的牛馬,只讓年老體弱的士兵和瘦小的牲畜出現。使者十批人來往,都說匈奴可以攻打。皇上派遣劉敬又出使匈奴,他回來報告說:“兩國互相攻擊的時候,應該誇耀顯示自己的長處。這次我到匈奴去,只看見一些瘦小的牲畜和老弱的士兵,這必定是故意顯露短處,卻埋伏奇兵來爭取勝利,我認為匈奴不可以進攻。”這時漢軍已經越過句注山,二十多萬部隊都已經出發了。皇上發怒,罵劉敬說:“齊國的奴才,你憑口舌取得了官職,現在竟敢胡言亂語來阻止我出兵。”就下令用刑具把劉敬囚禁在廣武。漢軍繼續前進,到達平城時,匈奴果然出動奇兵,把漢高祖圍困在白登山。七天以後才得以解圍。漢高祖回到廣武赦免了劉敬,對他說:“我不採納你的建議,因此被圍困在平城,我已經把十批說匈奴可以攻打的人都斬首了。”於是封賞劉敬二千戶食邑,爵位關內侯,號稱建信侯。
漢高祖從平城撤回以後,韓信王逃亡到了胡地。正當這個時候,冒頓作匈奴單于,兵力強大,擁有射手三十萬,多次侵擾北部邊境。皇上憂慮這件事,詢問劉敬。劉敬說:“天下剛剛平定,士兵疲於戰爭,不可以用武力去征服。冒頓殺死父親,自封為單于,取庶母為妻,仗恃武力呈威風,是不可以用仁義說服的。只能用長久之計使他的子孫成為漢朝的臣子罷了,但是恐怕陛下不能做到。”皇上說:“如果行,為什麼不能做,究竟怎么辦?”劉敬回答道:“陛下如果能把皇后親生的大公主嫁給他,再用豐厚的禮物贈送給他,他知道漢朝嫁公主送厚禮,蠻夷必定羨慕。用漢家女子作閼氏,所生的孩子必定是太子,接替單于。為什麼呢?他們貪圖漢朝的厚禮。陛下如果每年按時能利用漢朝所剩餘的,而他們缺乏的東西,多次去慰問饋贈,並順便派遣能言善辯的人,作禮節去勸告說服冒頓。這樣冒頓在世的時候,本是漢家的女婿,死了那么他的兒子,也就是你的外孫便作了單于。哪曾聽說外孫跟外公分庭抗禮的事呢?軍隊可以不必出戰而逐漸使他們臣服。如果陛下不能派遣大公主去而讓皇族子女或後宮子女冒充公主,他也會知道,到時不肯寵幸她,是沒有好處的。”漢高祖說:“好。”準備派遣大公主去。呂后日夜哭泣,說:“我只有太子和一個女兒,為什麼要把她拋棄給匈奴!”皇上終於不能派遣公主,就選取一個宮女,冒充大公主,嫁給匈奴單于,派遣劉敬前往締結和親盟約。
劉敬從匈奴回來,便向皇上報告說:“匈奴河南地區的牡羊、樓煩二王統轄的匈奴部族,距離長安近的七百里,輕騎兵一天可以到達秦中。秦中剛剛經過了戰爭,還很破敗,人煙稀少,土地肥沃,可以移民逐漸充實。那些諸侯剛起兵的時候,如果不是齊國的田氏家族和楚國的昭、屈、景三姓,沒有人能夠發動戰爭。現在陛下雖然定都關中,但實際缺人少力。北邊靠近匈奴,東邊有六國諸侯的王族,宗族強大,如果有那一天發生事變,陛下也是不能高枕無憂地睡覺的。我希望陛下能把各國的田氏家族,楚國的昭、屈、景三姓,燕、趙、韓、魏各國諸侯的後代,以及天下豪傑名家都遷居關中。太平無事時,能靠他們防備匈奴,諸侯各國發生變亂,也可以率領他們去征伐。這是加強主幹削弱枝節的辦法。”皇上說:“好。”就派遣劉敬去把他所提到的十多萬人移居關中。
以上是西漢史官司馬遷在《史記》中有關記錄婁敬先生的內容。從所記內容看,婁敬無疑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給漢高帝劉邦提出了很重要的治國大略。首先是定都長安。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20年)劉邦消滅了項羽,二日即帝位後,初定都於洛陽。三日婁敬求見,從政治上、軍事上、地理位置上和歷史發展、人心向背上闡明漢都應定在長安,不應定洛陽,鞏固政權必須依靠物資充足而又有險可守的根據地,長安恰是這樣一塊“寶地”。劉邦在聽了劉敬的建議定都長安;其次提出建議跟匈奴聯姻,與少數民族搞好團結,建立統一戰線;再次,建議劉邦移民關中。這幾條建議對於鞏固漢朝的政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婁敬對西漢王朝是有功之臣,劉邦封其為建信侯是當之無愧的。

自《史記》後,婁敬的事跡散記於各種史書和志書之中,就筆者僅能蒐集到的簡述如下:
《漢書》卷四十三酈朱婁叔孫傳第十三記敘了婁敬在漢高帝五年拜見皇上,建議建都地址和漢七年劉邦不聽婁敬勸告被困平城後解圍封婁敬二千戶、關內侯、號建信侯的歷史。
《資治通鑑》卷十一,《漢記三》也記敘了婁敬建議劉邦建都長安,被劉邦封為郎中,號為奉春君,賜劉姓的事實。
宋人袁樞在《通鑑紀事本未》卷中記載:
婁敬建議漢高祖劉邦建都長安,被任命郎中官,封為奉春君,賜劉姓。
清康熙十二年《膠州志·宦跡人物》載:
婁敬,膠西人。戍隴西。過洛陽,衣褐,謁見高帝,請都關中,帝悅其言,拜為郎中,封建信侯,賜姓劉,號奉春君。匈奴人入寇,帝欲擊之。敬言不可,帝不聽,遂被圍白登,用陳平計方解帝歸。謂敬曰:吾不用公言,以至此。封為關內侯,號建信君,從祠鄉賢祠。
清康熙十二年《膠州志墳墓大事記》載:
婁敬墓在州治西南房溝社。
〈〈增修膠志古蹟〉〉載:“漢婁敬祠在邑西鄉婁敬庵莊,祀漢建信侯。婁敬祠不知建於何時,按漢書,敬齊人。高帝封建信侯,明季邑人董安…….倡議將祠改為菩薩殿,然至今佛座旁猶供婁敬像。”
婁敬墓在治西南三十里房溝社,舊有祠。
〈〈山東省膠縣地名志〉〉載:婁敬,漢初功臣。以戍卒身份向劉邦建議入都關中有功,賜劉姓,封關內侯。後又封建信侯。死後建祠於該地(年代不詳)村以祠命名婁敬庵。
《膠州市志》載:婁敬庵附有婁敬祠和婁敬墓,傳說西漢建信侯婁敬死後葬於此。婁敬,以戍卒身份向劉邦建議建都關中而有功,賜劉姓,封為建信侯。
《膠州市文化志·古廟宇》載:婁敬祠,位於南杜村鄉(現為杜村鎮------筆者)婁敬庵村,祀漢初功臣婁敬。婁敬死後建祠,年代不詳,早廢。
從以上的種種記載可以斷定:婁敬先生是婁敬庵人,死後葬在婁敬庵。婁敬庵廟一直到解放前還存在。

婁敬先生在婁敬庵村留下了許多美麗的傳說,婁敬庵村的老人們一提起婁敬先生來,幾乎都能說出婁敬先生的故事。
自西漢據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了,那時候婁敬庵村的村名,我們已無法考證。在婁敬庵村東南至今有一塊耕地叫小莊。在這塊土地上,人們耕地時仍然可以耕出一些磚瓦碎片。據說這裡原來是一個村莊的名字,小莊的村中間有一個很大很大的水灣,灣的南岸住著車姓人家,灣的北岸住著董姓人家,因此有“前車後董”之說。這個村子在明朝時代最為繁榮興旺。車、董兩姓各有99頭水牛,這99頭水牛一下到水中就變成了100頭。據說有一頭神牛保佑著這兩姓人家能過上好日子。後來修婁敬祠堂的時候,董姓、車姓都有捐資,看來這個捐資修建婁敬祠堂的傳說是可信的。從“順治”碑上記載看也確實有“董安”、“董仲茂”、“董仲葵”、“車門萬氏”等人家的捐資。而現在婁敬庵村車姓和董姓已不存在,“小莊”何時消失我們也無法得知。
婁敬先生會算卦,當地老人聽祖上傳說:婁敬先生能“前知五百年,後算五百載。”村裡的鄰居結婚、出行、做生意都找他算一算,他總是有求必應。某年,外地有兩名應試的舉子路經此地,慕名找到婁敬先生算一算能否考中。兩漢時的考試選官是漢代選官制度的重要內容,考試分射策和對策,統策試。對策是按題作答,射策是抽籤考試。婁敬先生經過詢問二人的學識等情況,測算他們二人都能考中。但不告訴他們,就跟他們說:“這個事我不能給你算,能否考中,你們努力就是了。”二個趕考的人非要他給算一算不可,婁敬先生只說了一句話:“刀把地是我的,小棗樹也是我的。”原來婁敬先生在村東有一塊刀把形狀的地,地里長著小棗樹。他不但算定了有人占他的地,要打一場官司。而且這場官司還得由這兩人當中的一人來斷。二個趕考的人聽後就記在了心裡,但不知其中含義。後來果然不出所料,有一人到了縣裡做了縣令,爭地官司打起來後,婁敬先生說:“刀把是我的,小棗樹也是我的。”縣官一聽這句話,很容易地把地判給了婁敬。
婁敬先生被劉邦封侯後,成了當地的名人鄉賢,經常到縣城辦點事情。據《膠州市志》載:秦始皇公元前221年天齊後,實行郡縣制,始設黔陬縣(古介國遺址)歷史上也叫東黔陬,或黔陬古城——《中國歷史地圖集》標註在杜村鎮城獻村及西一公里處。這個縣城距婁敬庵約有五公里,婁敬先生早晨步行到縣城,露水濕透了他的鞋襪,他對縣官提出意見說:這條路不好走,露水濕了人們的鞋襪。縣官說:好,我告訴城隍爺,你走的時候不準有露水。後來縣官修了從縣城到婁敬庵的路,給人們帶來了方便。
婁敬先生的住址就是後來的廟址,他死後被葬在這裡------這是婁敬庵老人們的一致傳說。
據說婁敬祠有一個大洞,叫做神仙洞。是婁敬先生死後的墓葬,洞的上邊就是婁敬祠。神仙洞據說長有100多米,寬20---30米,還有的說有八九間房子大小。
1945----1946年間,土匪張鴻飛在婁敬庵修築圍牆,挖土時挖出一個大洞,人們用了三棵高梁秸連線起來(約有八九米長)沒有探出深淺,人們不知洞有多深,不敢再挖下去。前幾年,有的村民挖井時也挖出了大洞,但怕冒犯了婁敬先生,又重新填上。現在村子裡有一戶人家,門前有一個水灣,有一年下大雨,水流到灣里後打著鏇就下去了。還有一戶天井過門石底下有一個老鼠洞,下雨時水都流到洞裡去,再大的雨院子裡也不會積水。當地人們一致的看法是:水不知從那個地方流到了神仙洞裡。

婁敬先生死後,在他生活過的地方建有婁敬祠堂,按康熙十二年《膠州志》的說法是“從祠鄉賢祠”。這座婁敬祠堂就建在現在杜村鎮婁敬庵村東南方向,婁敬祠堂建於何年,何時改為觀音殿(當時人們稱為菩薩殿)、又後改為婁敬庵,這其中的演變過程因無文字可考,後人無法知道。當地人現在只知是解放初期還存在的一座雄偉寺廟,廟內有和尚,解放前夕在廟內的最後一代和尚仍然健在。
婁敬庵村80多歲的老人刁明宗說:“婁敬庵大廟原是婁敬先生的祠堂,以後改成觀音菩薩大殿的。”這種說法看來是有事實根據的。
近期又在婁敬庵村發現清朝順治年間石碑,碑上刻有“婁敬庵記”、“重修婁敬庵序”的碑文。碑文敘述了重修婁敬祠的經過。石碑經歷了三百多年,碑文有的已風化脫落,但大部分清晰可辨,文字工整秀麗,語言流暢。這塊石碑高156CM,寬64.5CM,厚20CM,石碑邊緣有4CM寬的花紋裝飾。石碑原文如下:
婁敬庵記
重修婁敬庵序。膠迤西離城三十里,乃廟宇。久建累代重修。原則婁敬祠堂,後改觀音殿。今則歷年甚久,風雨圯壞。是以居民不忍,今□董安一人,發心眾□,遂約社教,當同主持僧圓昆,舍心普化。眾等協濟建廟,重上金色,立此碑記。果有□□□天以性命受報功告成必歡□宗也是以漢帝封之雲成宮闕孔子登於天下如一粟魯侯瞻之為邦國之望大夫旅□制婁之機鄉□士庶□□忘婁敬而覷成馮禮季□□□夫聖王之智恩也功事於民則賜之以勞定國則斯之能救大災則斯之能□□□則斯之若觀音救苦生為明聖□為奇神□永□方□□□□封翔乎海表威靈形乎鬼區赫赫若前以是也漪歟畏歟何形而可矣彰其紅建之廟祀料以之不忘雲
常伯□ 田央 薛門孫氏 賈成恩 卜松辛 □□□魁 贈庵地一十三畝 東至高南至路西至高 □□敬 董飛 鄭門□氏 石門王氏 齊孟亭 許東齊□□□□東州史應魁□□□□□□□於化龍嵇門王氏 張門王氏 宋官 趙起龍□□□傑 韓才旺□□□□□付門王氏 刁門曹氏 劉世虎 季存粟□□□□立本 永□ 董仲茂董仲葵□□□□□王門李氏 周門常氏 李應時 侯□法□□□□□齊門王氏 車門萬氏 花□□□□□□董存良 常增福
貴大清國順□□□□一月二十日同立
題文僧方丈□□□謹書攢碑石匠王經 住持僧圓昆
碑文中“今□董安一人發心眾善,遂約社教當同住持僧圓昆舍心普化眾等協濟建廟。”與《增修膠志古蹟》中所記載的:“明季邑人董安……倡議將祠改為菩薩殿”敘事略有出入。碑文記的董安重修婁敬祠堂已經改為觀音殿了。而《增修膠志古蹟》中記載“董安倡議將婁敬祠堂改為菩薩殿這個說法似有誤。筆者認為順碑文“原則婁敬祠堂後改為觀音殿”是可信的。到順治年間重修時,這個觀音殿已經存在多年了。
婁敬祠,後改觀音殿,院落寬敞。有古銀杏樹、古碑,建有佛爺大殿,殿內供佛爺羅漢神像。觀音殿內供有婁敬先生塑像等。婁敬祠經歷代重修,規模不斷擴大。到清末民國年間已經是一座十分雄偉的建築了。
婁敬祠的大門叫三門,大門朝南,門前有十幾階台階,三門為朱紅大門,門兩旁有石獅子一對,進門往北正沖菩薩殿的中門。三門東邊是關爺廟,關爺廟東邊是鐘樓,它們排列在一條直線上。關爺廟內供有關公神像。鐘樓有三四米見方,東、南、北有窗,西沖關爺廟。鐘樓內有鐵鑄大鐘,鐘上鑄有文字。撞鐘時,鐘聲可傳到十幾里外的地方。1946年這個大鐘被弄到久安屯村北嶺的最高處,敵人一出動就撞鐘報信,讓人們可以及時早做防備。
從三門往裡就是祠廟的院子,東邊是三座廂房,在東廂房以西,菩薩殿以南有一棵很大的白果樹,這棵樹五六個人才能合圍過來,主幹的周圍還有幾棵小樹。和現在杜村鎮寶塔寺前的那棵差不多,只是這一棵樹已經不存在了。在白果樹的西邊有一院牆,將觀音殿和佛爺殿一分為二,沿白果樹往北走,有一小門可向西通往佛爺殿。
進三門往北是菩薩殿,菩薩殿共有三間,殿前有走廊,在東邊立有婁敬庵碑,碑文如前所述。
進入菩薩殿,殿內有三座神像。正中為觀音菩薩像,在觀音像的右首便是婁敬先生的塑像,婁敬先生栩栩如生,頭戴一頂丞相帽,身穿孔子服裝,完全是一個滿面慈祥的老者。兩耳當中左耳大右耳小,據說婁敬先生生前就是這個樣子。婁敬先生雙眼炯炯有神,不管從那個方向看去,你總是認為他在雙眼全神貫注的望著你。有好事者看到婁敬先生總是望著他,就打了婁敬先生像幾個耳光,回家後就頭痛了好長時間。
從菩薩殿出來順小門進入佛爺大殿的院子,院內有西廂房四間,殿內有佛爺像和羅漢像。
整個大殿的布局就是這樣。
婁敬祠的住持僧到現在能記住名字的只有三位,分別是延熙、永修,最後一代和尚是自願簽約到廟上出家為僧的。
這張出家為僧的投師約現存膠州市檔案館,長35CM,寬40CM,為紅色紅士林布,簽約時間是民國三十一年。全文如下:
立投師帖祁鴻智因家貧無度,將所生之子名喚××, 年七歲,情願投入婁敬庵永修師傅名下為徒。伊師甘心不忍,當同保人情願交給生母大洋捌拾元整,以作養繕之資。言明受師嚴訓,謹守清規,長大成人,不準還俗。如有還俗之念,罰大洋任師自要。若有天災不測等情,任其天命,不準娘門到廟追究。恐後無憑,立投師約為證。
此徒名××,年七歲,五月十二日寅時生
保人:薛振榮○(畫押印)證人:黃德昌○(畫押印)
劉桂林○(畫押印) 刁風年○(畫押印)
周鳳林○(畫押印) 刁祝三○(畫押印)
刁世官○(畫押印)
代字人 辛祝三○(畫押印)
民國三十一年夏曆十二月二十七日祁鴻智立○(押壓左中指)
婁敬先生所處的時代距我們已有二千多年了,這其中有諸多變故我們已無法知道。筆者查閱了一些資料,走訪了一些老人,寫成此文。
在這裡感謝膠州市檔案館梁愛民同志,以及婁敬庵村王業秀、刁明星、刁世寬、刁洪年、刁明宗、祁敬庵、刁有君等同志,給予提供線索和資料。由於年代久遠,有些史實已無據可考,加上筆者水平有限,敬請了解情況的同志和史學專家給予指正。
杜村文史組
2003年月11月29日
附:《史記》卷九十九劉敬叔通列傳三十九原文
劉敬者,齊人也。漢五年,戍隴西,過洛陽,高帝在焉。劉敬脫挽輅,衣其牛裘,見齊人虞將軍曰:“臣願見上言事。”
虞將軍欲與人鮮衣,劉敬曰:“臣衣帛,衣帛見,衣褐,衣褐見,終不敢易衣。”上召入見賜食。
已而問劉敬,劉敬曰:“陛下都洛陽,豈與周室比隆哉?”上曰:“然。”敬曰:“陛下取天下與周室異,周之先自后稷堯封之邰,積德累善十有餘世。公劉避桀居豳。太王以狄伐故去豳,杖馬椎居岐,國爭隨之。及文王為西伯,斷虞芮之訟,始受命,呂望伯夷自海濱來歸之。武王伐紂,不期而會孟津之人,八百諸侯皆曰紂可伐矣,遂滅殷。成位即王。周公之屬傅相焉。及營成周洛邑,以此為天下之中也,諸侯四方納貢職道里均矣。有德則易以王,無德則易以亡。凡居此者,欲令周務以德致人,不欲以險阻,令後世驕奢虐民也。及周之盛時,天下相洽,四夷鄉風慕義懷德,附離而並事天子,不失一卒,不戰一士,人夷大國之民,莫不賓服,效其貢職。及周之衰也,為而為兩,天下莫朝,周不能制也。非其德薄也,而形勢弱也。今陛下起豐沛,收卒三千,以之逕往而卷蜀漢,定三秦,與項羽戰滎陽,爭成皋之口,大戰七十,小戰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腦塗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勝數,哭泣之聲未絕,傷殘者未起。而欲比隆於成康之時,臣竊以為不能侔也。且夫秦地被山帶河,四塞為固,卒然有急,百萬之眾可具也。因秦之故,資甚之膏腴之地也,此所謂天府者也。陛下入關而都之,山東雖亂,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與人斗,不扼其吭,拊其背,才能全其勝也。今陛下入關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扼天下之吭而拊其背也。”
高帝問群臣,群臣皆山東人,爭言周王數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上疑未能決,及留侯明言入關,便即日車駕西都關中。
於是上曰:“本言都秦地者婁敬,婁者劉也。”賜劉姓氏,拜為郎中,號為奉春君(春為歲之始,以其言謀都關中,故號奉春君)。
漢七年,韓王信反,高帝自往擊之。至晉陽,聞信與匈奴欲共擊漢,上大怒,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壯肥牛馬,但見老弱及羸畜,使者十輩來,皆言匈奴可擊。上使劉敬往復使匈奴,還報曰:“兩國兩擊,此宜夸矜見所長,今臣往,徒見羸瘠老弱,此必欲見短,伏奇兵以爭利。愚以為匈奴不可擊也。”是時漢兵已逾句注,二十餘萬已業行。上怒罵劉敬曰:“齊虜!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詛吾軍!”械繫敬廣武,遂往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圍高帝白登。七日然後得解。高帝至廣武,赦敬曰:“吾不用公言,以困平城。吾皆以斬前使十輩言可擊者矣。”乃封敬二千戶,為關內侯,號為建信侯。
高帝罷平城歸,韓王信亡入胡。當是時,冒頓為單于,兵強,控弦三十萬,數苦北邊。上患之,問劉敬,劉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罷於兵,未可以武服也。冒頓殺文代立妻群母,以力為威,未可仁義服也,獨可以計久遠子孫為臣耳,然恐陛下不能為。”上曰:“誠可,何為不能,顧為奈何?”劉敬曰:“陛下誠能以適長公主為妻之,厚奉遺之,彼知漢適女送厚,蠻夷以為閼氏,生子必為太子,代單于,何者?貪漢重幣。陛下以歲時漢所余,彼所鮮數問題,因使辯士風諭以禮節,冒頓在固為子婿,死則外孫為單于。豈償聞外孫敢於大父抗禮者哉?兵可無戰以漸臣也。若陛下不能遣適長公主,而令宗室及後宮詐稱公主,彼亦知不肯,貴近無益也。”高帝曰:“善。”欲遣長公主,呂后日夜泣曰:“妾惟太子,一女,奈何棄之匈奴!”上意不能遣長公主,而取家人子,名為長公主,妻單于,使劉敬往結合親約。
劉敬從匈奴來,因言:“匈奴河南牡羊,樓煩王去長安者七百里,輕騎一日一夜可以至秦中,秦中新破,少民,地肥饒可益實。夫諸候初起時,非齊諸田,楚昭屈莫能興。今陛下雖都關中,實少人。北近胡寇,東有六國之族宗強,一日有變,陛下亦未得高枕而臥也。臣願陛下徙齊諸田,楚昭屈,景,燕,趙,韓,魏後及豪傑名家,居關中。無事可以備胡,諸候百變,變足率以東伐。此強本弱未之術也。”上曰:“善。乃使劉敬徙所言關中十萬餘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