娭乃曲

第一首寫他任官差不自由,“來謁大官兼問政”,乘舟回道州。第二首寫他二月返道州的夜行途中,平陽守吏盤問姓名的事。第三首寫行舟途中除有朝暮猿聲外,還聽到如韶如濩的大好歌聲。第四首寫作者看到浯溪大好形勝,引起想當漁翁的隱退思想。第五首寫到瀧水地段時,船難行,但一過瀧水就到了道州,舟行也就到此為止。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娭乃曲
創作年代:唐代
作者:元結
作品體裁:五言絕句

作品原文

娭乃曲[1]
大曆丁未[2]中,漫叟以軍事詣都使還州[3],逢春水,舟行不進,作娭乃五曲,舟子[4]唱之,蓋欲取適於道路耳。詞曰:
其一
偶存名跡在人間[5],順俗與時未安閒[6]。
來謁大官兼問政,扁舟卻入九疑山。
其二
湘江二月春水平,滿月風和宜夜行。
唱橈欲過平陽戍[7],守吏相呼問姓名。
其三
千里楓林煙雨深,無朝無暮有猿吟
停橈靜聽曲中意,好是雲山韶濩音[8]。
其四
零陵郡北湘水東,浯溪形勝滿湘中[9]。
溪口石顛堪自逸[10],誰能相伴作漁翁。
其五
瀧船似入深淵[11],上瀧船似欲升天。
瀧南始到九疑郡[12],應絕高人乘興船。

作品注釋

[1]娭乃:與靄乃、噯乃同音同義,拔船的聲音。元結自注“娭乃”:“棹舡之聲。”
[2]大曆丁未:767年唐代宗李豫大曆二年)。
[3]漫叟:元結自稱。道州當時屬潭州都督,府治長沙。766年(大曆元年)冬,作者由道州至長沙,處理軍務,次年二月,自長沙還道州。
[4]舟子:船夫。
[5]偶存名跡:虛有聲名。
[6]順俗與時:順應世情,為官作宦。
[7]橈(ráo):船槳。唱橈:高唱行船曲。平陽,地名。作者家居浯溪時寫的《寒泉銘》中有“湘江西峰直平陽江口,有寒泉出自石穴”句子,根據詩中意,平陽應是在浯溪附近,詩中有平陽“守吏相呼問姓名”句,這是否是指祁陽,還有待考證。
[8]好是:真是。韶是舜樂,濩是湯樂。元結有《補樂歌》十首,其八小序說:“大韶,有虞氏之樂歌也。”又其十小序說:“大濩,有殷氏之樂歌也。”全句的意思是,這曲子真是雲山之中的韶、濩似的樂曲。
[9]湘中:指湖南。
[10]自逸:獨自歡樂。逸:逸樂。
[11]瀧,指雙牌至道縣一帶的瀟水,柳宗元在《游黃溪記》中有“南至於瀧泉”名,古時這一段河流就叫瀧水,雙牌地名也由此而來,雙牌縣城現叫瀧泊鎮;瀧水現為雙牌水庫區。這一帶水急灘多,行船的人需要格外小心。
[12]九疑郡:指道州。

作品賞析

這五首詩是一組有聯繫的組詩。作者由長沙返回道州時乘舟泛湘江,逢春水,逆流而上,舟行不進。這五首詩是他這次乘舟返回道州途中的紀實詩。
第一首寫他任官差不自由,“來謁大官兼問政”,乘舟回道州。第二首寫他二月返道州的夜行途中,平陽守吏盤問姓名的事。第三首寫行舟途中除有朝暮猿聲外,還聽到如韶如濩的大好歌聲。第四首寫作者看到浯溪大好形勝,引起想當漁翁的隱退思想。第五首寫到瀧水地段時,船難行,但一過瀧水就到了道州,舟行也就到此為止。
從序文中可知,元結創作這五首詩是叫船夫唱的,因而具有永州民歌的特徵,也算得上是樂府詩。林大椿把它收入所輯的《唐五代詞》中,因為唐代和五代早期的詞有不少是文句整齊劃一的。

作者簡介

元結(719—772),字次山,河南魯山(今河南魯山縣)人,唐代文學家,唐代古文運動的先驅者之一。753年(天寶十二年)舉進士。曾任山南西道節度參謀、水部員外郎、道州刺史等官職。他同情人民疾苦,在道州任職期間,曾兩度上書,請求蠲免百姓租稅,深受道州人民的愛戴。其詩文大部分都能反映政治現實和社會矛盾,文風質樸,清淡簡潔,純真自然。明人輯有《元次山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