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遠州

威遠州

威遠州,歷史上存在於滇西地區的一個土州,疆域約為今日的中國的雲南省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讀史方輿紀要》記載,威遠州東至新化州界,南至孟璉長官司界,西至孟定府界,北至景東府界。

概括

威遠州威遠州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位於雲南省西南部、思茅市中部偏西、橫斷山脈無量山西南段,地理坐標為東經100°02′-101°07′、北緯22°49′-23°52′,總面積7550平方千米(《簡冊》數據是7777平方千米),是雲南省面積第四大縣。總人口30萬人(2004年)。有漢族、傣族、彝族、拉祜族、哈尼族等民族,其中少數民族約占總人口46%。

景谷以山地高原為主,谷壩鑲嵌其中,山地、高原、盆地相間分布,總地勢由北向南傾斜,漸向東西兩翼擴展,最高海拔2920米,最低海拔600米。全縣屬亞熱帶山原季風氣候,年降水量為1354毫米,年蒸發量1916.4毫米,年平均雨日數164.1天;年平均氣溫20.1℃。

歷史沿革

威遠州威遠州
建制始於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景谷屬益州郡哀牢地。唐(南詔)時,永泰元年(公元765年)設威遠城,屬銀生節度(今景東)。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立威遠州,屬威楚路(今楚雄)。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制威遠土知州,屬楚雄府。洪武十七年(1384年)升為威遠府,直隸省承宣布政使司。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土歸流”後,設威遠廳,屬鎮沅府。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威遠廳改屬普洱府。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改為威遠縣。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因縣名與四川省威遠縣相同,改為景谷縣,因縣西有景谷江而得名。
1949年6月景谷縣和平解放,同年6月6日成立景谷縣人民政府。1985年6月11日經國務院批准成立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同年12月25日自治縣正式成立。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轄2個鎮、10個鄉:威遠鎮、永平鎮、鐘山鄉、邊江鄉、半坡鄉、勐班鄉、碧安鄉、益智鄉、正興鄉、鳳山鄉、景谷鄉、民樂鄉。
2000年,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轄3個鎮、9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88794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威遠鎮32547永平鎮49493正興鎮19933鐘山鄉43676鳳山鄉20658景谷鄉15913民樂鄉23037邊江鄉13218半坡鄉13188勐班鄉21917碧安鄉21968益智鄉13246

2001年,全縣轄4個鎮、8個鄉:威遠鎮、永平鎮、正興鎮、民樂鎮、鳳山鄉、景谷鄉、鐘山鄉、邊江鄉、碧安鄉、半坡鄉、益智鄉、勐班鄉。

2003年,全縣轄鐘山、鳳山、景谷、邊江、半坡、勐班、碧安、益智8個鄉和威遠、永平、正興、民樂4個鎮,下設132個村委會、1929個村民小組。年末,全縣總人口29.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占89%、60023戶。每平方千米人口密度38.64人。以傣族、彝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占46.3%。

2006年,撤銷鐘山鄉,其行政區域併入威遠鎮,鎮政府駐原鐘山鄉政府駐地;撤銷邊江鄉,其行政區域併入永平鎮,鎮政府駐地不變。區劃調整後,全縣轄鳳山、景谷、半坡、勐班、碧安、益智6個鄉和威遠、永平、正興、民樂4個鎮。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