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惠廟

威惠廟

明弘治年間,漳浦縣令吳雲重建,"當廟門為樓,三楹翼以左方,上接西廊",祠改"忠烈殿",繪棟雕梁,現制宏偉。

簡介

漳浦威惠廟,位於漳浦縣縣城西郊西宸嶺南麓西廟村漳浦綏安工業開發區南端,國道324線西北側。廟座北朝南,背靠金猴椅山,傍臨鹿溪,前方是一片平川沃野,遠處是梁山九十九峰如列戟,四周綠樹翠擁,山川秀麗,風景旖旎。系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為閩南重要的旅遊勝跡之一。

據史料記載,漳浦威惠廟,始建於唐開元四年(西元716年),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宋廟宇規模宏大,

威惠廟漳浦威惠廟

明弘治年間,漳浦縣令吳雲重建,"當廟門為樓,三楹翼以左方,上接西廊",祠改"忠烈殿",繪棟雕梁,現制宏偉。明嘉靖三十三年,漳浦縣令慎蒙重修門樓,懸匾曰:"天然圖畫"。明萬曆元年漳浦知縣房寰亦重修。清康熙初,邑人蔡祚周重建。

康熙二十六年,漳浦知縣楊遇重修,改為山門、忠烈殿、後宮三進及左右廂房,突出重檐無殿的庭院式布局,廟後建三寶佛殿一座(現遣存廟基及蓮花座三粒),並有禪師主持佛事,現該廟西側和尚山存有幾處圓寂和尚的墓。

至清乾隆年閒,廟宇仍完好壯觀。後經數百年滄桑,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該廟宇大都已坍塌,僅存一間破損的後殿和八十年代初鄉民捐建的一間小廟,漳浦成惠廟歷史悠久,遺存文物豐富,廟區內至今還保存者大量的歷代建築構件、石雕、石碑、門輪、石獅、石柱礎、瓷器、瓦當和一口古井等,具有很高的歷史文物研究價值。

1991年6月,縣政府擬定威惠廟遊覽區開發議案經縣人大審議通遇,

威惠廟威惠廟走廊

該遊覽區規劃用地450畝,由古建築群、別墅山莊、森林公園三部分組成。廟區古建築部分占地約一萬平方米,由福建"東方藝術建築設計工程公司"著名的古建築設計師王忠義主持設計,廟區主建築物規劃設計建前、中、後三座殿堂、鐘鼓樓、兩側廂房、圍牆、牌樓、廣場、廟區花圃等,廟區周邊規劃擬建:西宸山莊、元光花苑、唐化里、龍湖、觀音亭、清風亭、蓮花池、迎仙樓、史碑列傳樓、懷祖壁、古井亭、思鄉亭、九曲橋、展覽館、聯誼摟、陳元光雕像等。規劃宏偉,氣魄非凡,古意盎然,精緻高雅。總投資約需五千萬元人民幣。整個工程完成以後,將成為閩南一帶規模較大的融仿古建築風格與現代布局為一體、尋根謁祖的朝聖旅遊勝跡之一。

雲霄威惠廟

原稱陳將軍廟,位於雲霄縣雲陵鎮享堂村。坐西北朝東南,始建於唐嗣聖元年(684年),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始稱威惠廟。現存建築系明成化年間(1465年-1487年)里人吳永綏重建,歷代屢有重修。主祀“開漳聖

威惠廟雲霄威惠廟

王”陳元光,被海內外尊為威惠祖廟,有宋代漳浦縣令(時雲霄屬漳浦縣)呂王壽的《謁威惠廟》詩“唐史無人修列傳,漳江有廟祀將軍”名句為證。1985年元月15日被公布為雲霄縣首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陳元光是海內外開漳將士後裔所尊奉的陳聖王,祖籍河南光州固始縣。早在唐高宗總章二年(669年),年僅13歲的陳元光就隨父“歸德將軍”陳政奉詔率中原府兵南征入閩,安定閩粵邊陲,實施綏靖開發,維護唐王朝實現國家多民族統一,父病歿後,元光襲職,拓地千里,開屯建堡,使邊荒安定,嶺表悉平。武則天垂拱二年(686年),請準在雲霄漳江之畔(今西林村)建置州治,下轄漳浦、懷恩二縣,首任漳州刺史。後創辦府學,興農惠工,發展經濟,使漳州遂成閩南重鎮。

此廟南北長約60米,東西寬18米,占地近1500平方米,共有照壁、大埕、廟體三部分。主體建築分前後二進,以門廳、天井、迴廊、大殿等部分組成,建築面積500平方米。大殿正中設木雕神龕,祀陳元光與種夫人神像;座前置陳政神像。右側設魏媽神龕,懸匾“女中豪傑”,祀陳元光祖母魏敬雕像,兩側撰聯“巾幗長征臨海嶠,中原南下靖雲霄”;左側為許天正神龕,懸匾“建功南郡”,書聯“同來啟士標青史,共起興文惠庶民”。大殿兩側設左右兩廡,右為王女“柔懿夫人”陳懷玉殿,兩側鐫行書聯句“柔順堪欽克佐父兄基業,懿恭作則事傳巾幗芳徽”,為“太學生先登薰沐敬題”;左為“王子”陳珦殿,兩柱鐫行書“文武兼全壯鴻圖於啟宇,英靈丕著承燕翼以流馨”,大殿記憶體明代方形石爐一座,寬0.8米,通高、厚各0.5米,下立四足,正面鐫“崇禎壬申(1632)春王正月金浦劉登樞舍”楷書,字徑6厘米,豎排7行,各行2字,是現存廟內年代較早的石雕文物。

雲霄威惠廟是漳州市台灣、海內外進行文化交流的重要視窗,多年來海內外遊客摩肩接踵,絡繹不絕。廟內還有不少製作精美的金字牌匾,如“漳台聖宗”、“聖德覃恩”、“惠澤四海”等,都是寶島台灣“開漳聖王廟”饋贈的文化禮品,又是兩岸神緣文化的生動載體。目前台灣已有陳聖王廟逾三百座,南洋諸島也有二十餘座。近十年來,台灣區開漳聖王廟團聯誼會已數十次組團蒞臨雲霄晉謁威惠祖廟,並頻頻贈匾獻幛,傳達了這些開漳後裔敬宗報本的良好風範。而雲霄威惠廟的陳聖王神像也曾作為兩岸人民的友好使者,兩度赴台巡安交流。雲霄威惠廟已成為對台文化交流的重要視窗。

漳州松洲威惠廟

松州威惠廟,位於薌城區浦南鎮松州村。唐代漳州首任刺史陳元光於景雲二年(711年)因平寇亂戰歿,朝廷念其開漳有功,下詔立廟,初名“將軍廟”。唐貞元二年(786年)漳州治所從李沃川(今漳浦綏安鎮)遷入龍溪,當年於漳州北郊松州書院內興建將軍廟,以紀念陳元光、陳珦父子二刺史對開發漳州的功德,並官定為漳州文武官員於春秋祭日進廟致祭。據唐漳州司馬歐陽秬作《陳珦墓志銘》載:“貞元遷州,遂以松州書院祀龍湖(陳元光,號龍湖)而葬之。”宋宣和二年(1120年),朝廷詔令對將軍廟賜額為“威惠”,由此,漳、泉二州各屬縣所立的將軍廟均改稱為威惠廟。明代太朴待卿陳天定《北溪紀勝》載:“由溪西直上三里許,則唐將軍威惠廟在焉。古所為苦草鎮松州堡是也。”

松州威惠廟內還有一所松州書院,該院建於唐景龍二年(708年),為陳珦講學處。陳珦,字伯珙,號松州,陳元光子。陳珦於“萬歲通天元年(696年)舉明經,授翰林承旨直學士。見武后稱制,乞疏歸養。”景龍二年(708年)。“龍溪縣尹席宏隆禮聘主鄉校,府君(陳珦)辟書院於松州。”陳珦聚州人子弟教於鄉學,多有向方。景雲二年(711年)陳元光戰歿,朝廷詔令陳珦襲父職,任漳州刺史兼嶺南行軍總管。開元三年(715年),陳珦率軍夜襲巢洞,斬藍奉高,俘其餘黨,得以平亂。開元二十五年(737年),57歲的陳珦,“疏乞哀齡待終,復就松州別業,聚徙教授,品風月。”這是陳珦二度到松州書院講學,直至天寶元年(742年)卒,終年62歲。

漳州浦西威惠廟

浦西威惠廟,位於華安縣豐山鎮浦西村,現為漳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浦西村始祖“開漳聖王”陳元光,陳元光唐朝時隨父陳政入閩平定蠻亂,父病故繼承父職,統領點兵,後奏請唐朝廷,建置漳州府(公元669年),至北宋仁宗天聖年間(公元023年),陳元光後裔十五世陳援從分居,開居浦西社(浦西村),距今983年。

建廟奉記威惠廟龍湖祖。州府官員每年春秋兩祭,在江畔上立石碑;諸官員行至浦西接官亭(浦西亭)過江境界“文官下轎,武官下馬,步而恭祭之”。現浦西威惠廟倖存在,經多次整修,仍保持著明、清古代風貌,每年眾多香客,組團到往威惠廟(簡稱浦西大廟)掛香朝拜,敬仰祭記朝拜陳聖王的民眾絡繹不絕,這對閩台習俗和文化交流起著很大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