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卡文迪許·本廷克

威廉·卡文迪許·本廷克

威廉·卡文迪許·本廷克第三代波特蘭公爵,(William Henry Cavendish-Bentinck, 3rd Duke of Portland,1738年4月14日-1809年10月30日),1738年至1762年曾稱為蒂奇菲爾德侯爵(Marquess of Titchfield)英國政治家,曾分別自1783年4月至12月及自1807年3月至1809年10月兩度出任首相,但兩次都沒有掌握任何實權,僅屬有名無實。波特蘭公爵原屬輝格黨,早年曾追隨黨內羅金漢侯爵查爾斯·沃森·文特沃斯一派,後來因為福克斯-諾斯聯盟的建立而首次獲邀出任首相,但大權卻分別落在牽頭成立聯盟的查爾斯·詹姆士·福克斯及諾斯勳爵兩人手中。

基本信息

家庭情況

威廉·卡文迪許·本廷克威廉·卡文迪許·本廷克

威廉·卡文迪許·本廷克1738年4月14日生於英國白金漢郡的布爾斯楚園(BulstrodePark)。他有兩名胞姐、兩名胞妹及一名胞弟,而作為家中長子,他甫出生即從父親襲取得禮節性封號,故早年又通稱為蒂奇菲爾德侯爵(MarquessofTitchfield)。蒂奇菲爾德侯爵的家族相當顯赫富有,父親為第二代波特蘭公爵,在全國各地擁有多處田產。至於他的母親瑪格麗特·哈利(LadyMargaretHarley)是第二代牛津伯爵的女兒,在諾丁漢郡擁有一座規模宏大,名為威爾貝克大修道院(WelbeckAbbey)的家族宅第。1766年11月8日娶輝格黨前首相第四代德文郡公爵的女兒桃樂絲·卡文迪許(LadyDorothyCavendish,1750年8月27日-1794年6月3日)為妻,此一政治婚姻對波特蘭的政途具有正面影響。波特蘭公爵夫人突然在1794年突然因為腸臟壞疽而死,終年43歲。波特蘭公爵是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的其中一位外太高祖。

學生時期

早年入讀倫敦的西敏公學,後來升讀牛津大學基督教堂學院,1757年2月1日從大學取得文學碩士學位畢業。畢業後,威廉·卡文迪許·本廷克與胞弟愛德華·本廷克勳爵(LordEdwardBentinck,1744年-1819年)遊歷歐洲大陸,期間曾到訪過波蘭、德國及義大利等地。

職業生涯

威廉·卡文迪許·本廷克威廉·卡文迪許·本廷克

1761年參與英國大選,在透過家族的影響力下,他成功於3月28日奪得赫里福德郡威爾奧比利(Weobly)選區議席,他遂以蒂奇菲爾德侯爵的身份晉身下議院。不過,他在下院的時間相當短暫,處事低調,而且從未發言。不久到1762年5月1日,他因為父親逝世而繼承家族的公爵爵位,成為第三代波特蘭公爵,他於是放棄其下院議席,晉升為上議院議員。在上議院,波特蘭公爵很快就成為了輝格黨羅金漢侯爵派系的支持者,而且是羅金漢黨人的其中一員;至於憑藉其家族地位及財力,波特蘭公爵亦受到黨內重視。在1765年7月13日,羅金漢侯爵出任首相組閣,波特蘭隨即獲委為宮務大臣(LordChamberlain),另外又獲委任為樞密院顧問官。到1766年7月,羅金漢因失勢下野,並由輝格黨另一派系領袖威廉·皮特(後為查塔姆伯爵)接任首相,但波特蘭與部份羅金漢黨人繼續在政府供職。不過,波特蘭等羅金漢黨人在皮特政府供職的日子並不長久,他們很快就不滿皮特作風專斷,再加上波特蘭與內閣另一閣員格拉夫頓公爵結怨,最終促使波特蘭與餘下的羅金漢黨人在1766年12月全體從內閣辭職,此後波特蘭在上院渡過了長達近16年的在野生涯,先後與格拉夫頓政府(1768年-1770年)與諾斯政府(1770年-1782年)對立,但由於他欠缺演說才華,因此表現並不突出。

政治生涯

一任首相

退出政府後,波特蘭公爵透過自己的家族影響力,繼續為不少羅金漢黨人取得下院議席,但自己卻陷入財政危機。在1767年8月,他與詹姆士·勞瑟爵士(SirJamesLowther,1736年-1802年)就多幅位於卡萊爾的土地業權問題展開法律訴訟,有關訴訟一直持續到1776年8月才告終結。雖然波特蘭最後獲判勝訴,可是他卻因為要支付龐大的訟費而幾近陷於破產。另一方面,他又在同年與生母波特蘭公爵太夫人達成協定,答應每年向她提供16,000英鎊租金,以繼續居住於由她擁有的布爾斯楚園,至於公爵太夫人自己則居於威爾貝克大修道院。為了支付大筆款項,波特蘭公爵被迫出售大片位於坎布里亞郡的土地以作周轉。在1782年3月,時任首相諾斯勳爵領導的托利黨政府終因為英國在美國獨立戰爭中大敗而垮台,結束長達12年的執政。英王喬治三世當時除了求和以外,別無他途,他因此轉而向主和的輝格黨招手,尋求組閣可能性,結果羅金漢侯爵得以第二度出任首相。羅金漢上任後委任波特蘭公爵為愛爾蘭總督,至于波特蘭岳丈的胞弟約翰·卡文迪許勛爵(LordJohnCavendish,1732年-1796年)則獲委任財政大臣。

波特蘭公爵在1782年4月14日抵達愛爾蘭都柏林正式上任,可是羅金漢侯爵卻突然在同年7月1日卒故,政府內部隨即出現紛爭。羅金漢死後,喬治三世委任親皇室的內政大臣謝爾本伯爵接任首相,但外相查爾斯·詹姆士·福克斯及財相約翰·卡文迪許勳爵卻大表反對,並向喬治三世要求由波特蘭公爵出任首相。他們的請求被拒絕後,兩人雙雙在7月從內閣辭職,謝爾本卻邀請託利黨的小皮特加入內閣,接任財相,使輝格党進一步陷入嚴重分裂。到同年9月15日,波特蘭公爵跟隨福克斯等人辭任愛爾蘭總督,此後其他輝格黨人物如埃德蒙·伯克及理查·布林斯里·謝里敦也紛紛從內閣辭職。

到1783年2月14日,福克斯與政敵及前首相諾斯勳爵出乎意料地合作,組成“諾斯-福克斯聯盟”,並向外宣稱聯盟是建基於“深厚的善意及互信”,但他們的主要目的僅僅旨在務求推翻謝爾本政府。喬治三世曾極力維護謝爾本及阻止兩人組閣,但在得到托利黨及以福克斯為首的輝格黨反對派支持下,他們在1783年4月2日於下院取得足夠優勢,成功使謝爾本政府垮台。由於波特蘭公爵在辭職後已成為輝格黨羅金漢派系內最德高望重的人物之一,因此這個諾斯-福克斯聯盟亦授意由他出任首相,但事實上,波特蘭公爵在政府中的地位可謂有名無實,雖然身為首相,但扮演的角色卻是無關重要,而大權則落在分別出任外務大臣的福克斯,以及出任內政大臣的諾斯勳爵身上,政府施政主要由兩人所全權主導。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也是喬治三世自登位以來,首次沒有參與其中的組閣行動。其中,內閣及首相人選完全由福克斯與諾斯勳爵等人內部協商而定,福克斯甚而宣稱這次組閣是以“民主原則”進行,沒有受皇室干預,而且“為憲法帶來完全改變”。不過,喬治三世則責難聯盟政府的組成是“王國有紀錄以來最膽大妄為及不講道德的舉動”這個背後由福克斯及諾斯控制的政府,支持度沒多久就因為多項爭議而急劇下滑,到同年12月19日更因為福克斯提出的《印度草案》遭上議院否決而被迫垮台。在得到19名上院貴族支持下,喬治三世遂選擇以年僅24歲的小皮特出任首相,聯盟政府至此壽命僅僅約八個月而告終。當波特蘭公爵卸任首相時,喬治三世沒有按慣例召見波特蘭收回首相印鑑,而是派侍從到波特蘭那裡取回印鑑。由此可見,波特蘭公爵雖然沒有在政府發揮影響,但卻仍然因為加入聯盟任相而被喬治三世敵視。

再任首相

退出內閣後的波特蘭公爵主要花時間在布爾斯楚園休養,打算安享晚年。可是晚年的他備受腎病及痛風困擾,在1806年3月還接受一個移除腎石的手術,而那時候麻醉藥尚未發明,所以手術為波特蘭帶來極大痛楚。另一方面,波特蘭安享晚年的願望很快就落空,原因是格倫維爾勳爵的“賢能內閣”爭端不斷,組閣僅約一年多,就在1807年3月垮台。其時由於缺乏具份量的人物駕馭政府,喬治三世遂邀請甚具地位及聲望的波特蘭公爵重返政壇,並負責籌組內閣。波特蘭事後接受有關邀請,但卻作以下的自嘲:我的恐懼不在於履行這項職務會令我折壽,而是在於我不能如常以行動及精神去履行職務。晚年的波特蘭公爵
儘管波特蘭公爵在皮特的托利黨政府供職多年,他在1807年3月31日上任首相時卻仍然以輝格黨員自居。不過,他的內閣班子卻盡由托利黨員出任,其中不少如出任外相的喬治·坎寧、陸軍及殖民地大臣卡蘇里勳爵及財相斯賓塞·珀西瓦爾等人更是皮特的追隨者。波特蘭上任後不久成功帶領政府勝出1807年大選,但他自己很快就因為病情惡化及身體虛弱,以致任內未曾於國會發言。波特蘭甚至無法親自主持內閣會議,並任由閣揆自行打理政務,結果內閣大權遂落在坎寧、卡蘇里及珀西瓦爾三人手上,其中珀西瓦爾更在1807年遷入唐寧街10號。

波特蘭公爵的第二段首相任期見證半島戰爭的爆發,英國在戰爭中參與了多場戰事,首先是英軍於1807年的哥本哈根戰役中獲勝,後來又在1808年的維美洛戰役(BattleofVimeiro)及1809年的塔拉維雅戰役(BattleofTalavera)擊退法國軍隊,此外,政府還在1808年8月授權英軍與法國簽署《辛特拉協定》(ConventionofCintra),準許遇挫的法軍從葡萄牙地區安全撤退。儘管如此,波特蘭內閣未幾卻在戰事上陷入分裂,在1809年,外相坎寧曾承諾葡萄牙會發兵援助,但陸軍及殖民地大臣卡蘇里卻把軍隊調往荷蘭,參與瓦爾赫倫長征(WalcherenExpedition),最終長征以失敗折返告終。

自瓦爾赫倫長征陷入劣勢以後,坎寧立即暗指卡蘇里失職,並威脅波特蘭公爵,指出若果不以韋爾斯利勳爵(LordWellesley)取代卡蘇里勳爵,他將會辭去外相一職。由於波特蘭公爵擔心坎寧一旦辭職會使內閣分裂,他惟有勉強答應坎寧的要求,並將兩人間的協定保密;但另一方面,波特蘭卻又擔心辭退卡蘇里會導致同樣結局,所以遲遲未有作出任何行動。這時內閣閣揆紛紛歸邊表態,使政府運作陷於停頓。卡蘇里在1809年9月得悉坎寧與波特蘭之間的協定後,感到非常惱怒,這遂促使卡蘇里與坎寧倆在9月21日舉行決鬥,結果坎寧在決鬥中被卡蘇里開槍射傷。

病逝

卡蘇里與坎寧兩名內閣閣員私下以武力決解不和,一時引起輿論嘩言,至於本身已在1809年8月中風的波特蘭公爵,更因為事件而大受打擊,導致病情進一步惡化,亦再無力處理內閣糾紛。在強烈堅持下,波特蘭公爵最後於10月4日辭任首相,由斯賓塞·珀西瓦爾接任,自己隨即返回布爾斯楚園休養。可是,這時的波特蘭公爵已經時日無多,並在數星期後的10月30日卒於布爾斯楚園內,終年71歲。波特蘭死後,公爵爵位由長子繼承,是為第四代波特蘭公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