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寧州

威寧州是清朝的一個州府名。清康熙五年(1666),改四川烏撒土府為威寧州,取威鎮安寧的意思,隸屬於貴州。康熙二十六年(1687),以大定、黔西、平遠三州隸屬威寧府。雍正七年降威寧府為州,屬大定府。 民國二年(1913),廢威寧州置威寧縣。今名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 ,屬畢節市。

大事記

1、康熙四年(1665年),吳三貴平定水西、烏撒。
2、康熙五年(1666年)二月初一,改烏撒土府為威寧府,隸貴州省。 同年七月,烏撒隴氏復叛,吳三貴命左都統吳應麟、總兵官馬寧等進剿,生擒隴氏及夷兵萬餘人,烏撒悉平。
3、康熙六年(1667年)二月二十五日,設威寧鎮,以總兵官塔新策為鎮總兵官。
4、康熙七年(1668年)七月初二,清廷以貴州新設大定、平遠、黔西、威寧四府均屬苗戶,暫免編丁,其地畝照衛田征糧。
5、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降大定為州,裁畢節、赤水二衛,改為畢節縣,改永寧衛、普市所為永寧縣,廢烏撒衛,大定、平遠、黔西、畢節、永寧隸威寧府管轄.
6、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五月至八月,水災。“自五月至八月止,泛濫漂沒,蕎麥不登。
7、雍正七年(1729年),升大定為府,降威寧為州,隸大定府。同年,割威寧可渡河之西隸雲南,以河為界。烏撒土目莫幕黑夸叛,總兵官哈元生大破於威寧州西北境.。
8、雍正十二年(1734年)二月十九,增設威寧州得勝坡巡檢一員。
9、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五月初六,威寧州地震:”初六、七、八每日地動一次,如海波同。
10、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三月,威寧州“地四震。”
11、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威寧州西南馬擺地裂。
12、鹹豐七年(1857年)七月,威寧州水災:“雨四十餘晝夜,草海水漲至城南斗姥閣門外。”
13、同治三年(1864年)三月,雲南昭通回族首領鎖朝升、馬士俊等襲陷威寧州城,知州張炳坤逃遁。
14、光緒十七年(1891年),歲飢。
15、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威寧州水災:“大雨,自五月起至十月止,五穀不登。
16、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威寧州大飢:“掘蕨盡,食松根。”
17、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基都教循道公會和內地會分別在石門坎、葛布建立。
28、民國二年(1913年),改威寧州為威寧縣(一等縣),下轄十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