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齊

姜齊

古代齊國的別名,因姜太公被封於齊地而得名,與後來的田齊作區別。姜姓呂氏齊國,是春秋時代的一個重要諸侯國,首封國君是呂尚(姜姓,呂氏)。到公元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孫田和廢齊康公,並於前386年放逐齊康公於海上,自立為國君,建立田齊,史稱田氏代齊,姜姓呂氏齊國遂亡。《史記·齊太公世家》講述了西周和春秋時期姜姓呂氏齊國約800年的興衰史。

詞語信息

拼音:jiāng qí

注音:ㄐㄧㄤ ㄑㄧˊ

姜齊姜齊

詞語解釋

對“ 田齊 ”而言,指 周 太公望 呂尚 所傳 姜氏 一姓的 齊國 。 太公 佐 武王 滅 商 ,封於 齊 ,傳至 康公 ,為 田 氏所代。

姜太公,即呂尚(史稱太公望;史書皆稱呂尚、呂望;俗稱姜太公、姜子牙),河南 汲縣(今衛輝市太公鎮),一說為安徽臨泉姜寨人。為 炎帝之後本為 姜姓,因其先祖 伯夷為 堯帝 四岳,在舜帝時為 秩宗,典朕三禮,佐大禹平水土功勞很大,為禹帝的股肱重臣,受封為呂侯,被賜姓姜。周朝建國之後,呂尚因滅商有功,被封於齊,都城 營丘(位於現在的河南省南陽市 臥龍區 王村鄉 董營村,姜子牙就出生在董營村)。呂尚在齊國政局穩定後,又開始改革政治制度。他順應當地的習俗,簡便周朝的繁文縟節。大力發展商業,讓百姓享受魚鹽之利。於是天下人來齊國的很多,齊國成為當時的富國之一。在 周成王時, 管叔、 蔡叔作亂,淮河流域的少數民族也趁機叛亂(參見 周公東征),周王下令給呂尚說:“東到大海,西到 黃河,南到穆嶺,北到無棣,無論是侯王還是伯男,若不服從,你都有權力征服他們。”從此,齊國成為大國,疆域日益廣闊,使之成為後來的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之一。

故齊國又稱“姜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