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綬卿

姜綬卿

姜綬卿(1907―1985),男,小泊頭鎮程家莊人。酷愛武術,曾先後拜肖林標、佟天民、徐會同等各路拳家高手為師。秦皇島國術館被聘為館長兼教師。曾認真編繪了《短打技術圖冊》、《練武手冊》。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居住在萊州府高密縣的姜太公後裔之一姜遠,奉命西遷,長子姜友德在今河北省海興縣立村,即今天的姜莊;次子姜友才在霑化縣黃升店西立村,即今天的大姜;三子姜友貴在今河北省黃驊市立村,即今天的姜莊,另一說法在無棣縣。歷經600餘年的風雨滄桑,時至今日,以冀魯邊區的鹽山縣、海興縣、黃驊市、無棣縣、霑化縣、濱城區為主要聚居地,其後世子孫廣泛分布在以濟南為起點,沿津浦鐵路至天津市以東;沿膠濟鐵路至濰坊市以北的渤海灣西、南岸廣大地區,居住村莊有120餘個,人口有3萬多人。

居住在無棣縣的姜氏後人,是冀魯邊區姜家的第三支,即姜遠的小兒子姜友貴的後代,主要分布在小泊頭的姜家、張茂家、程家莊3個村莊。

姜綬卿,無棣縣小泊頭鎮程家莊村人,1907年,他出生於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六七歲時就跟隨父親學習家傳的功夫拳,並跟姑父學習槍術。到十二三歲時,姜綬卿就已經熟練掌握了幾種拳術的要領,同時對刀、槍、劍等器械也略通,先後拜數名高手為師。

早年,因為家庭貧寒,姜綬卿和無棣的許多貧窮子弟一樣,被迫遠離家鄉,到天津、塘沽一帶討生活。後又到河北省趙各莊煤礦做雜工。雖然每日工作非常辛苦,但是,姜綬卿依舊堅持練功。20歲時,姜綬卿離開趙各莊煤礦,到秦皇島賣工度日。在此期間,他拜同善堂名師佟天民為師,跟隨佟師傅學習各種器械套路和實用技法。他學習非常刻苦,幾年之後,佟天民告訴姜綬卿說:“你的功夫練得差不多了,不用再跟我學了,你可以出徒了。”回到家鄉之後,父親他說:“你雖然苦練多年,但是要成為一名真正的武術家,還差得很遠,還需要找名師指點。”於是,姜綬卿再拜五道廟技擊高手徐會同為師。徐會同擅長短打,他見姜綬卿功底好,頭腦反應快,身法、步法靈活,特別喜歡他,每次外出教場,都帶著姜綬卿,通過實踐,姜綬卿掌握了許多絕技。

1934年春,無棣縣擺擂台舉行武術大賽。姜綬卿順利通過第一關。在拳術比賽中,他顯出了高超的技能。當進入前8名時,對手是一位彪形大漢,腿功非常厲害。對陣時,那大漢朝姜綬卿迎面撲來,接著就是縱身抬腿。姜綬卿不慌不忙,趁大漢雙腳離地時,轉身一躲,閃到大漢背後,用盡全身力氣猛地撞向大漢,只聽得“撲通”一聲,大漢摔倒在地。在器械比賽冠軍爭奪中,姜綬卿使用的是白蠟桿子,他遇到了一位身強力壯,經驗豐富的長槍高手,個子比姜綬卿高一頭,手中的長桿子也比姜綬卿的粗長。姜綬卿毫無懼色,他以虛探實,先進招,撥那大漢的桿子,但是,大漢採取騎馬蹲襠式,紋絲不動,根本不見效果。於是,姜綬卿決定揚長避短,以巧取勝。他使一招“蜻蜓點水”,輕點對方的腳面,待對方腳一動,立即飛身踢開大漢的桿子,隨後借力一滑,一桿子直接戳在大漢的白短衣上,大漢的身上立即呈現出一個粉紅色的擊中點,姜綬卿獲勝。最終,姜綬卿獲散打和三項總分兩個第一名。從此,姜綬卿的名氣一下子傳開了。

抗日戰爭爆發後,姜綬卿曾一度在國民黨十軍團下屬的武術大隊任大隊長。1939年,他再次去秦皇島謀生。1946年,他發動、團結武林人士,倡導成立秦皇島國術館,他被聘為館長兼教師。秦皇島國術館有教師20多人,學員100多人,是秦皇島歷史上第一個武術團體。1948年12月,秦皇島解放,姜綬卿也獲得了新生。

1950年,秦皇島成立了體委。姜綬卿組織各方面的武林朋友,開展民眾性的業餘武術活動,很快使武術運動成為秦皇島一項不可缺少的體育項目。跟隨姜綬卿習武的人遍及秦皇島市各行各業,他教授學員認真負責,徒弟中有不少人為中國的體育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1953年10月,他的徒弟楊連貴代表全國鐵路系統參加第一屆全國民族體育會,奪得金牌。1956年,姜綬卿帶隊參加河北省第一屆武術運動會。1958年,河北省體委給他頒發了武術運動獎。1974年,秦皇島體委成立業餘體校,創辦武術隊,聘請姜綬卿為武術教練,招收隊員50多人。1977年,姜綬卿教授的這支武術隊,獲得唐山地區武術比賽團體第一名。晚年,姜綬卿編繪了《短打技術圖冊》,編寫了《練武手冊》,並在秦皇島《汪洋》雜誌上連續發表文章,整理了失傳的《青萍劍譜》,向徒弟們傳授瀕臨失傳的“青萍劍”“方丈鏟”“三環套日”對練器械套路等,為挖掘傳播和保存武術遺產做出重大貢獻。由於姜綬卿對秦皇島武術事業的巨大貢獻,1979年,他被選為秦皇島市武術協會副主席和河北省武術協會委員。1980年,被秦皇島市體委聘為武術輔導站教練,1982年被列為“民間優秀老拳師”,1983年被國家體委授予“全國業餘武術優秀輔導員”稱號。為配合外事工作,姜綬卿還經常帶領武術隊為來秦皇島的外賓和海員進行武術表演,並曾應邀參加在北戴河舉行的中日青年聯歡會,贏得國際友人的高度讚譽。姜綬卿一生為人正直,1985年病逝。

姜笠村,無棣縣小泊頭鎮程家莊村人,又名慶延,字儀圃,道光八年(1828年)出生。姜笠村少年喪父,平時與兄一道學習,聰敏過人。同治年間考取秀才。

姜笠村決心學習醫術,濟世活人。後赴京師為太醫院醫官。曾為光緒帝醫病,痊癒後,被賜予“黃馬褂”。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因病返歸故里,閉門著書。1898年,被聘至武定府署教讀。教讀之餘,為人治病,一些疑難眼病多手到病除。惠民城裡居民程敦莊,患眼疾5個月,目烏黑無光,如同青盲,久治不愈,後求醫於姜笠村,他先用“通竅活血湯”,繼以“血府逐淤湯”治療,一年而愈。被府署內外傳為佳話。兩年後,辭歸故里,但府署及鄉里就診者仍絡繹不絕。晚年,姜笠村熟讀《傷寒論》《金匱要略》諸醫書,不斷有所領悟,他對前人衍誤處加以糾正,不足處進行補充,寫了增篇、增方。1904年輯成《會悟集》,約30萬字,由其子姜允涵、門生李安西謄抄校勘成書。姜笠村集中對照兩書原文,參照《內經》《難經》《千金》《外台》《醫林改錯》等,根據自己的體會逐條加以註解,文意簡明精當,所增篇章和方劑,均能為原文增色,有臨床使用價值。1906年,姜笠村病逝。

無棣姜家的家譜,歷經七修,所有的序言都是參與者發自內心的感慨,雖然作者多為鄉間老農,文化水平不一定多么高,但是,他們的心聲躍然紙上,從這方面說,都是名篇。其中,有兩篇非常具有典型意義。

第一,1931年,姜家五修族譜,其中的一個序言是由無棣名人王鴻翥所寫。王鴻翥一介鄉村教師,自己曾經續修自己的家譜未成,感觸良多,受姜家人之邀,盛情作序。他說:“族之有譜,猶國之有史也。古語云:三世不修譜牒,謂之不孝,是譜之修以得時難也,況譜之纂序,雖不等於修史記月編年之例,然以系統之遠,事跡之繁,非族中得有文人學士之賢,達者主持採訪,則亦恐有眾析居散處不可究詰之罅漏,是譜之修以得人難也。即得其時,得其人,而或年際荒歉,族中之貧富不齊,即自顧且有不暇者,誰復為義舉之樂輸。是譜之修,尤以得資難也。翥忝在讀書,向於敝族之譜,雖亦嘗從事編訂之列,然終以此數難致有譜帙不完之遺憾。是歲之春,翥適蒙貴族景浦、馨園二君聘,充膺蔡家莊初級學校教員,課暇時與瑞生君談得,聞貴族今春實成此盛舉,不數月而草創已就,且得睹其譜端序言,而知其編訂體例限以廿年,是為得時也,經營籌劃有春華君之主持,與森亭、蘭亭君等之參議,是為得人也,且醵金咄嗟立辦,印刷多帙,分給同族異居者謹存,是尤得力於資財也”

第二,1994年,姜家七修族譜,其中的一個序言是由鹽山姜莊姜雲龍所寫。他記述了修譜過程中的酸甜苦辣之事,“此次修譜於1993年農曆十月十五日開始,由長支雲龍為主辦,俊峰、榮海、國慶、貴亭、金彪、壽印為協辦,主編俊青、國洲、副主編保莊、金良、如岐、連普、木壇、立信,校對國洲、連普、金良,封面題字高峰,以上諸公回響族人號召,不負眾望,以此為先,齊聚姜莊,大家團結一致,不懼辛勞,夜以繼日,精益求精,天公不給作美,連降瑞雪,古來少見,道路泥濘,空步難行,給修譜帶來許多困難,然而,芝瑞公有大志,聯繫族人,天天在外步行,不慎落入冰窟,險而喪生,族人無不心恐。為遵族規,十一月二十八日,指派長春、俊青、貴亭、雲龍、國洲、如岐一行6人,去霑化縣大姜莊通譜,善始善終。十二月七日,初稿完成,參加人員談笑凱旋。”

無棣姜氏家譜

我的姥娘家是海陽姜家,雖然一直不在家鄉,但是,對姜家的模糊印象還是有的。我記得,我們海陽北部有五大姜,即五個姜家村,都是大村,都有三百來戶,他們都是占據著上水,像古代安營紮寨一樣。每年的正月里,幾個姜家村都組織秧歌隊,相互拜年。

前些年,為了研究濱州姜家,我數次到鹽山姜家、海興姜家和無棣姜家、霑化姜家,經過查閱他們的家譜,我發現他們是真正的一家人,都是姜遠的後代,用相同的字排輩,共用濱州城北秦董姜村姜佐起草的家訓,而無棣、霑化兩支卻各自發展,很少聯繫,這不由得讓我感慨萬分。(侯玉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