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窩子鄉

"1958年後名武關河人民公社

簡介

姜窩子古稱膈魚潭,位於縣城南部的寶漢公路線上。距縣城9公里,實際距離14公里。1958年後名武關河人民公社,駐地白花溝口。1973年,人民公社機關駐地遷至姜窩子。1981年12月,更名為姜窩子人民公社。1996年全鄉1588人。
姜窩子沿寶漢公路向南2公里處為武關驛,是上西河與褒河的交匯處。此地山谷狹窄,河流阻擋,兩山對峙,形勢險要,為天然關隘,是古褒斜棧道之要塞,古稱“武休關”,為漢中北部重要關隘,宋元時在此多次發生戰爭。
境內地勢狹長,西高東低。東西長約20公里,南北寬約5公里,轄3村11組,10個自然村,有耕地2467畝。其中水田857畝,主產水稻、小麥、玉米。1985年糧食總產63萬公斤。
50年代初,姜窩子村只有20多戶人家。因距縣城較近,又是去南河鄉的必經渡口,1980年後,工商業發展較快,已開闢了農貿市場。供銷社、郵電所、收購站、放映站、醫院、文化站、鐵業社、糧站及集體、個體小商販攤點分設於公路兩旁,是鄉內較為繁榮的地方。從姜窩子東與南河相接,原有公路直通上南河林場,因大橋於1981年水毀,改修為鐵索橋,過橋可通上南河。
1983年,在此創辦留壩縣高級職業中學1所。1990年8月,學校遷往縣城北。鄉有初級中學1所,國小1所。1996年,鄉(鎮)機構調整,組建武關驛鎮,轄鐵佛殿、南河、姜窩子(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