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紀歡

姚紀歡,男,漢族, 1961年8月生,山西省臨猗縣人,中共黨員,工學博士,教授,現任運城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其就大學生畢業及大學辦學回答了記者提問並表達了對學院新的期許。

運城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

簡介

姚紀歡,男,漢族, 1961年8月生,山西省臨猗縣人,中共黨員,工學博士,教授,現任運城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
姚紀歡

職位

1980年畢業於運城師範學校,1980年至1982年在康傑中學任教,1982年至1986年在山西大學物理系就讀。1986年至1994年在運城高專任教,1994年至2000年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2000年至2001年先後任運城高專教務處副處長、網路信息中心主任,2001年8月任運城高專副校長兼網路信息中心主任。2003年3月任運城學院副院長,2006年9月任運城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

答記者問

簡介

記者:再過幾個月,新一屆大學畢業生即將離開校園,走向社會,而大學生就業難是高校面對的普遍而棘手的問題之一。請問您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
姚紀歡:大學生就業難,確實是一個緊急而重要的問題。從國小、中學,再到大學,大學生經歷了十幾年的寒窗苦讀,最終作為人才產品走向社會。大學生能不能被社會認可和接受,是對我們教育系統的最大檢驗。大學生的就業質量和就業速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所大學的辦學質量和水平。目前大學生就業難的普遍性,說明了這樣幾個問題:一是整個社會的人才需求增勢不旺,發展平緩,一下子不可能接納大批量的畢業生。二是社會的人才需求與大學的人才供給存在脫節現象,大學有的,社會未必需要,而社會需要的,大學卻不一定有。三是就像找對象難一樣,就業也不免會高不成,低不就,這樣必然會推遲就業的時間,出現部分大學生一畢業先待業的情形。但從長遠來看,就業難是社會發展中的一種正常現象。難就業,並不等於就不了業。隨著時間的推移,經過多次的嘗試,絕大多數的大學生最終都將找到適合自己的歸宿,發揮出自己的特長與優勢。
記者: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會的原因,也有大學生個人的原因,更有大學自身的原因。大學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哪裡?你有沒有好的建議或解決問題的方法?
姚紀歡:我國的高等教育,主要還是計畫式的管理體制,政策的制訂基本上是自上而下的。大學生就業則是面向市場的運作方式,雙向見面,自主選擇。由於教育系統相對封閉,在開設專業和招生方面缺少必要的社會調查程式和科學的可行性分析,致使培養出來的大學畢業生不能適應社會需求,難以滿足用人單位的較高要求。比如理論教育偏多,而實踐教育偏少;專業教育偏多,而思想教育偏少等等。尤其是寫作水平、交際水平多數滿足不了用人單位的要求,就是一個實證。要妥善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需要綜合整治。從高校來說,這幾年大多做了這么幾件事:一是建立人才市場,通過各種形式的人才交流會,給大學生提供就業機會;二是開展就業信息宣傳,使更多的用人單位掌握學院的人才供給情況;三是主動走出去,與有關單位接洽,幫助畢業生就業。但根本的解決方法,是必須對高校進行全面的深思,著手建立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辦學體制。
記者:您剛才說,要著手建立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的辦學體制。那么在目前的形勢下,作為我省南部一所大學的一校之長,您是怎么理解大學責任的?
姚紀歡:一般認為,大學的主要責任有三:一是培養人才,二是科學研究,三是服務社會。我認為,歸根結底都是服務社會。培養人才、科學研究以及大學開展的其他服務,都是大學服務社會的途徑。因此,辦大學、建大學必須圍繞服務社會這個關鍵字。大學的第一責任是培養人才。它所培養的人才,必須能夠滿足社會某方面的需求。否則,我們培養的人才產品就是次品、不合格品,更不用說優等品。大學是社會的一部分,必須走出畫地為牢,閉門辦學的舊傳統,徹底開放辦學。不僅要接受社會的檢驗,更要根據社會的需求來定位、來規劃、來決策,通過創新,建立起以服務社會為導向的辦學體制,從源頭上解決大學生的就業難題。
記者:不同層次的大學,應該有不同的責任分工。運城學院的社會責任又是什麼呢?
姚紀歡:運城學院地處山西南部,遠離省會城市,是一所典型的地方性大學。其主要的社會責任就是為地方建設提供服務。更具體一點,就是以運城市境為中心區域,以我省其他地區為輔助區域,並根據學院優勢,適度輻射到全國其他省份。重點是依據運城市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需求,培養對口人才,開展套用研究,提供各種信息諮詢服務等。
記者:依您的想法,大學服務地方社會的情況如何?
姚紀歡:我國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到20%左右,從理論上講已進入大眾化階段。但實際上,教育體制尚未發生根本變化。尤其是地方性大學沒有相應的大眾化教育手段,基本沿襲的仍是過去的精英教育體制,走的是老本科大學培養研究性人才的路子。社會各界,包括傳媒在內,更多地是關心名校的發展,而居於基礎地位、學生更多的地方性大學,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地方性大學在地方服務上不僅意識不到位,而且工作差距很大。我們運城學院正在向這方面努力,但思想認識還不一致,工作力度還不夠大,需要加強辦學思想的深入研究和輿論宣傳,形成適合運城學院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體系,創建特色鮮明的大學精神文化。
記者:聽說運城學院近兩年重點抓的是以評促建和大學文化建設,這與服務地方社會有關嗎?
姚紀歡:以評促建,指的是根據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指標體系,全面促進和提升高校的辦學水平。大學文化建設則是根據學院的實際情況,研究總結學院的文化傳統,建設獨特的大學文化。通過這兩項工作,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學院辦學定位的重要性,明確了運城學院的地方性、套用性和綜合性特點,思想逐步向地方服務上轉移。

大學調整

記者:加強為地方社會服務,大學需要做哪些調整?
姚紀歡:一是理念體系變革,二是教學體系變革,三是管理體系變革。地方大學必須緊緊圍繞“地方”這箇中心,首先,轉變觀念,統一認識,真正把地方性作為學院的特色來塑造。其次,要研究地方需求,調整專業設定,配備對口師資,開設相關課程,加強實踐教學,促進高校與地方建設對接。第三,要加強與地方的合作,爭取地方大學由省、市共建,內部的教學機構、研究機構和行政機構的設定也要適應建設地方性大學的特點。這些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但地方性大學的責任在此,我們必須不懈地努力。
記者:貴院教授景克寧先生是全國著名的演講藝術家,聲望很高,影響很大,為地方社會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被文化界尊為導師和旗手,可惜故去一年。對景先生的離世,您是如何認識的?
姚紀歡:景老的去世,是我們運城學院的重大損失。地方高校要盡好服務社會的責任,沒有這樣的名家巨匠作帶頭人,其成效和影響是十分有限的。因此,我為即將出版的《空谷留響――景克寧教授周年祭》一書作序言時,特意把標題定為“大學需要大師”,認為大師是大學精神文化的領袖、品牌和旗幟。以景老為代表的老一代學人,奠基了運城學院的精神文化,在他們之後,迫切需要新生代的大師們,在學院的文化氛圍中迅速崛起,並呼籲青年教師立足學院,走出學院,創新學院,反哺學院,向學生傳播學術,向同行證明能力,向社會體現價值,擔當起推進構建和諧社會與科學發展的歷史使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