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田鎮

姑田鎮

姑田鎮地處福建省連城東部,與永安毗鄰,205國道和即將開工建設的永武高速公路貫穿鎮區,集鎮距冠豸山機場30公里,距冠豸山火車站46公里,離永安火車站70公里,是閩西西北部視窗重鎮。是連城主要的竹木紙業加工區、民營企業創業園區和新興的生態文化旅遊區,先後被授予“省級園林式鄉鎮”和建設部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姑田鎮建制於宋紹興3年(公元1133年),民國時期設鎮。新中國成立後,設區人民政府。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1984年1月改為姑田鎮。姑田鎮轄14個村民委員會和1個居民委員會,91個自然村,170個村民小組,9個居民小組,人口21159人,均為漢族。其中農業人口18620人,有海外華僑、港、台胞87人。

基本信息

地區簡介

姑田鎮姑田鎮
姑田鎮位於連城縣東部,姑田溪畔。相傳古時董埔一少女出嫁,其姑贈田一丘陪嫁,傳為美談,此地由是得名姑田。東部和北部與永安小陶鎮接壤,東南與賴源相鄰,西南與曲溪毗連,西與文川相望,西北與塘前鄉相依,是縣東部重鎮。1987年,全境319.18平方公里,耕地19021畝,自然村91個,劃分為14個行政村,人口18550人,每平方公里58人,鎮政府駐地下堡,離縣城36公里。國道山廣線公路經此。

姑田幅員廣闊,山高嶺峻,森林茂密,林地面積40餘萬畝,木材畜積量105萬多立方米,僅次於賴源而居第二,是縣內重點林區之一。

鎮西南的紫陽書院,樓台庭院、古雅清幽;萬峰岩,挺拔俊秀,歷來為遊人所詠贊;“龍井靈泉”是連城歷史上的八景之一,俗稱三龍井。瀑布自天而降,歷經三潭,白霧騰空,如龍布雨,沖崖擊石,聲若雷鳴。

姑田鎮姑田鎮
姑田鎮土地總面積319平方公里, 地處龍巖與三明地區的交界處。交通便利,鎮村公路發達;205 國道線穿越鎮區,距離鷹廈鐵路永安站70公里。姑田氣候宜人,屬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8.3℃,無霜期220天。年平均降雨量1644毫米。

姑田的水利、礦藏、森林資源十分豐富。全鎮有林地面積43.5萬畝,林木蓄積量200多萬立方米, 是連城的重要林區之一。竹林面積6萬多畝,毛竹立竹720萬株。主要礦藏有石英石輝綠岩熒石、鉬、錫等10多種。姑田溪是連城四大溪流之一,屬閩江沙溪流域燕江上游,水利資源可供開發利用的有1萬千瓦。

2000年,全鎮社會總產值33705萬元, 其中:工農業總產值25564億元。跨入3億元鄉鎮行列。其中工業總產值15181萬元,農業總產值1038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783元。鎮財政收入718萬元,糧食生產連年增產增收, 2000年糧食總產量12441噸,果品產量3112噸, 肉類總量2021噸,禽蛋548噸。全鎮社會商品零售總額7512萬元, 商品貿易成交額1276萬元。

姑田鎮自古以來是相鄰的永安、長汀等四縣八鄉的貿易聚散地。商業貿易活躍,現有2個集貿市場, 商飲服務網點362個。

歷史沿革

姑田鎮姑田鎮

宋為姑田團,明清為姑田裡,民國為姑田鎮,1949年後為姑田區,1958年設姑田公社,1984年建姑田鎮。1997年,面積319.2平方千米,人口2.1萬,轄華壠、上堡、中堡、下堡、後洋、大洋地、郭坑、溪口、城兜、長校、上余、下余、東華、白蓮、街道15個村委

產業發展

姑田鎮姑田鎮造紙
明清時期,姑田即為我國產紙重要地點之一。所產粉連、宣紙、玉扣等,紙質優良,抗拉力強,已有200餘年歷史。尤其宣紙光結如玉,吸墨性好,素為書畫家所珍愛而久負盛名。產品遠銷國內外,各地商人云集於此,經濟曾十分繁榮,故有“金姑田”之稱。

新中國成立後,造紙業有進一步發展,其中宣紙、粉連紙等行銷海內外,成為連城縣內出口的重要產品之一。工業門類還有農機、膠合板、家具等,林副產品中以香菇、木耳、閩筍乾素負盛譽,行銷省內外。

姑田鎮經濟的發展已形成以鄉鎮企業為龍頭,山地綜合開發、種植養殖、商業、服務業為兩翼的格局。山地綜合開發取得空前成果,現已達戶均3畝果地。 全鎮現有企業877家,集體企業34家,私營企業17家,個體企業826家。骨幹企業有:縐紋紙廠,三條造紙製漿流水線,年產量3500噸,年產值1600萬元。產品主要有水泥袋紙、牛皮紙、掛麵箱板紙。1994年初,被龍巖地區行署授予“連續七處重契約,守信用單位”稱號。袋紙產品經國家紙張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檢測,達到國家C級紙標準。姑田紙廠,四條造紙製漿流水線和一個手工宣紙車間,年產量3000噸,年產值1300萬元,主要產品有牛皮紙、再生紙、玉扣紙紙袋紙箱板紙有光紙、著色牛皮紙。以上產品均獲1993年質量穩定證書。1994年被龍巖地區行署授予“連續九年重契約,守信用單位”稱號。福建省木材加工重點廠之一的東方家具廠,四條生產線,年產椅板20萬付,膠合板3000立方米,制材2000立方米,家具1000套。該廠生產的膠合板各項物理性能指標及外觀均達國家標準,椅板供應美國市場。現有裝機容量2910千瓦的水利發電站和3500千伏安的變電所,已併入閩北電網。姑田可利用的水利資源1萬千瓦,姑田鎮正在續建裝機容量1260 千瓦的發電站和籌建2000千瓦的抽水蓄能電站,年內可投產發電。

姑田的工商業十分發達。姑田自古商賈雲集、經濟繁榮,素有“金姑田”美稱。改革開放以來,鎮黨委、政府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營造優越寬鬆的投資環境,加大項目開發和招商引資力度,大力發展非公經濟。全鎮現有各類企業60家,其中500萬元以上規模企業8家,個體工商戶700餘戶。建立了以造紙、竹木加工、水電開發和農副產品深加工等四大產業為主的工業體系和特色產業集群。

基礎建設

姑田鎮姑田鎮
姑田的科技、文衛、教育事業取得較大發展。現有中學1所,國小14所,幼稚園4所。姑田鎮全鎮文化娛樂場所24個,其中影劇院1座,錄像室2個,文化中心1個,歌舞廳4個,老人活動室16個。教育質量不斷提高,六項督導順利通過省級複評;姑田中心國小被省政府列為“百所農村示範校”。

姑田醫療條件不斷完善,現有1座門診大樓,18個醫療點。

1994年與三明市第二醫院合作協辦門診醫療點。

姑田的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已開通程控電話和無線尋呼台,電話已裝機2026部,鎮區1.1萬民眾用上自來水,以

205國道為依託,建立了500米商業街;小城鎮建設以高起點規劃、建立商貿區、科技密集工貿區、居民生活和娛樂區。鎮區安裝了有線電視,豐富了民眾的文化生活。1991年姑田鎮被省人民政府評為“農村工作先進單位”。

人文地理

姑田鎮姑田大龍
姑田是遠近聞名的“文墨之鄉”。姑田人民在長期的宣紙製作和貿易往來中,陶冶了情操,形成了業餘吟詩習字的風尚,“姑田農民詩社”聞名省內外。不僅如此,姑田人還製造了名揚四海“姑田大龍”,龍身長700多米,龍身直徑70厘米,龍頭離地3米多高。在元宵之夜, 巨龍出遊,人海翻騰,壯觀無比,天下無雙。1991年龍巖地區“山茶花”節,姑田大龍出遊龍津河畔,它恢宏的氣勢令中外賓客嘆為觀止,中央電視台《神州風采》節目及《福建畫報》以“天下第一龍”為題,1999年元霄節在中央電視台一套新聞播出,將姑田大龍的風采雄姿播向神州大地。

姑田擁有亮麗的人文景觀。姑田人傑地靈,人文薈萃,民俗文化底蘊深厚:姑田大龍聞名遐邇,姑田宣紙品質超群,客家公王第一廟獨具規模,西山朱子祠和摩崖石刻古文字令人超越時空遐想萬千,農民詩社獨樹一幟,詩詞佳作雅俗共賞。

著名遊覽勝地西山,距鎮區約2公里, 該山海拔1385米。西山君臨四界,古木參天,幽靜安謐,是修行人的朝聖地和遊人的美妙去處。西山上有“石颱風月”、“紫陽書院”等景點,紫陽書院的內牆上,有清朝乾隆皇帝御封的“江南第一才子”李朝陽書寫的大字“忠孝廉節”,每字二米見方,四字一氣呵成,蒼勁瀟灑。

四大商業街

上堡街

上堡街俗名牛欄橋,在上堡村境內。清代龍巖萬安至姑田的古道從這裡經過,牛欄橋頭便是過往客商的落腳點,有人在橋頭蓋房開
客店、飲食店、酒店等,逐漸形成街道。元甲紙業的興旺,過往客商更多,又逐漸在溪邊賴屋形成一條街,叫下街路。上堡街道成
為姑田最早的鬧市。據人們傳說當時牛欄橋有4家紙莊、4家客店、4家酒店、4家肉鋪,加上日雜百貨等小店鋪有30餘間,可見當時繁榮的情景。隨著元甲紙業的衰落,(因紙業中心向外轉移)牛欄橋的生意逐漸蕭條,到民國時期連永公路開通,從古道經過的人減少,上堡街不再成為鬧市。

永豐街

姑田鎮姑田鎮
永豐街俗名馬面下,在中堡村境內。早年,這裡是一片竹林,有人在這裡養馬,蓋有幾間馬棚,凡騎馬過往客商,在姑田住下時把
馬寄養在這裡。附近有座關帝廟,廟前的空地及廟右前方蓋起一些店房作圩行,是集市地點。圩行接連馬面下,逐漸建起店房,成
為一條新街道。這樣,集市的中心轉移到馬面下,並起名為永豐街。
清代以前永豐街道是很狹窄的,兩旁店房矮小,都是木料結構,容易失火,有每十二年就火燒馬面下的傳說。1935年連永公路開通,開擴了人們的眼界,在一次火災後,商家議論擴大街道路面,建洋店房(磚木結構),經過數年建設,永豐街成為較象樣的街道。
1951年永豐街發生過一次較大的火災,幾乎全燒光,僅剩下街兩頭為數不多的店房。在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很快地重建店房,恢復
了正常的商業活動。其後也發生過幾次小火災,由於搶救及時損失較小,每次都得到政府支持很快重建。1986年,中堡村建起農貿市場,並建振興橋與永豐街的下端連線起來,下堡村在坎兜也建起農貿市場,從此姑田的集市轉移到中堡市場與下堡市場。永豐街便冷落,僅供住家而已。

坎兜街

坎兜街又叫坎兜店,在下堡村境內。連城至永安的古道在這裡經過。舊時的坎兜街店房矮小,木料結構,街道狹窄,橫直兩條街
呈丁字形。橫街長約100米,直街約為80米。有各種店鋪100多間,比較有名的店號有茂欽號紙莊、洪茂仁酒店、義隆號雜貨店、慶豐隆號布店、祥泰號餅店、湖南號客店等。
民國時期,姑田紙業一度暢銷,生產火紅,坎兜街日夜熱鬧。1939年11月一場大火將坎兜街燒為灰燼,直街只剩下一家銀器店,橫街只剩一頭一尾2間酒店。火災後,由商會出面規劃,重建街道,規定街道路面擴大一倍,店房建2層樓房,土木結構,街道的繁榮僅次永豐街,每逢圩天民眾既趕永豐街,又趕坎兜街,人來人往,甚是熱鬧。1970年後,不再是圩場,從此顯得冷落。

新街

民國時期,姑田造紙業興旺,外地到姑田開紙莊的老闆賺了大錢,在公路旁蓋店房開設大紙莊。由當時商會出面將公路下堡路段兩旁的田買下建新街。規定每間店寬15尺,蓋2層以上的樓房。4座樓房為一組,組與組之間留5尺通道,以便敵機來空襲時疏散用。到新中國成立,建有2層樓房的店房20座、1層的8座。此新的街道,就稱新街。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機關、銀行、郵電、車站、稅務、工商所、供銷社、外貿等單位都設在新街,特別是供銷社建了多座樓房,開設各種門市部。新街就成為姑田政治、貿商、交通的中心。改革開放後,新建店房100餘座,新街從下堡松溪橋頭延至中堡西洋,全長2000餘米。

發展思路

基礎設施先行,三大產業並舉,最佳化產業結構,培育市場體系。主要抓好五大工程、七大基地建設,大力發展個體企業、私營企業,在挖掘現有企業潛力的同時,多方吸引外來資金,辦新廠,上新項目,出新產品。農業生產在增產增收的前提下,鼓勵民眾開發山地,種果種菜,大力發展生豬、黃牛、羊、牛蛙、白鶩鴨養殖,不斷增加民眾的收入。

台灣生態園

姑田鎮與烏日鄉於2007年結成海峽兩岸友好鄉鎮。為推進兩地交流與合作,該鎮積極爭取烏日鄉支持,依託烏日鄉發達的現代農業產業,由烏日鄉賴大權先生等人在該。

華壠村投資3000萬元興辦總占林地3752畝的生態農業科技園。該項目規劃種植優質台灣高山烏龍茶2500畝、日本甜柿1000畝,興建茶葉加工廠1座,建設農業生態觀光園200畝。該項目已完成山場租賃、項目審批等工作。在園區的山場裡,挖掘機、鏟車正在加緊林間生產便道建設,當地僱請的農民工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忙著種植日本甜柿等。

民俗風情

姑田大龍甲天下姑田大龍甲天下
姑田鎮游龍起源於明朝萬曆年間,下堡村之鄧屋。每年農曆正月十四日至十六日,以村或片為單位,少則二三條,多則四五條。其龍之大,令人作舌,100多節龍身,各高2米,長4米,全長達四五百米,龍頭更為講究,僅龍舌直徑就達一米,扛時須十幾人分班抬舉,號稱“天下第一龍”。製作用竹篾扎骨架,姑田宣紙裱褙,寫上精美字畫。出遊時神銃引路,配以鑼鼓、十番樂隊。家家戶戶門前燃松明、點燈燭,鞭炮齊鳴,迎接“龍游大地”,及其壯觀。白天龍似乘雲駕霧;入夜龍燈明滅綽約,騰躍如翔海底。十六日燒龍,神銃為號,再次出遊後各戶將自製龍燈,快速送到公王廟廣場焚燒,搶先為勝,然後擺酒宴客,祝願一年吉祥如意。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