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田宣紙

姑田宣紙

姑田宣紙自明代嘉靖(1552—1566)年間開始生產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1780年起,由於姑田宣紙紙質好、產量大,廣東、江西以及當地的客商先後在姑田、莒溪設立紙莊,收購土紙,運往廣東佛山、香港、澳門等地銷售,姑田造紙術聲譽大振。

姑田宣紙姑田宣紙
姑田宣紙,據史料記載:明代天啟六年(1626年),該縣姑田鎮元甲村人氏蔣少林到邵武縣禾坪鄉向當地人學習造紙技術,花了三年掌握了蒸煮竹絲、天然漂白、打漿方法和造紙、烘乾等工藝過程。回鄉後,他利用當地出產的大量毛竹,加工成青絲,並經多次試驗,試製成功天然漂白的手本紙(即宣紙類型之一——漂料紙),該紙厚度適中,拉力強,質地柔軟、纖密耐用,白淨吸墨,能經受風霜雨打,太陽暴曬,強光照射而不變色,享有“百年不褪色、千年不變黃”的美稱。隨著造紙技術不斷提高,連城宣紙的類型發展到三大類(漂料、熟料、生料紙)、26個品種,而姑田生產的除手本紙、玉版紙、加重珠聯紙外,還生產可供朝廷命官向上司或皇帝作奏疏用的奏本紙,用於學習科舉考試的京練紙和官府用於寫榜文的黃榜紙等。歷史上最上乘的竹紙“連史紙”(舊稱簾史紙,修族譜的最佳用紙)產於江西鉛山和福建連城,所以人們稱安徽涇縣產的宣紙最好的同時,美稱連城為“涇縣連城”。《中日傳統手工紙事典》作者王詩文於1954年在連城姑田等紙區調查認為,姑田宣紙用日光漂白,具有宣紙相似的顏色,又有經久不變色的特徵,是竹紙中的上品。由於紙質薄韌、顏色潔白、吸水力強等優點,成為印刷古籍、書法繪畫、篆刻拓印的好材料。曾被江南地區和東南亞地區選為官府文書用紙,還被地方官員進貢京城作御用之紙。清代皇太子《四書》、《五經》和溥儀皇帝的《膳房清冊》,就是用姑田宣紙印製的。
姑田宣紙自明代嘉靖(1552—1566)年間開始生產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1780年起,由於姑田宣紙紙質好、產量大,廣東、江西以及當地的客商先後在姑田、莒溪設立紙莊,收購土紙,運往廣東佛山、香港、澳門等地銷售,姑田造紙術聲譽大振。1802年,姑田宣紙由廣東大埔轉銷到越南、泰國、緬甸等地;1840年鴉片戰爭後,還銷往菲律賓,暢銷國內外市場。隨之而來的挑擔、船運、票號、酒鋪等服務行業也蓬勃發展,使當地經濟繁榮發達起來。民國初期,連城宣紙業高峰時期達到一千餘戶手工紙槽,擁有工人一萬多人,年產量6萬擔。民國以來,我國宣紙產地主要有:安徽涇縣、廣西都安、四川夾江、浙江富陽、福建連城,連城也就發展成為當時的全國五大宣紙產地之一。出現了前所未有的“三多”,即煮料開槽多、出口創匯資金收入多、從事紙業經營者的人多。姑田紙莊商號有50多家,其中最有名的有姑田上堡的洪春號、中堡廣泰號、下堡吉興號三家。洪春號由六股合資經營,每年每股可分純利白銀一千兩,折合光洋一千四百元,名噪一時,人們稱該號是一顆搖錢樹。後來又有旗鼓相當、實力雄厚的新紙號出現,如南美莊、蔭昌號、永名詳、義盛祥、元茂、義隆、肇春號。至四十年代後姑田又有一批新的紙號出現,如振東號、振春號、集祥號、裕源、謙吉等紙號。就這樣,姑田宣紙與安徽、四川宣紙成為中國三大品牌宣紙。姑田的經濟因此繁榮,當地人民也非常富庶,素有“金姑田”的美稱。而且,姑田的質量上乘的漂料宣紙,一直是四堡雕版印刷產業用來印刷較為重要書籍紙張的材料,四堡人稱之為“上等紙”,為雕版印刷業及文化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也使大都靠刻書和販書的四堡鄉民致富,成為閩西聞名的富裕之鄉之一。
由於紙業發達,大量的白銀輸入姑田,姑田一度成為閩西北商賈雲集的物資集散地,有來自蘇浙、粵東、上海地區的商人,他們把宣紙和土特產販運到京津、武漢、廣州和海外。到民國時期商貿活動已規模相當了,埠外的商品有棉紗、布匹、煤油、香料、糖鹽、肥皂、藥材、五金、瓷器、海產等,絡繹不絕地傾入姑田。紙業的繁榮給當地百姓帶來了實惠,生活水平也不斷提高,出現了京果海味、布匹綢緞、日用雜貨、點心糕餅、酒家飲食(以潮汕風味為主)等各行各業的鋪面,隨之蓬勃興起歷史上出現的許多商賈豪富。其中距今170多年前建造了姑田最大的房子的姑田鎮上堡村的豪富鄧啟華,是從事紙業發達。抗美援朝時,為首捐資購買“連城號”飛機和興辦家鄉學校的連城縣蓮峰北街人鄧禮宸(1914-1990年),26歲開始經營紙業、布匹、油品等商品的義隆號發家致富。連城籍香港著名實業家、香港華業(控股)有限公司主席兼董事總經理周年茂的祖父周仰雲(1885-1964),以紙行為主創業以來幾經起落,在海外發展壯大事業後,時刻關注和支持祖國與家鄉的建設事業,而且把這種造福桑梓精神代代傳承。到周千和、周年茂時,周家祖孫三代先後共為家鄉捐資助學一項,就至少價值五百多萬元人民幣資金。
姑田正月游大龍的傳統民俗活動,與姑田宣紙同樣享譽中外,可被譽為“天下第一大龍”的龍身製作離不開質量上乘的姑田宣紙。設在鎮裡的文化活動中心的“姑田紫陽詩聯書畫學會”,它的前身就是一度聞名於全國20餘年的“姑田農民詩社”,有30多位來自農民、機關幹部、中國小教師、退休人員和中學生成員。成員中人才濟濟,有曾榮獲在山東濟南舉行的交警書法一等獎的當地農民民間詩人、書法家——號“獨臂漁人”華欽進,全國著名的書法懸空大師蔣繼林……去年,全國政協副主席周鐵農還親臨考察參觀,對姑田當地歷史悠久的耕讀之風和文化成果倍加讚賞!而這一切無一不得益於當地宣紙文化的歷史沉澱。
現在的姑田宣紙,一直是南京檔案館保存和修復史料的主要用紙,也是當代傳統書畫屆的首選用紙。雖然它是採用傳統工藝手工製作與現代科技加工原料相結合精細加工而成,並保存了原來紙質特性的精品。但原先的山澗邊、溪河畔上隨處可見的漂料紙槽和用水車作動力的碓寮也因年久失修,荒的荒、垮的跨,加上雨季洪水沖,已經難覓蹤跡,以往“沿溪水碓無停事,一片舂聲撼夕陽”之感也一去不復返,更不用說從事這一行的人愈來愈少。因此,如何不讓宣紙的傳統手工製作工藝流失,保留和發揚姑田宣紙的歷史文化,確實令人深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