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節

姐妹節

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是我國苗族婦女的“姐妹節”。這天,婦女們都要吃一種用五顏六色的糯米做成的“姐妹飯”,互相贈送禮物,以示吉祥。這種飯是用姑娘們在山上採集的野花和葉把糯米染成五顏六色後蒸成的。節日裡還有熱鬧的鬥牛場面和“遊方”活動。

基本信息

(圖)姐妹節姐妹節

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是我國苗族婦女的“姐妹節”。節日這天,婦女們都要吃一種用五顏六色糯米做成的“姐妹飯”,互相贈送禮物,以示吉祥。 這種飯是用姑娘們在山上採集的野花和葉把糯米染成五顏六色後蒸成的。節日裡還有熱鬧的鬥牛場面和“遊方”活動。又稱“吃姐妹飯”。時間有農曆二月十三日、二月十五日、三月十三日等等。 但大部分是從三月十五日開始,連過三天。

姐妹飯

姑娘們做姐妹飯,是將采來的野花野果浸出顏色,用來把糯米飯染成紅、黃、藍、黑、白,糯米飯五顏六色、晶瑩透亮,既好看又香軟可口,用以招待和饋贈親友。過節那天,家家都吃姐妹飯。姑娘們的心意也都藏在了這姐妹飯里。:姑娘們用手帕或籃子裝好姐妹飯,送給兩天來陪伴她的小伙子。小伙子打開飯包,如果姐妹飯上放著一對紅筷,表示姑娘喜歡他,願意與他交朋友;如果只有一支筷子,是姑娘婉轉地暗示小伙子,不要再單相思了;如果姐妹飯上放著辣椒、蔥、蒜,則表明姑娘不喜歡他,知趣的小伙子就該轉移目標了;如果姐妹飯上放著樹葉和松針,那是告訴小伙子至少還有希望,小伙子應該買些綢緞或絲線送給姑娘,加強聯繫和了解。

習俗

吃過姐妹飯,姑娘們穿著節日盛裝和小伙子們一起看鬥牛、斗雀,唱歌跳舞,吹蘆笙、敲木鼓。暮色降臨後,江邊草地、沙灘、樹林,到處都是青年人的天下。他們相聚唱歌談情,一支支婉轉動人的情歌悠然飄出,一顆顆充滿愛情的心悄然傳送,人們盡情地歡樂,往往通宵達旦。有的地區由於姑娘的銀頭飾、頸飾、胸飾分量較重,所以往往由母親用竹籃挑著,來到跳舞的江邊,當場穿戴後參加跳舞。人們圍觀,盛況空前。當地的各個家庭還分別招待自己熟悉的親友前來歇息。黃昏以後,青年男女唱起飛歌和遊方調,前者高亢飛揚,後者溫婉柔美,使大家沉醉在幸福和愛情之中,成為令人難忘的節日。

傳說

姊妹節的前身是“坡會”。苗族姊妹節的範圍較廣,幾百個村寨十幾萬苗族在禮儀習俗有所繁簡或大同小異,在傳說上也略有不同,究其來由的傳說,主要有以下三種。

1.苗族姊妹節的傳說,主要來自長達五百多行的《姊妹節歌》。相傳,有兩個姨媽的子女,男的叫金丹,女的阿姣,他們倆從小青梅竹馬,兩小無猜,長大後,彼此產生了愛情,金丹一定要娶阿姣,阿姣也非嫁金丹不可,卻遭到父母及族人的反對。阿姣的父母要讓她嫁回舅家(舊時苗家習俗稱還娘頭)。阿姣不願嫁回舅家,一定要嫁金丹;金丹也不願娶別人,一直在等著阿姣。他們為了忠貞的愛情,天天都偷偷約會。因怕父母和寨老發現,他們倆相約在野外談情說愛。每次,阿姣都用她裝針線的竹籃偷偷地藏著飯帶去給金丹吃。年復一年,經過一番磨難和頑強不屈的抗爭,他倆終於結成了夫妻。於是便有了"姊妹飯"的典故,即苗語叫帶給情人吃的食物為“藏飯”,漢語意譯為“姊妹”。

2.相傳台江縣的革一地區,有一個苗族大寨,寨子裡的男子們每年都要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打獵,很久很久都不回來。寨子裡還有眾多的婦女孩子和七十個如花似玉的姊妹。婦女們勞動回來就養兒育女,過著她們永遠也過不完的日子。姊妹們上山摘果與下田勞作,在家姊妹們還紡紗織布織錦與挑花刺銹,他們織出來的布箱子都裝不完,他們織出來的彩錦啊,比天上的彩霞還美;他們繡出來的花,蜜蜂蝴蝶都飛來駐留,可是七十姊妹們總還覺得缺少了什麼,心裡總是暢快不起來,因為她們已經到了豆蔻之年了。

於是姊妹們又相邀去開田,她們選擇了一個水源豐富的地方,把心思轉移到開荒造田方面來,開啊開啊,開出了一塊好大的田,從這邊田勝望不到那邊田勝了。於是她們在田裡放養了很多很多的魚,春天來了,他們在田裡播了糯米種子,秋天到了,她們打下的糯谷裝滿了一倉又一倉,釀出了一缸又一缸的糯米酒。吃喝穿戴都有了,可姊妹們總還覺得缺少了什麼,很少有歌聲笑語。

老人們看出了姊妹們的心思,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建議她們把吃不完的糯米和喝不完的糯米酒保存起來,待來年春暖花開的時候,用精米製成糯飯,再到田裡捉來魚蝦殼螺螄設宴,招呼遠方的青年男子前來吃姊妹飯、喝酒跳舞、交誼擇偶。第二年確實通過這種形式,有部分妹妹還選上了如意情侶而高高興興地嫁出去了。以後吃姊妹飯便形成了一個特定的節日。

3.相傳苗族從前居住在遙遠的東方。後來由於人口增多生活困難和災荒戰亂,被迫不斷往西方遷徙,而每逢到一個地方居住一段時間,就有一部分姊妹要嫁出去,再次遷徙嫁出去的姊妹就回不到家了。相見時難別亦難啊,於是他們決定在春暖花開的時節里,到田裡捉來魚蝦,相邀已嫁出去的妹妹們回來和未嫁姊妹們相聚一起,吃一餐姊妹飯相訴衷腸,然後依依惜別,這樣相習成了一年一度的姊妹節,俗語:吃了一餐姊妹飯,了卻一年相思情。

姐妹節服飾

苗族女子的銀冠,是苗族銀飾的精華。年輕的苗族姑娘多喜愛將近百朵的銀質花簇纏在頭戴的鐵絲架之上,使之成為帽頂,帽的周圍則纏以鑽花的薄銀片,下緣綴上數十枚有銀鏈繫著的銀墜。還有一種銀冠苗族女子無論長幼都愛戴,它將銀花、銀泡等綴在頭巾周圍,再在夾層上插以四五束銀花簇。花簇的構造,是在銀簪的外端,焊接30多根長短不一的銀簽,每根簽頂都焊接一朵精製的銀花,髻後插一把木梳。木梳背包一塊薄銀片,周邊綴滿銀墜,只留梳齒。髻上插一隻銀鳳和一副銀角。銀鳳、銀角均用薄銀片製成,其上精鑽雙龍戲珠。苗族女子的銀飾,當屬盛裝時所佩最美,每遇重大喜慶節日或有貴客來時,苗族女子便全身上下綴滿銀飾,有如中國古代武士般周身鎧甲,氣度非凡.苗族女子有戴銀角及其它銀飾的習俗,有些老人竟也滿頭銀飾,還要綴上彩色羽毛,繁花似錦、富麗至極。

(圖)服飾服飾
姐妹節(圖)服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