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這是宋史2

如果這是宋史2

《如果這是宋史(2)太宗真宗卷》是高天流雲編著的圖書,由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出版。講述太宗、真宗父子一一朝。白話正說全本宋朝大歷史,揭示三百年的滄桑與疑問。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兄終弟及,趙光義成了帝國的統治者。他沒有太祖的高超武藝和軍中資歷,卻一樣做得風生水起、有模有樣:對外武力征服北漢,謀略滅亡吳越,並多次打敗契丹;對內開科取士,確立文官政治,定下了帝國的基調……真宗趙恆即位於危難之際,鎮壓王小波起義,簽訂澶淵之盟,為北宋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編輯推薦

全景再現中國最絢麗王朝的盛開與謝幕,白話正說大宋帝國三百年興衰歷程,掀起2008大炑王趄熱《如果這是宋史》——已經打開的全新宋史。
我只能取這個名字——如果這是宋史。從遠古流傳至今的歷史,本就是真假摻半的。也許就任那些古老優雅的繁體字剛剛組合成官方史書時,它們就已經是些謊言。為了皇權的尊嚴,為了統治的需要,或者儒家所說的〔為尊者諱,為賢者隱〕,歷代寫史的人,把曾經的真相,隱藏任明暗交界的角落裡,千年之後,只剩下了〔如果〕……尤其是宋史。宋朝盛產太多的〔君子〕,隨時定性別人是小人,無恥到根據需要篡改事實,甚至人身攻擊……一切都太不可信了。更何況,我還要在此基礎上,添加一些我個人的所謂發現和見解。所以,只能叫這個名字了。

目錄

第一章 天下不過二三事
第二章 春水向金陵
第三章 命運之巔 睥睨天下
第四章 如果這是契丹
第五章 一夜夢燕雲
第六章 劇痛的心靈
第七章 所謂名相
第八章 百年之錯
第九章 天國逆子
第十章 契丹,聯賭你的全部
第十一章 大宋名相第一人
第十二章 痛烈人生 屹立不倒
第十三章 生死萬歲殿
第十四章 啊……衰神
第十五章 溫暖貼心王愛卿
第十六章 開業大吉 昏天黑地
第十七章 李繼遷時刻
第十八章 我寇準又殺回來了
第十九章 豺狼的末日
第二十章 天不滅趙
第二十一章 澶淵……澶淵
第二十二章 天書降
第二十三章 聖祖臨
第二十四章 我們文官有力量
第二十五章 宋朝的味道

作者簡介

高天流雲,本名劉羽權,瀋陽人。

文摘

第一章天下不過二三事
提起歷史,人們總會習慣性說:“歷史長河”這沒錯,只是不大精確。就像提到人生,人們總是用長跑來比喻一樣,乍聽沒錯,細想全錯
因為真正的人生,是短跑。長年累月的準備,艱苦卓絕的訓練,都只為了關鍵時刻的衝刺。然後,人生定型
歷史也正是這樣
它的長河中閃爍著無數的關鍵時刻,這些或光明、或陰暗、或慘烈、或諱莫如深的瞬間時刻,才是我們人類的精華體現。其後所有的漫長歲月,都不過是它們的附屬品,用來稀釋、淡化當時的濃郁核心
就像公元九七六年十月二十一日這一天
這一天在宋朝歷史上的份量並不是特別的重大,只不過它的個性太鮮明了,絕對的獨一無二。這一天的清晨時分,宋朝所有的臣民們剛剛從床上爬起來,就突然間全體面無人色,瑟瑟發抖,就像瞬間同時看到了牛頭馬面,給他們送來了閻王爺的早餐請柬
一點都沒有誇張。事實上,他們中稍微有些頭腦的人,馬上就回想起了十七年前,甚至是二十二年前那時候他們活在五代十一國里,隨時都會血肉橫飛、妻離子散、人頭落地,那是名副其實的人間地獄!
一轉眼就這么多年了,好日子過得多了,大家也就都習以為常,見怪不怪了,似乎這十七年以來他們的富足、安定,甚至都能重新奢談一下的尊嚴,都是那么的自然而然。可是這一天的早晨,他們不約而同地想到了一個問題——這一切都是誰帶給他們的?
答案是柴榮還有趙匡胤
但是趙匡胤卻突然間死了——就在昨天他還好好的,可只是一夜之後,就被宣布已經是一個死人!
恐懼瞬間襲來,這時候,宋朝的全體臣民們才突然發現,他們的全部福祉,還有生命的保障,竟然是這樣的脆弱,完全都維繫在一個人的生死存亡上。這讓他們發抖,因為誰都知道,趙匡胤只有一個,是沒有任何人能替代的!
但是別怕,這還不算什麼。這一天注定了非常刺激,帶給他們的絕不僅僅是害怕這種單調乏味的情緒。沒過多久,這些人的眼睛就都瞪圓了,變得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這這是真的嗎?新皇帝居然馬上就誕生了,而且竟然不是趙匡胤的兒子,而是他的弟弟——趙光義
歷史記載,在這一天的清晨,宋朝原晉王、開封府尹趙光義在其兄長、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的靈柩前奉遺詔即位,成為了宋朝的第二位皇帝
這時候,宋朝子民們的感覺就開始分層了。有的人選擇繼續迷惑,他們要猜,這到底是咋回事呢?可有的人就感到了更大的恐懼,並且這種恐懼的加深程度和他們官職地位的高低成正比,越是平時那些不可一世的大人物們,這時候就越顯得兩眼發直,四肢麻木,隨時都會昏倒。他們眼前浮現的,不再是牛頭或者馬面,而是一張和藹親善、溫文優雅的中年男子的臉
趙光義的臉
這張從未在任何人面前扭曲猙獰過的臉,從此在人們的心底里徹底變樣
無數的問號在每個人的腦子裡生成——昨天夜裡到底發生了什麼?趙匡胤是怎么死的?為什麼即位的人是他,而不是他哥哥的兒子趙德昭或者趙德芳
無數個疑問,但都沒必要再追查分析。上演了幾千年的老劇了,再沒有什麼情節的哪個變化能做到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尤其是“誰犯罪,誰受益”這條顛簸不破永不失效的真理
於是在那個清晨,人們看著趙光義在他哥哥的靈柩前悲慟欲絕,痛哭流,要宰相薛居正等國家重臣再三請求,才勉強答應做皇帝。然後為了感恩和尊敬,他在《即位赦天下制》里宣布——太祖“猥以神器,付與沖人凡開物務,盡付規繩予小子伋紹丕基,恭稟遺訓。仰承法度,不敢逾違,更賴將相公卿,左右前後,恭遵前旨,同守成規,庶沖人,不墜鴻業。
“沖人”——小孩子。他以三十八歲的實際年齡,深自謙抑,表示自己什麼也不懂,要“盡付規繩”,完全踩著他哥哥的腳印走下去,並且要依賴“將相公卿,左右前後”,一定要做到“不墜鴻業
就這樣,宣言報告在繼續,加冕典禮在繼續,一個個法定的程式在繼續,一個新的、名正言順的皇帝在一步步地生成沒有異議,沒人反對,全票通過。於是,在那一天的漫天大雪裡,至高無上的皇冠落到了趙光義的頭上,其他人的頭上和身上,落的都是慘白色的雪花
包括原來的皇長子趙德昭、皇次子趙德芳,以及盛殮著趙匡胤屍體的棺柩
那么就真的沒有怨氣,沒有反對,沒有仇恨了嗎?!
可是有,或者沒有,還有什麼意義嗎?不管當年、那時的現場到底發生過什麼,至少在歷史上沒有任何的記載,能夠證明在那一天,或者在那之後,有誰反對過趙光義登基即位當皇帝,就算我們能徹底不負責地戲說一下,假定那天全開封城裡每一個人都想要趙光義死,都只能更深刻地證明一件事——趙光義無所不能
這是千真萬確的,以後22年裡所發生的事情將證明,這位新皇帝無論面對什麼事都有他解決的辦法,不管局勢多么惡劣,有多少人,不管這些人是宋朝人、契丹人、党項人,給他出了多少的難題,都從來就沒有讓他真正的走投無路過
所以眼前的這點小事,實在是不值一提。而且就從這時開始,人們就可以開始觀摩欣賞,趙光義是怎樣極為迅速而又有條不紊地天下萬物收入到自己的囊中。
先安內
首先是皇族,只見一連串金光閃閃的頭銜被趙光義扔了出去,落到他親愛的族人頭上
封——先帝趙匡胤的皇后宋氏為開寶皇后;
封——原皇長子德昭為武功郡王,由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檢校太傅、同平章事,封為永興軍節度使、京兆尹兼侍中,位於宰相之上;
封——原皇次子德芳,由貴州防禦使升為山南西道節度使,同平章事;
封——皇弟趙廷美(先匡美,再光美,再廷美。為兩個哥哥避諱)由永興節度使兼侍中升為開封府尹兼中書令,封齊王,位於宰相之上
並且由即時起,先帝趙匡胤的兒子和現齊王趙廷美的兒子,享受現任皇帝趙光義的兒子們同等級待遇,並稱為皇子,三者的女兒們並稱為皇女,以示存亡一體,永無二心
以上的條件怎么樣?不管背後的那根大棒是否存在,達到了什麼級數,至少胡羅卜的噸位是夠了吧?平心而論,趙光義已經把能讓出去的都讓出去了,除了自己的皇位,連自己兒子的未來繼承權都沒有保留。而他也得到了他想要的東西——安靜
在現存的史料中,查不到當年趙家內部有過任何的紛爭,尤其是最敏感的德昭、德芳、廷美三人。事實上,他們是空氣,徹底人間蒸發了,那一段的歷史中甚至沒有他們的任何出場白,或者哪怕一個現場動作
下面論到了諸位朝中高官,每人都有賞,悶聲發大財,就算是宰相這種沒法再升的職位,都可附加上一些額外好處
原宰相薛居正加封左僕射,沈倫(原名沈義倫,避諱去義)加封右僕射,參知政事盧多遜升為中書侍郎、平章事,樞密使曹彬加同平章事,樞密副使楚昭輔為樞密使,潘美雖然不在家,也加封為宣徽南院使,其他的大小官員依次加官進爵,嚴格做到人人有份,見者有份,就連大牢里的犯人都不例外——大赦。哥兒幾個可以出去透口氣了
忙完了這些,京城裡基本安定了,趙光義是不是可以鬆一口氣,進皇宮參觀一下自己的新家了呢?但是人們卻驚奇地發現,這人的表情還是那么的奇特。想像一下,一張臉上既要保持住20年如一日的優雅莊重,還要表現出發自內心的悲痛萬分生不如死,一邊哭著一邊微笑,那是張什麼樣的臉?
仁德是那么好修煉的嗎?劉備是那么好當的嗎?
但這都是必需的,趙光義的局勢還遠遠沒有穩定,環顧當時,還有一樣東西是那時的他所搞不定的
一股力量,它可怕並且敏感,在這樣的非常時期,只要有一個稍微異常的衝動就會把它突然點燃,而一但它發作了,就會讓宋朝的天下瞬間四分王裂,無論誰都沒法收場!
是軍隊,此前完全聽命於趙匡胤本人,除了趙匡胤之外沒有任何人能調動一兵一卒的宋朝軍隊
這時候是當年的十月末,在兩個月之前,宋朝徵調了絕大多數的禁軍分五路進剿北漢,也就是說,在趙匡胤暴死,趙光義越侄登基時,開封都城內的軍力是空前薄弱空虛的
這時就沒法不佩服或者羨慕趙光義了。說佩服,是說佩服他眼光獨到,選擇了這樣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來做他生命中這件最重要的事;如果說羨慕,就是他的運氣實在是太好了,他哥哥暴死的時候,居然正是國都軍備空虛,沒有幾個握刀的人能對他躍躍欲試
這時分析一下趙光義的能力組成元素。他強在哪兒?弱在哪兒?
趙光義從二十歲剛出頭時就當上了開封府尹,此後一直在首都行政部門裡主持重要工作,至今已經有近16年之久。他官場經驗豐富,全國一盤棋,甚至比他哥哥都熟悉,是當時宋朝的第一號能吏。但可惜的是,他瘸腿
軍、政不分家,他只有一手硬
趙光義致命缺陷就在軍隊。他沒有資歷,更沒有軍功。而軍隊是個奇妙的世界,想在那裡稱王,你必須要有實打實的能耐,“錢壓奴婢手,藝蓋當行人。”是騾子是馬,你得能拉出去遛遛!
偏偏趙光義是個鬥智不鬥力的人
這怎么辦呢?想想當時的宋朝北征部隊,以党進為首,潘美、郭進、楊光義個個都是桀驁不馴,滿手血腥的人,這些人平時對趙光義都極其的客氣,但那時每一個人都對趙光義非常的客氣,原因只有一個,他是趙匡胤的弟弟!
除此之外,這些人還在乎他什麼呢?這些趙光義都心知肚明,於是這些人就都得遠遠地隔斷在北漢境內,既要面對太原城裡的北漢部隊,更要扛著已經趕到的契丹援軍。明明知道了國內已經天翻地覆,連皇帝都換人了,可就得原地呆著
因為沒有命令讓他們回國
但小心著,這些人的職業就是整天盤算著怎么害人。趙光義的舉動他們都懂,甚至怎么做的他們都能猜出來,而他們也真的不敢反抗,誰讓他們的家小都在開封城裡呢。但是這要有一個前提,就是千萬別給他們那個機會
一切都取決於一個機會——一個人是否會突然到來
還記得《角鬥士》嗎?那裡面羅馬的老國王被親生兒子活活悶死在胸口,然後新國王立即出去幹掉自己的皇位威脅者,那位飛兵團的將軍蒙特西莫斯,請問將軍的活路在哪裡?
怎樣才能讓他在當時的絕境中死中求活,甚至奪取更大的利益?
這位偉大的將軍選擇了逃避,他殺了來行刑的軍人,自己單身逃回故鄉。但是什麼都晚了,羅馬凱撒的手可以伸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他淪為奴隸,變成角鬥士,最後用民眾的呼聲,迫使皇帝走上角斗場和他一決生死
很動人,很震撼,但很愚蠢
這一切完全可以避免,當初就有一線生機,讓他既能保全自己,更能保住妻兒的性命。那就在老國王被害,新國王派人來殺他時。那時正在他的軍營里,他完全可以利用軍心(他淪為角鬥士時才想起了這點),就算真的是他殺了老國王,他都能混淆黑白,讓新國王死
當時宋朝的軍隊也是一樣,趙匡胤近三十年的恩德與積威讓這些軍人肯於,甚至習慣於為他去死,他們只需要一個理由,一個藉口,一個人——德昭,或者德芳
只要他們其中的一個突然出現在遠征軍的軍營里,出示一個哪怕是違造的趙匡胤被害的證據,這些人都會為他起兵,殺回開封,奪回皇位
想一下,在事過三年之後,遠征北漢、燕雲的軍隊都會找機會擁立德昭為皇帝,從而讓趙光義起了殺心,這時趙匡胤在軍中的餘威有多大,就可想而知了。但讓人鬱悶的是,開封,甚至整個宋朝國境都平靜得像一潭死水,每一個人都乖得出奇。對此,我們還能說什麼呢?
只能去猜了,趙光義的手段要高明到什麼程度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但歷史證明,這都不算什麼,緊接著又發生的一件事,才真正地證明了這個人的特色——無所不能
他先是把自己的名字改了,起名為“炅”。這個字很棒,日下之火,光華燦爛,似乎比“煜”字要稍好一些,但不管怎樣,改名字是他的自由,也是五代以來當皇帝的人的傳統習性,無可厚非。但是他緊接著就把他哥哥的年號給改了
公元九七六年十二月以前,是宋開寶九年,在十二月以後,是宋太平興國元年
這事很小嗎?
也許什麼都不算,畢竟它改不改的都不會天塌地陷。不過,要留神,這么搞就算沒有天災,人禍是少不了的。我們中國是忠孝禮儀之邦,講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是萬世之根基,不變之人倫!好笑嗎?
要知道就在距今一百餘年前,這還是我們的立國之本,就算是以外族身份征服中原的滿清,也要遵守這樣的規矩。其中就有一條,“父死,子不改其規三年”,在中國的歷史上,除了改朝換代的造反之外,沒有任何一個正常交接上崗的皇帝敢在當年就改變上一代君王的年號。就連著名的幹掉老爹殺掉大哥的暴君代表隋煬帝都不敢
何況趙光義是以弟承兄,本來就名不正言不順。可他就是幹了,而且照樣朝局穩定,沒有任何人反對。記著,歷史可以證明,沒有任何人反對
這樣的出類拔萃,我們是不是需要膜拜一下?
做完了這些,趙光義下令遠征軍回國。等潘美、党進等人回到開封之後,他們發現不僅面對了一個在名份上無懈可擊的新皇帝,連頂頭上司都換人了
曹彬,任樞密使、同平章事;樞密副使則是以前的三司使楚昭輔
潘美等人唯有仰天長嘆,彼等生而幸運啊像他們這樣千里奔襲,異國爭戰,除了粘了滿頭滿臉的北漢灰土之外,還得到了些什麼?可曹彬先生就不一樣,他在京城裡悠閒享樂,高官厚祿就不求自得
還有那個楚昭輔,當年陳橋兵變時當眾說假話的神漢,居然變成了他們的頂頭上司!但你上哪說理去?關鍵時刻,你不在關鍵地點去詛咒命運吧
軍隊被搞定了,宋朝全國都鬆了一口氣,至少這樣不會有大規模的流血了。但就在慶幸中,皇宮的旁邊就突然有人流了血
死人了,有人白晝當街殺人,而且殺完就逃,不知去向
事情是這樣的,開封城裡物業繁華,三教九流什麼人都有,有商人,有乞丐。這一天,就在靠近皇城根兒的一家大店輔門前,一個乞丐堵著店門破口大罵,污言穢語如長江黃河滔滔不絕,罵的精彩,聽的人多,無論店主人怎樣賠禮道歉都不好使,最後好不容易大傢伙兒才聽明白,這位嘴特臭的乞丐之所以這樣激動,就是因為主人家施捨給他的東西不合他心,而且數量不夠
群情激忿,這丫真是欠抽!不過罵歸罵,乞丐洋洋自得,乞丐怕什麼?除了大狼狗,連大蓋帽都不在話下。於是該乞丐的罵聲鋪蓋面更廣,在場所有人的家屬都被他問候了一遍。然後下一瞬間突然從人叢中衝出一人,拔刀在手,一刀就捅了他個對穿。沒等現場的人反應過來,這人扔下刀,衝出人群就跑了
大快人心,不過這事也捂不住了。第二天,開封城的城管就上報給新任皇帝趙光義。趙光義大怒,立即上綱上線——這是五代時隨意殺人的陋習,一定要抓到兇手,立即嚴辦,剎住這股歪風斜氣!
有關部門不敢怠慢,全力辦案,很快就把結果上報——殺人的是店主人,動機是實在氣不過
趙光義很高興,說——愛卿,你能如此用心辦案,真讓我欣慰。不過,你最好再複查一遍,可別冤枉了好人啊。下次把那把殺人的刀拿來
幾天之後,該部門把兇器、獄詞一併呈上。程式走完,贓、供俱在,這案子結了
趙光義卻再一次問——真的審好了?
該官回答——審好了
趙光義突然轉頭對身邊的小內侍說——“取吾鞘來!
片刻之後,小內侍拿來了一隻刀鞘,直接下殿,把那隻殺人的刀放入刀鞘,嚴絲合縫!
趙光義拂袖而起,怒視那個目瞪口呆的官員——“如此,寧不枉殺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