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

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

《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是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國家文物局聯合攝製,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承制的電視紀錄片,由徐歡擔任總導演。 該片介紹了戰國到秦漢時期的25件國寶,以“超級連線,超越想像”為主題,秉承著對文明包容、對文化新解的態度,繼續構建中華文明的視頻索引,解讀多個維度的信息,重建一部基於物質遺存的中華文明史,向觀眾打開一扇了解中華文化的窗戶。 該片於2018年7月23日20:00在央視紀錄頻道首播,並在央視綜合頻道、中文國際頻道等多個網路平台同步播出。

劇情簡介

時間跨度是戰國至秦漢,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時代。無論從物質文明、政治文明還是從精神文明的層面來說,在中國歷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僅是因為這一時期的政治制度、行政體制和文化機制對於後來兩千多年的社會有著原創的性質,而且因為這一時代提供了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範式,其所創造的人文精神已經成為中華文化寶庫的精華。

分集劇情

第一集 鷹頂金冠飾-你好 我的對手

劇情圖片 高大的王帳聚集起草原最精銳的勇士,他們有著鷹的銳利與群狼的勇氣。鷹冠俯視著漢子們狂熱的面龐,鋒利的鷹喙向南——草原之南,那裡是匈奴子孫的馬蹄終將踏足的地方。

第二集 戰國嵌錯宴樂攻戰紋銅壺-戰國春秋

劇情圖片 春秋戰國是一個風起雲湧的時代,幾百年間,群雄並起,戰亂頻繁。戰國嵌錯宴樂攻戰紋銅壺用嵌錯法記錄了戰國時代貴族生活中的情境。它帶來了兩千年前的月光,那場時光盛宴的賓客仿佛剛剛散去,衣襟上芷蘭味兒的薰香還殘存在指尖。

第三集 曾侯乙編鐘-中國之聲

劇情圖片 曾侯乙編鐘,戰國早期文物,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

第四集 木雕雙頭鎮墓獸-天地一角

劇情圖片 木雕雙頭鎮墓獸是楚墓鎮墓獸造型中最為怪誕、最為壯觀的一件,似人非人、似獸非獸被用來保護墓主人的安全。雙獸並犄,茸角杈椏生長。鎮墓獸背向相連,頭上長角,雙眼睜大,充分展現了楚文化的奇詭和自由。

第五集 人物御龍帛畫-天上見

劇情圖片 在湘川,畫中人御龍飛行,褒衣博帶隨風而起。該文物為喪葬中使用的“魂幡”,出土時平放在槨蓋板與外棺中間的隔板上,被認為是一幅“導引靈魂升天”圖。

第六集 跪射俑-帝國的鏡像

劇情圖片 1974年,大地之鏡的塵埃被意外觸動,深埋在驪山腳下的秦始皇陵兵馬俑赫然面世。秦始皇陵兵馬俑二號坑東端的陣型前鋒出土了160尊跪射俑,他們頭挽髮髻、身披鎧甲,持握弓箭的雙手置於腰間,眼睛注視正前方,面容鐵一般冷靜。

第七集 戰國商鞅方升-一升量天下

劇情圖片 在一個以農立國的國家,一個農民可以不識字,沒有車,卻不能不納糧。統一的方升,意味著統一的法度。生活在遼闊土地上的華夏先民,才會對一個泱泱大國有了統一的認識。

第八集 秦始皇陵銅車馬-圖謀遠方

劇情圖片 1980年冬天,在臨潼秦始皇陵封土的西側,一號銅車馬出土,車馬高152厘米,長225厘米,車輿、駟馬、配飾一應俱全。車馬以青銅鑄造,馬身佩戴金銀裝飾的配件,局部施以彩繪,是迄今為止中國考古所發現禮制最高、形象最完整的古代車馬。

第九集 里耶秦簡-秦朝縣城那些事兒

劇情圖片 1980年冬天,在臨潼秦始皇陵封土的西側,一號銅車馬出土,車馬高152厘米,長225厘米,車輿、駟馬、配飾一應俱全。車馬以青銅鑄造,馬身佩戴金銀裝飾的配件,局部施以彩繪,是迄今為止中國考古所發現禮制最高、形象最完整的古代車馬。

第十集 南越漢玉-有玉而安

劇情圖片 1980年冬天,在臨潼秦始皇陵封土的西側,一號銅車馬出土,車馬高152厘米,長225厘米,車輿、駟馬、配飾一應俱全。車馬以青銅鑄造,馬身佩戴金銀裝飾的配件,局部施以彩繪,是迄今為止中國考古所發現禮制最高、形象最完整的古代車馬。

第十一集 霍去病墓石刻-磐石之志

劇情圖片 這組拙樸、粗獷的石刻,不同於後世的寫實風格,是漢代藝術的傑作。石不朽,磐石之志永存,猶如豐碑,紀念和陪伴著中國歷史上的少年將軍。

第十二集 五星出東方錦護臂

劇情圖片 1995年,中日聯合考察隊在尼雅遺址發現大量織物。1號墓地8號墓中的男性貴族周身穿戴華貴的服飾,右臂旁的一枚方形護臂引人注目。這件護臂或許是中原王朝給精絕古國的饋贈,織錦的紋樣間自右及左橫列八個篆體文字:“五星出東方利中國”。

第十三集 四神紋玉鋪首

劇情圖片 四神是四方的象徵和守護者,四神紋是這個玉鋪首承載的重要含義。它們若隱若現於雲氣紋中,如遨遊在天際,天地相應的四神紋玉鋪首,是漢代追求靈動浪漫藝術風格的精美之作。

第十四集 熹平石經-破碎與重聚

劇情圖片 熹平石經是現今留存最早的官方定本石經,開創了文字校正之先河,在中國學術史和書法史上都堪稱鴻篇巨製。可惜屢遭變故、四佚鄉野,所幸歷代有心人士不斷在收集石經文字,讓破碎重聚,以不忘漢人為往聖繼絕學,為後世存真的精神。

第十五集 孔子見老子畫像石-溯源定本

劇情圖片 道家與儒家,中國兩大思想體系。孔子與老子的會面,代表了這兩種思想的交流與融合,就像兩條河流,流淌在我們的文化血脈中。

第十六集 長信宮燈-來自漢代的一束光

劇情圖片 一位西漢宮廷女子,眉眼細長,臉型圓潤,頭上佩戴巾幗,身穿曲裾深衣,跣足而坐。她從西漢啟程,帶來遙遠的一束光明。她體內的空腔,是漢代人實現環保的訣竅。尋常的照明需求,被創造出超凡的精緻。

第十七集 素紗單衣-雲想衣裳

劇情圖片 輕薄通透,柔軟神秘,素紗單衣是屬於那個時代的,但它透露出的朦朧的韻味,卻一直在吸引著後人去追尋它的絕代芳華。

第十八集 二十八宿圓盤 圭表

劇情圖片 二十八宿如同撒在天空的坐標,不均勻劃分周天365度。可測量天體的赤道經度,記錄日、月、五大行星的位置變化。先民仰望天空,低頭思量。以穩定而準確的曆法,建立農業文明基石。

第十九集 狸貓紋漆食盤-漆盤上的喵星人

劇情圖片 公元前202年,漢朝建立。天下和平,社會氣氛積極向上。長沙丞相家中,出現了一種獨特的盤子,它就是狸貓紋漆食盤。圓圓的眼睛,胖胖的身體,尖尖的耳朵,與我們今天的家貓,並沒有太大差異,但它的出現,並不簡單。

第二十集 算籌-運籌

劇情圖片 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上,商人用一到十,百,千,萬等十三個數字,記十萬以內的任何自然數。它們的寫法雖然不斷變化,但以十進制為基礎的記數方法卻不曾中斷。像文字那樣,十進制也無處不在。

第二十一集 錯金銅博山爐-煙雲的計算

劇情圖片 爐蓋聯想為山峰,躍龍托起爐盤,雲氣末梢凝固成了山石,這一切都被高處的猴子看在眼裡。沒有鬧天宮的猴子在這尊博山爐上醒目了千年。

第二十二集 長毋相忘銘合符銀帶鉤

劇情圖片 這枚銀帶鉤藏著迷人的秘密,它出土於?漢江都王劉非的第十二號陪葬墓。主人是他的妃子淳于嬰兒。他們的約定刻在這帶鉤隱秘的地方,被淳于嬰兒生生世世珍藏,在公曆紀元開始前帶入墓葬。公元後的兩千零九年,我們發現了他們曾互道過的誓言:長毋相忘。

第二十三集 錯金銀雲紋青銅犀尊

劇情圖片 一隻犀牛從陝西走來,抖落身上的塵土,昂首望向前方。它喝醉過,但現在清醒,它叫犀尊,是一隻酒壺。描摹和形塑生命,大約和人類文明同樣久遠。人們以各種材質模擬大地生靈,願與動物共享自然。

第二十四集 擊鼓說唱俑-唱響我人生

劇情圖片 我是東漢時期、四川盆地的說唱藝人,左手持鼓,右手握棒,演出即將進入高潮,我頭往前伸,後背拉成一張弓,全身蓄力,腿部韌帶受到拉扯,高高抬起,露出寬大扁平的腳底板,我正要瞬間發力,逗翻場上所有觀眾。

第二十五集 銅奔馬-天馬行空

劇情圖片 1969年,在甘肅武威市區的一處夯土高台發現一座東漢墓葬,墓室里排列著規模壯觀的車馬儀仗。儀仗全部採用青銅製作,包括武士17人、僕從28人、車輿14輛、牛1頭、馬39匹。戰馬的佇列之中獨有一匹逸群絕塵、迅疾如風,從各個角度觀看,這匹馬的造型都堪稱完美。

參考資料: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如果國寶會說話》從蒐集到篩選,團隊經過學習、研究、走訪、勘察後,從全國登記在冊的380多萬件文物中遴選出100件。

拍攝過程

節目組與文博單位的合作緊密,全片共有來自全國的50多家博物館參與支持拍攝。在製作層面,進一步加大了新技術的套用,如高精三維數字掃描、高清平面信息採集等,突破了傳統攝影的視角束縛,強調文物本體信息,從而呈現出精彩的動畫演示。

主創團隊

總製片人史岩
製片人徐歡
總監製張寧
監製梁紅、史岩、石世侖
總導演徐歡
執行總導演張越佳
視效導演汪隆
導演祝捷、馮雷、崔宇、汪喆、曹林、寇慧文、陳怡、潘懿、金明哲、王藝歷、丁曼文、肖光毅
總攝影楊明陽
預告片剪輯楊玲

發行信息

播出時間播出平台
2018年7月23日央視紀錄頻道
2018年7月24日央視綜合頻道
2018年7月24日央視中文國際頻道
2018年7月25日央視軍事農業頻道
2018年7月27日央視科教頻道

作品評價

《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延續了《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一季》的好口碑,“詼諧有趣”依舊是彈幕中飄過的關鍵字之一。 (《光明 日報》評)

《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以新視角、微表達,引人入勝的故事手法揭秘了中華文物之美,真正讓國寶活起來、火起來;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 (中央電視台副總編輯張寧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