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里克

1899年2月15日生於洛代沃,1983年7月23日卒於巴黎。早年在蒙彼利埃音樂學院學習,1913年到巴黎音樂學院學習對位法和賦格。1914~1916年進聖歌學院從V.丹第學作曲。在此期間接觸了E.薩蒂、D.米約、A.奧涅格等人,成為法國“六人團”中最年輕的成員。他們的共同原則是:既反對表現主義,又反對印象主義,要求恢復旋律、織體、曲式的清晰性。奧里克在20年代曾與..佳吉列夫'\" class=link>..佳吉列夫的俄羅斯芭蕾舞團合作。後來以專業作曲家身份活動,並撰寫音樂評論,主持過巴黎歌劇院和喜歌劇院的工作。他的創作可分3個時期。第1時期以芭蕾《苦難》(1923)、《水手們》(1924)、《田園曲》(1925)和一些歌曲為代表,充分表現了“六人團”追求純樸的創作原則。

基本資料

圖片

姓名:奧里克
籍貫: 法國
職業: 作曲家
生卒:(1899~1983)

職業生涯

由於他在青年時期對爵士音樂感興趣,也寫有狐步舞曲《再見吧,紐約!》等作品。第2時期從《F大調鋼琴奏鳴曲》(1931)開始,追求現代主義的表現手法,和聲風格受晚期的..斯克里亞賓'" class=link>..斯克里亞賓和早期的A.貝格影響。他在30年代成為法國人民陣線的成員,參加了反法西斯運動,並成為人民音樂聯盟的領導成員這期間他創作了音樂語言比較通俗的《G大調小提琴奏鳴曲》(1936),還寫了許多民眾歌曲,其中《唱吧!少女們》曾在法國廣泛流傳。這一時期他還寫了話劇以及電影配樂,對法國和歐洲的電影音樂有一定影響。第3時期以芭蕾《光明之路》(1951)為起點,把調性和無調性結合在一起,有些片斷還表現了序列音樂的寫法。這種新的創作方法在他為兩架鋼琴寫的《帕蒂塔》(1953~1955)中確定下來,但仍帶有自己的特色。

所屬分類

著名音樂家
外國音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