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會三級跳遠

奧運會三級跳遠

在公元前的古奧運會上,就設有五級跳遠比賽的項目。 第1-3屆奧運會,美國包攬了三級跳遠桂冠。 二十世紀末,女子三級跳遠的世界紀錄,已經達到15.50米。

奧運會三級跳遠奧運會三級跳遠

概述

 三級跳遠是由單腳跳、跨步跳和跳躍組成的,從事三級跳遠的練習,具有和跳遠同樣的鍛鍊價值。 三級跳遠是田徑運動中發展較晚的一個項目。一八九六年第一屆奧運會上,三級跳遠被列為正式的比賽項目,當時的最高成績是13.71米。

起源

 跳遠是田徑運動田賽跳部項目之一,當人類還處於茹毛飲血的時代,跳遠已成為一種生活技能。當原始人在林叢草莽中追逐獵物時,倘若遇到溝渠或障礙物,即可一躍而過。跳遠比賽源於古希臘。在古希臘的“五項運動”中已有跳遠。世界上第一次正式的跳遠比賽,是公元前708 年在希臘的第18屆奧運會上舉行的。當時的設施非常簡單,只是把地面刨松,然後在前面放一條類似“門檻”的木板,競技術者必須踏板而跳。這條“門檻”就是現在起跳板的前身。為避免落地時產生傷害事故,以後又發明了沙坑。古時跳遠的成績不用皮尺丈量。競技術者每跳一次後,在著地點劃一條線,最後看誰跳得最遠。評定名次時,不僅要看跳得遠近,還要看姿勢是否優美,只有兩者兼備的競技術者才能獲勝。1896 年首屆現代奧運會上跳遠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

三級跳遠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在公元前的古奧運會上,就設有五級跳遠比賽的項目。後來,以三次完成整個跳躍的比賽活動逐漸普及,並且很快在蘇格蘭愛爾蘭英格蘭地區廣為流行。
但人們普遍認為,和現代比賽方式相類似的助跑三級跳遠運動的發源地是南蘇格蘭地區。 此前,人們在三級跳比賽中採用的是"愛爾蘭式"的"單腳跳+單腳跳+跳躍"和"希臘式"的"跨步跳+跨步跳+跳躍"。後來出現了"蘇格蘭式"的"單腳跳+跨步跳+跳躍"。"蘇格蘭式"和"愛爾蘭式"的跳法進行了長達一個世紀的爭奪,事實證明,"蘇格蘭式"可以使人跳得更遠。現代三級跳遠就是在"蘇格蘭式"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最初的三級跳遠技術是比較低級的,人們對這項運動的技術特點認識比較膚淺,只重視第一跳和最後一跳的遠度,而把第二跳只作為技術的一個過渡環節。因此,早期三級跳遠的成績進展幅度不大。 在1896年第l屆奧運會上,三級跳遠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美國選手詹姆斯以13.7l米奪得金牌,成為現代奧運會的第一個冠軍。第1-3屆奧運會,美國包攬了三級跳遠桂冠。
二十世紀30年代以後,日本流派脫穎而出,開創了日本田徑在30年代的黃金時代,並連獲第9-11屆奧運會三級跳遠金牌。
40年代後,前蘇聯選手在重視第一跳的基礎上,加大了第二跳的擺動幅度和力量,採用了雙臂大幅度擺動,使運動成績提高較快,克列耶爾跳出了16.17米的好成績。
50年代,開始以巴西和前蘇聯為代表的技術流派在國際大賽上的爭奪。1952年第15屆奧運會,巴西選手以16.22米獲該項冠軍,並創了新的世界紀錄。前蘇聯選手獲得亞軍。
1960年,波蘭選手施密特以17.03米的成績成為世界第一個征服17米大關的人。
60年代後期,前蘇聯流派再次揚威世界,其代表人物是薩涅耶夫,他多次取得優異成績。從1968年-1976年,他連續9年列世界三級跳遠年度第一位。他四次參加奧運會,三次成績為17.23米和17.39米,1972年的17.44米,成為世界田徑史和奧運史上最傑出的人物之一。
70年代,巴西流派又湧現出一位代表人物,叫奧利維拉,在國際比賽中以17.89米的優異成績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
80年代,美國選手班克斯躋身世界優秀選手行列,在1985年以17.97米打破世界紀錄。
1995年,英國人愛德華茲以超乎尋常的速度型跳法,突破了18米大關,以18.29米的成績創世界紀錄.
女子三級跳遠於80年代開始舉行國際比賽,並列入奧運會比賽項目。女子三級跳遠的技術風格越來越接近男的技術。二十世紀末,女子三級跳遠的世界紀錄,已經達到15.50米。

現行規則

跳遠

參賽者觸犯下列任何情況,均作試跳失敗論:

不論起跳與否,身體的任何部位觸及起跳線前方的地面。
不論是否超過起跳線,在起跳板兩端以外起跳。
著地時,身體的任何部分觸及著地區以外的地面,而該點較其落在著地區之位置為近。
完成試跳後,在著地區向後行。
使用任何翻騰動作試跳。
除上述(b)行為外,參賽者未到達起跳板即開始起跳,不得判作失敗。丈量試跳成績時,應以身體任何部份在著地區表面留下的痕跡,與起跳線或其延長線間的最短距離為準。距離之計算須以0.01米為最小單位,不足0.01米者應以較低的讀數計算成績。

三級跳遠

三級跳遠必須順序由單足跳、跨步跳及跳躍三個部分組成。第一步起跳後,須以同足著地,進行第二次起跳;第二步起跳後,則要以另一足著地,然後再作第三次(最後一次)起跳。除場地外,跳遠之所有規則,均適用於三級跳遠項目上

三級跳遠紀錄

奧運會男子三級跳遠紀錄
詹·康諾利 美國 13.71米 1896年 雅典
邁·普林斯頓 美國 14.47米 1900年 巴黎
蒂·艾亨 英國 14.915米 1908年 倫敦
安·溫持 澳大利亞 15.525米 1924年 巴黎
南部忠平 日本 15.72米 1932年 洛杉磯
田島直人 日本 16.00米 1936年 柏林
阿·費·達西爾瓦 巴西 16.22米 1952年 赫爾辛基
阿·費·達西爾瓦 巴西 16.35米 1956年 墨爾本
約·施密特 波蘭 16.81米 1960年 羅馬
約·施密特 波蘭 16.85米 1964年 東京
維·薩涅耶夫 蘇聯 17.39米 1968年 墨西城

重大賽事

 在此處添加文本內容

代表人物

 在此處添加文本內容

相關報導

 在此處添加文本內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