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柏林奧運會

1936年柏林奧運會

第十一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1936年柏林奧運會)於1936年8月1日至8月16日在德國柏林舉行。參加比賽的有來自49個國家的4066名運動員,其中女選手328人,男選手3738人。德國人數最多,共406名運動員,美國次之,330人,匈牙利列第三,211人。首次參賽的國家有阿富汗、百慕達群島、玻利維亞、歌斯達黎加、列支敦斯登和秘魯。本屆奧運會共設有19個大項的129個小項比賽,首次列入了籃球、皮划艇和隊式手球項目。而馬球則是最後一次在奧運會中露面。

基本信息

簡介

奧運會徽奧運會徽
第十一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於1936年8月1日至8月16日在德國柏林舉行。申請主辦這屆奧運會的只有西班牙巴塞隆納和德國柏林。從這屆奧運會開始,點燃奧林匹克火焰為每屆奧運會開幕式不可缺少的儀式之一。有49個國際奧委會協會成員與3963名運動員(其中女331名男3632名)參加。

背景資料

1924年德國的特奧多爾·萊瓦爾當選為國際奧委會委員。1927年1月29日,萊瓦爾德領導的德國奧委會致函國際奧委會,希望由德國主辦第十一屆奧運會,並提出柏林、科隆、紐倫堡和法蘭克福四地作為候選城市。與此同時,申請主辦這屆奧委會的還有埃及的亞歷山大、西班牙的巴塞隆納、匈牙利的布達佩斯、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愛爾蘭的都柏林、義大利的羅馬和芬蘭的赫爾辛基。

申辦經過

1933年以阿道夫·希特勒為首的納粹黨奪取了德國政權,德國政局發生了嚴重變化。

1934年國際奧委會討論了是否仍在柏林舉行奧運會的問題,並專門成立了一個調查委員會,前往德國實地調查。國際奧委會因受希特勒宣傳和表面現象的矇騙,以及當時歐洲推行綏靖政策的影響,最後仍維持了原議,在柏林舉行第十一屆奧運會。

1933年1月24日,好心的萊瓦爾德被推選為柏林奧運會籌備委員會主任。當國際奧委會要希特勒保證能讓猶太人參加奧運會時,希特勒也被迫同意了,並故作姿態,邀請了僑居美國的德國猶太女擊劍手、1928年奧運會金牌獲得者海琳·邁耶回國參賽。

1936年6月,在法國巴黎召開了"保衛奧林匹克思想大會"。與會的有法國、西班牙、美國、英國、捷克斯洛伐克、比利時、瑞典、丹麥、荷蘭等國人士。大會號召人們反對在柏林舉行奧運會,積極爭取將會址改在巴塞隆納。抗議浪潮席捲世界各地,紐約成立了一個鬥爭委員會,歐洲一些國家明確表態,不參加柏林奧運會,並積極支持籌辦巴塞隆納奧運會。7月,法、英、美、瑞士、瑞典、希臘等20個國家的運動員,雲集巴塞隆納,準備參加7月18日舉行的運動會,由於開幕前夕法西斯分子搗亂,運動會流產了,運動會仍如期在柏林舉行。

火炬傳遞路線

1934年國際奧委會雅典會議決定,恢復古奧運會舊制,運動會期間,從開幕日期至閉幕式止,在主體場燃燒奧林匹克聖火
聖火傳遞聖火傳遞
。並規定,火種必須來自奧林匹亞,採取火炬接力方式從奧林匹亞傳到主辦國。本屆奧運會前的7月20日,在奧林匹亞舉行了隆重的火炬燃點儀式,12名身著希臘民族服裝的少女在樂曲伴奏聲中點燃了第一支火炬。國際奧委會前主席顧拜旦親臨會場,並發表了演說,隨後正式開始了每人手持火炬跑1公里的火炬接力。火炬傳送情況如下:7月20-25日於希臘境內,全程1108公里;7月25-26日於保加利亞境內,全程238公里,7月26日-28日於南斯拉夫境內,全程575公里;7月28-29日於匈牙利境內,全程386公里,7月29-30日於奧地利境內,全程219公里;7月30-31日於捷克斯洛伐克境內,全程282公里;7月30-31日11時45分火炬抵達東道國,又傳送了267公里,於8月1日零時35分到達柏林。從奧林匹亞至柏林運動場,全程3075公里,參加接力的共3075人。8月2日火種再由帆船運送到帆船比賽地點基爾港,3日下午燃起。從本屆奧運會起,點燃奧林匹克火焰是每屆奧運會開幕式不可缺少的儀式之一。

獎牌

1936年德國柏林奧運會火炬實物圖

獎牌正面為傳統的勝利女神。她左手持棕櫚葉,右手拿著勝利者佩戴的花冠。本屆奧運會的勝利女神圖像由佛羅倫斯藝術家卡西奧里設計,並在國際奧委會組織的設計比賽中被選作奧運會獎牌正面圖樣沿用至今。

獎牌正面右方刻有“柏林1936--第11屆奧運會”字樣,背景為古羅馬競技場圖案。

獎牌背面為一名奧運冠軍被民眾簇擁,場面歡欣鼓舞。背景是奧林匹克體育場。

從1928年到1968年,奧運會獎牌樣式一直沿用了1928年的設計。直到1972年奧運會,當時的慕尼黑組委會突破原有設計,採用了包浩斯建築學派代表人物格哈德?瑪克思(GerhardMarcks)的設計,更改了獎牌背面圖案。

賽況

1935年5月25日,21歲的歐文斯,在安阿伯舉行的全美大學生運動會上,創造了迄今田壇還未有過的奇蹟。他共參加了4個項目,全部賽程在當天下午,3點15分,他在100碼跑中跑出9秒4的成績,平了世界紀錄;10分鐘後,又在跳遠中跳出了8.13米,本次紀錄直到1960年才被人突破;又過了20分鐘,他參加220碼跑比賽最先一個到達終點,成績是20秒3,再創世界紀錄。220碼距離長於200米,按當時國際田聯規定,該項目也設有世界紀錄。歐文斯總共只用45分鐘,平、破了6項世界紀錄。

8月2日歐文斯順利地通過了100米預複賽,其中有一次成績為10秒2,只是由於超風速,未被承認為世界紀錄。8月3日100米決賽剛跑過20米後,歐文斯就甩掉了所有對手,並第一個到達終點,以10秒3的成績平奧運會紀錄。

芬蘭仍是長跑中的驕子。他們這次奪得了5000米、10000米和3000米障礙賽的3枚金牌。馬拉松冠軍為代表日本參賽的朝鮮人孫基禎獲得,成績是2小時29分19秒2。這是亞洲人第一次奪取長跑項目的金牌。

日本在跳躍項目中再一次顯示了實力。田島直人重現了上屆南部忠平的戰績,在跳遠賽中敗於歐文斯和朗,得銅牌,而在三級跳遠中,卻以16米的成績創造了世界紀錄,獲金牌。

女子田徑共6項,德、美各獲兩項金牌,另兩項由意、匈均分。100米賽中,桂冠為美國的海·史蒂芬斯摘取,成績是11秒5。80米欄競爭激烈,前4名均為11秒7,根據終點攝影,第一名為在預賽中以11秒6創世界紀錄的義大利選手特·瓦拉獲得。跳高也是前三名成績同為1.60米,最后冠軍為匈牙利的伊·恰克奪去。德國隊在4x100米接力預賽中曾創造了46秒4的世界紀錄,可是決賽時脫棒,失去了奪標機會,美國隊拿去了這項金

第十一屆夏季奧運會獎牌第十一屆夏季奧運會獎牌

牌。女子游泳比賽成績突出的是荷蘭的亨·瑪斯騰布羅克,她在100米、400米和4x100米自由式賽中獨得3枚金牌。4枚男、女跳水金牌全被美國奪得,其中女子跳板跳水金牌得主瑪·傑斯特琳年僅13歲零9個月,是奧運會史上最年輕的冠軍。
舉重賽中,全部6個級別的總成績世界紀錄均被刷新。其中在67.5公斤級賽中,埃及的安·穆·梅斯巴赫和奧地利的羅·法因都以342.5公斤創造了世界紀錄。初判梅斯巴赫獲金牌,法因獲銀牌,但因奧地利抗議,改判兩人並列冠軍。

馬術6項金牌全為德國包下,是迄今奧運會史上僅有的一次。腳踏車賽也出了奇聞。在1000米爭先賽中,德國的托·默爾肯斯把車騎出了車道,沒有影響獲獎。

男女擊劍7項比賽由意、匈兩國爭霸。7枚金牌中義大利獲4枚、匈牙利得3塊。籃球以往曾被列為奧運會表演項目,本屆雖系首次列入正式比賽,但已吸引了多達21個隊參加,8月7至14日進行了預、復、決賽。經過數十場爭奪,最後由美國與加拿大決第一、二名。美國以19:8奪得奧運會籃球賽首枚金牌。

大會於8月16日閉幕。東道主以主辦國的有利條件,獲金牌33枚、銀牌26枚、銅牌30枚,列獎牌榜首位;美國第二金、銀、銅牌數依次為24、20、12枚;匈牙利第三,金、銀、銅牌數依次為10、1、5枚。大會授予各項比賽第一名的獎品除一面金牌外,還有一盆經過一年多精心培養、枝繁葉茂的橄欖樹盆景。

中國共派出69名運動員(男67人,女2人)參加了田徑、游泳、舉重、拳擊、腳踏車、籃球和足球6個大項的比賽,除符保盧一人通過撐桿跳高及格賽(決賽中也被淘汰)外,其餘均在預賽中遭淘汰。另外還派了一個武術表演隊(男6人,女3人)和一個體育考察團(男35人,女2人)。

1936年柏林奧運會精粹:傑西-歐文斯贏得4枚金牌。

美1936年柏林奧運會精粹:貝雷斯福德又一枚金牌。

英國划艇選手傑克-貝雷斯福德創造了奪得他個人第5枚奧運獎牌的紀錄。在單人雙槳(1924)和四人無舵手(1932)奪得金牌,單人雙槳(1920)和八人賽艇(1928)兩個銀牌後,他又在雙人雙槳比賽中添了一枚金牌。

奧運創舉

1936年德國柏林奧運會火炬實物圖 1936年德國柏林奧運會火炬實物圖

1936年奧運會火炬接力首次是從奧林匹亞到比賽舉辦地進行。

柏林奧運會首次通過電子電視攝像機網路進行了廣播,這是體育與電視重要合作的第一步。

奧運特色

男子手球和籃球首次成為了奧運項目。

歷屆奧林匹克運動會

奧林匹克運動會(希臘語:Ολυμπιακοί Αγώνες;法語:Jeux olympiques;英語:Olympic Games)簡稱“奧運會”,是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主辦的世界規模最大的綜合性運動會,每四年一屆,會期不超過16日,分為夏季奧運會(奧運會)、夏季殘奧會冬季奧運會(冬奧會)、冬季殘奧會夏季青年奧運會(青奧會)和冬季青年奧運會。奧運會是各個國家用運動交流各國文化,以及切磋體育技能,其目的是為了鼓勵人民的運動精神。
1896年雅典奧運會(第1屆) 1900年巴黎奧運會(第2屆) 1904年聖路易斯奧運會(第3屆) 1908年倫敦奧運會(第4屆) 1912年斯德哥爾摩奧運會(第5屆) 1920年安特衛普奧運會(第7屆) 1924年巴黎奧運會(第8屆) 1928年阿姆斯特丹奧運會(第9屆) 1932年洛杉磯奧運會(第10屆)
1936年柏林奧運會 (第11屆) 1948年倫敦奧運會 (第14屆) 1952年赫爾辛基奧運會 (第15屆) 1956年墨爾本奧運會(第16屆) 1960年羅馬奧運會 (第17屆) 1964年東京奧運會 (第18屆) 1968年墨西哥城奧運會 (第19屆) 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第20屆) 1976年蒙特婁奧運會(第21屆) 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第22屆)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 (第23屆) 1988年漢城奧運會(第24屆) 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會(第25屆) 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第26屆) 2000年悉尼奧運會(第27屆) 2004年雅典奧運會(第28屆) 2008年北京奧運會(第29屆) 2012年倫敦奧運會(第30屆) 2016年裡約熱內盧奧運會 202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第32屆未舉辦)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第6屆、第12屆、第13屆奧運會因戰停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