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當麻札

奧當麻扎位於喀什地區英吉沙、疏勒、莎車、岳普湖四縣交界之處一片被稱為“布格拉哈尼木”的沙漠上。這處麻扎不同於南疆常見的穆斯林墓葬,既無拱北,也無建築裝飾,只是在沙漠深處高樹起幾根木樁,上面插有各色旗幡,附近有供朝拜者使用的簡單的設施而已。

奧當麻札

10世紀中國新疆地區喀喇汗王朝可汗阿里·阿爾斯蘭汗的陵墓。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英吉莎縣東北沙漠中。“奧當”是突厥語Ordo的音譯,亦譯“斡耳朵”,意為“宮廷”、“汗帳”等。因阿里·阿爾斯蘭汗在位時同於闐佛教徒作戰,曾在此設立營帳,作為臨時行宮,故名。998年初(伊斯蘭教曆388年1月),阿里在此地同於田佛教徒作戰時被殺,成為喀喇汗王朝第一位“殉教”的可汗。據成書於14世紀的賈瑪爾·卡爾施《蘇拉赫詞典補編》記載,阿里死後葬於喀什噶爾可汗墓地,即今喀什市東南郊的阿爾斯蘭汗麻札。民間傳說該麻札只葬有阿里的頭顱,其無首屍體則被葬在其陣亡之地,即今奧當麻札。

據傳

當時該麻札擁有大量瓦克夫地,並由40餘人進行管理。現原址已為流沙掩埋,僅見一道數十米高的沙梁,無墳墓、拱北等建築遺構,僅有一個由朝拜者敬獻的小旗旗桿圍成的高大旗樁。旗樁呈圓錐形,底部直徑約5米,高約20米。距麻札2公里處的一片較平坦的窪地,建有附屬於麻札的清真寺和罕尼卡各1座,謝赫(麻札管理人)住房10餘間和兩個旗樁。罕尼卡系土木結構,半埋入地下,面積約100平方米。內有一土坑,旁插小旗,凡獻牲者均在此宰殺,滴血坑內。靠後牆處並列3口煮“稀釀”用的銅鍋,最大者直徑2米,鍋沿有銘文,傳為清代之物。朝拜者都要在此領取“稀釀”。奧當麻札被視為“聖墓”,是新疆地區社會影響最大、朝拜人數最多的麻札之一。伊斯蘭教曆每年1月(為阿里·阿爾斯蘭汗“殉教”之月)為朝拜活動高潮,每天的朝拜者達數千至萬人以上。 (馬品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