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古斯丁派

奧古斯丁(Augustine of Hippo)於395年成為北非希坡主教時,正是教會歷史上的關鍵時刻;當時教會面臨一些嚴重衝突。他領受任重道遠的託付,靠主恩典持守聖經真理,著書立說抵擋異端,成為早期教會最重要的神學家。他不但領導了當時的教會,更影響了後世,直到今日。

簡介

奧古斯丁派原指遵從奧古斯丁所倡守則的天主教隱修士。守則內容主要為按福音書所說拋棄家庭、財產而追隨基督,在教會內集體過清貧生活,脫離世俗事務;除日常祈禱外,從事濟貧和傳教工作等。最初在非洲教會內實行。奧古斯丁死後,傳入義大利和法國,繼由聖巴特里克傳入愛爾蘭和英國,又在西班牙和德國得到發展。原先各地自成組織,皆稱奧斯定會。

發展

1256年,教皇亞歷山大四世加以聯合統一,並於同年發布《教會許可》通諭,準其為正式之修會。與加爾默羅會方濟各會多明我會合稱天主教四大托缽修會。12世紀,該會曾傳入東歐。13世紀中葉,有會士3萬餘,修院2000多所。14世紀末設女修會。1401年獲教皇卜尼法斯九世批准。16世紀進行整頓和改組。1588年,在西班牙又出現重整奧斯定會。18世紀末在法國被取締,1836年在西班牙和葡萄牙也遭抵制。以後又逐步恢復。1925年全世界有其會、院500多所,總部常設羅馬。
明萬曆三年(1575)起,西班牙奧斯定會士多次由菲律賓進入中國福建,未得駐留。清康熙十九年(1680)始在廣州成立傳教據點,以後曾在湖南的常德、澧州和岳州設立教區。1930年西班牙重整奧斯定會來華傳教,曾在河南歸德設立教區。

奧古斯丁其人

奧古斯丁出任希坡主教時,多納派勢力強大;面對已經存在80多年的分裂,奧古斯丁仍存複合的希望。雖然當時政府已經採取強勢,對待異端和異教徒,他反對以政府武力鎮壓多納派。自393年起,他寫了許多文章來規勸多納派領袖。他也促成迦太基主教們多次會議,討論如何採取共同立場,來對待多納派教會。雖然奧古斯丁多方規勸,但是多納派繼續爭辯,不願歸回大公教會。
自405年起,政府開始向多納派增加壓力,奧古斯丁也漸漸改變原先立場,不再堅持反對使用武力,因為規勸已經無效。411年5至6月,皇帝特使在迦太基召開的會議,是多納派最後一次公開申辯。殘存的會議記錄顯示∶多納派拒絕與“不敬虔的”大公教會代表入席同坐。後來,皇帝昂那瑞(Honorius)於412年1月宣布多納派為非法,聖職人員遭放逐,會員按社會階級處以罰金,沒收教會財產。
奧古斯丁自393至420年間所寫的《抗多納派文集》流傳至今,他在其中論述反對教會分裂的理由;其中也包含了其“教會論”,“教會紀律”,與“聖禮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