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列佛·特維斯特

奧列佛·特維斯特

《奧列佛·特維斯特》是狄更斯的第二部長篇小說,主人公奧立弗·特威斯特是出生在濟貧院中的孤兒,他在濟貧院的寄養所里被“養育”了九年,然後被送到一個承辦喪事的棺材店裡當學徒,他無法忍受這裡的不公正和虐待,於是歷經艱難逃往倫敦,不料落入賊巢之中,被盜賊訓練去偷東西。一位老紳士收養了他,後奧立弗又被賊人擄去,並由一位老夫人所救。原來那些賊人都是奧列佛的親哥哥為了爭奪他的遺產所設計的一個陰謀。奧立弗最後在一些好心人和老紳士的幫助下重新得救並奪回遺產,而老紳士也收了奧立弗為養子,並對他施以知識的恩澤。

簡介

《奧列佛 特維斯特》即《霧都孤兒》
作者:英國查爾斯 狄更斯
《霧都孤兒》是狄更斯第二部長篇小說。這位年僅二十五歲的小說家決心學習英國現實主義畫家威廉·荷加斯(William Hogarth,1697一1764)的榜樣,勇敢地直面人生,真實地表現當時倫敦貧民窟的悲慘生活。他抱著一個崇高的道德意圖:抗議社會的不公,並喚起社會輿論,推行改革,使處於水深火熱中的貧民得到救助。正因為如此,狄更斯歷來被我國及前蘇聯學者界定為“英國文學上批判現實主義的創始人和最偉大的代表”。對此,我有一些不同的見解:文學藝術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它必然是社會存在的反映。但是,我們決不能把反映現實的文學都說成是現實主義文學,把“現實主義”的外延無限擴展。事實上,作家運用的創作方法多種多樣,因人而異,這和作家的特殊氣質和性格特點密切相關。

創作特點

狄更斯的創作,想像力極為豐富,充滿詩的激情,他著意渲染自己的道德理想,處處突破自然的忠實臨摹,借用一句歌德的話:它比自然高了一層。這和薩克雷、特洛羅普等堅持的客觀、冷靜、嚴格寫實的方法有顯著的區別。
試以《霧都孤兒》為例,

個性化的語言

狄更斯在人物塑造上運用得十分出色的一種手段。書中的流氓、盜賊、妓女的語言都切合其身份,甚至還用了行業的黑話。然而,狄更斯決不作自然主義的再現,而是進行加工、提煉和選擇,避免使用污穢、下流的話語。主人公奧立弗語言規範、談吐文雅,他甚至不知偷竊為何物。他是在濟貧院長大的孤兒,從未受到良好的教育,所接觸的都是罪惡累累、墮落不堪之輩,他怎么會講這么好的英文呢?這用“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總和”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是無法解釋的。可見,狄更斯著力表現的是自己的道德理想,而不是追求完全的逼真。

情節融入巧合

在優秀的現實主義小說中,故事情節往往是在環境作用下的人物性格發展史,即高爾基所說的“某種性格、典型的成長和構成的歷史”。然而,狄更斯不拘任何格套,想要多少巧合就安排多少巧合。奧立弗第一次跟小偷上街,被掏兜的第一人恰巧就是他亡父的好友布朗羅。第二次,他在匪徒賽克斯的劫持下入室行竊,被偷的恰好是他親姨媽露絲·梅萊家。這在情理上無論如何是說不過去的。但狄更斯自有天大的本領,在具體的細節描寫中充滿生活氣息和激情,使你讀時緊張得喘不過氣來,對這種本來是牽強的、不自然的情節也不得不信以為真。這就是狄更斯的藝術世界的魅力。

身臨其境

狄更斯寫作時,始終有一種“感同身受的想像力”(Sympathetic imagination),即使對十惡不赦的人物也一樣。書中賊首、老猶太費金受審的一場始終從費金的心理視角出發。他從天花板看到地板,只見重重疊疊的眼睛都在注視著自己。他聽到對他罪行的陳述報告,他把懇求的目光轉向律師,希望能為他辯護幾句。人群中有人在吃東西,有人用手絹扇風,還有一名青年畫家在畫他的素描,他心想:不知道像不像,真想伸過脖子去看一看……一位紳士出去又進來,他想:準是吃飯去了,不知吃的什麼飯?看到鐵欄桿上有尖刺,他琢磨著:這很容易折斷。從此又想到絞刑架,這時,他聽到自己被處絞刑。他只是喃喃地說,自己歲數大了,大了,接著就什麼聲音也發不出來了。在這裡,狄更斯精心選擇了一系列細節,不但描繪了客觀事物,而且切入了人物的內心世界,表現了他極其豐富的想像力。他運用的藝術方法,不是“批判現實主義”所能概括的。我倒是讚賞英國作家、狄更斯專家喬治·吉辛(George Giss-ing,1857—1903)的表述,他把狄更斯的創作方法稱為“浪漫的現實主義”(romantic realism)。我認為這一表述才夠準確,才符合狄更斯小說藝術的實際。

書摘

“麻煩!”奧立弗大聲說道,“噢!親愛的小姐,我要是能替你幹活就好了。只要能讓你高興,替你澆花或者是看著你的鳥兒,要不就整天跑上跑下逗你開心,怎么都行。”
“完全用不著怎么樣,”梅萊小姐笑盈盈地說,“以前我跟你講過,我們有的是事情讓你乾。那怕你只能做到你答應的一半那么多,你就真的讓我非常開心了。”
“開心,小姐。”奧立弗叫了起來,“你這么說,你的心真好。”

改編電影

基本信息

霧都孤兒Oliver Twist(2005)
導演:
羅曼·波蘭斯基 Roman Polanski
主演:
本·金斯利 Ben Kingsley
巴內·克拉克 Barney Clark
類型:家庭/劇情
片長:130 min
國家/地區: 英國/捷克/法國/義大利
對白語言:英語
發行公司: Sony Pictures Entertainment
上映日期: 2005年9月11日 加拿大

劇情

19世紀30年代的英國,在一個寒風料峭的深夜,一個男嬰剛在貧民區里呱呱墜地,苦命的母親便撒手人寰。誰也不知道產婦的身份,男嬰由此成了無名孤兒。後來他被當地教會收養,撫養他的女管事給他起名奧利弗·忒斯特。
奧利弗(巴尼·克拉克飾)9歲時,由於沒人供養他上學讀書,於是進了濟貧院的童工作坊,每天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因為奧利弗既不會耍滑偷懶,也不會阿諛奉承,所以經常受到管事的打罵。這些正在發育的孩子們終日衣不遮體、食不果腹,萬般無奈下,他們決定抽籤選定提出加粥的人選,結果抽中的正是奧利弗。晚餐時,奧利弗如實提出了要求,大驚失色的管事決定攆走這個造反的隱患。
不過幸運的是,奧利弗終於沒能成為打掃煙囪的小工,而是被殯儀館老闆索爾比利相中,成了他用五英鎊買來的學徒。循規蹈矩的奧利弗很快得到老闆夫婦的器重,卻也遭到了年長學徒諾爾的嫉妒。諾爾取笑奧利弗死去的母親,奧利弗忍無可忍大打出手,後來卻被老闆誤解,遭到毒打。一氣之下,奧利弗含恨出走,奔向遠方的霧都倫敦。
在倫敦郊區,饑寒交迫的奧利弗遇到了阿特福,阿特福不僅為他提供了棲身之處,還將他引薦給一個叫費金的人(本·金斯利飾)。天真無邪的奧利弗還蒙在鼓裡,他住的地方其實是個賊窩,這些孩子都被當作犯罪工具,而費金正是他們的“教父”。
一天,奧利弗和阿特福等人一起上街,阿特福行竊時意外敗露,混亂中,奧利弗被人當作小偷抓進了警局。幸虧一位書店老闆證明了奧利弗的無辜,而被偷的富翁布朗羅也心生愛憐,於是將奧利弗接到了家中。
費金和同夥西克(傑米·福爾曼飾)並未善罷甘休,趁奧利弗外出買書之際將其綁架,而布朗羅則誤以為小男孩攜款潛逃,心中失望不已。又回到賊巢的的奧利弗在費金的哄騙下道出了布朗羅家的境況,並被西克脅迫前去搶劫。雖然搶劫被成功阻止,但奧利弗卻被冷槍擊中,正當西克準備將他拋進河中之際,同行的托比救下了奧利弗。
險惡叵測的西克依然鼓動費金除掉奧利弗以絕後患,而他的女友南茜則試圖保護奧利弗,並和布朗羅取得聯繫,希望幫無辜的奧利弗逃出魔窟。孰料,南茜的意圖已被費金察覺,不久便被西克殘忍的殺害。
警方很快對西克和費金展開抓捕,逃跑中,西克不慎喪命,費金最終被繩之以法。不久,布朗羅帶著奧利弗探望獄中的費金,儘管經歷了種種費金造就的不幸,而善良的奧利弗卻仍在心底默默為他祈禱……

幕後製作

已經72歲的波蘭斯基在提到拍攝本片的創作動機時說,在《鋼琴師》之後,很難決定下部作品的範疇,經過再三考慮,他覺得一直虧欠孩子們一部電影。於是他選擇改變狄更斯的《霧都孤兒》。此前已經有包括卡通片、音樂劇等在內20多個版本的《霧都孤兒》被搬上銀幕和舞台,但這部影片為還原19世紀30年代英國倫敦的風貌,在布拉格搭建了按原貌複製的外景。服裝和道具也力求貼近歷史真實。而影片的主旨在當下的時代背景中被導演定位於“讓青少年接受一次現實的再教育”。以波蘭斯基以往的風格而言,似乎這次的題材轉變非常突然。但影片的製片人阿蘭·薩德表示,“波蘭斯基說奧利佛也是一個倖存者,一個在艱難的條件下生存下來的人。正義和受難是他非常喜歡的主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