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維斯特

威廉·利斯特威廉·利斯特(List,1880.5.14—1971.8.10),德國陸軍元帥,軍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被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判處無期徒刑。1952年被美國當局因病釋放,定居聯邦德國。

簡介

威廉·利斯特威廉·利斯特
威廉·利斯特(List,1880.5.14—1971.8.10),德國陸軍元帥,軍事家。1898年開始服役。1912年畢業於巴伐利亞軍事學院。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服役於巴伐利亞第2軍。戰後歷任德勒斯登步兵學校校長、師長和軍長。1935年任第4軍區司令升步兵將軍。對國家社會主義持中立態度。1938年任侵占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蘇台德區的德軍集群司令。1939年指揮新建的第14集團軍,參加入侵波蘭。次年任第12集團軍司令,參加進攻法國,晉升元帥(1940.7.19)。1941年率軍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臘,繼而任巴爾幹占領軍司令。1942年6月調往蘇德戰場,任進攻高加索的A集團軍群司令。同年9月,因與希特勒意見分歧被解職。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被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判處無期徒刑。1952年被美國當局因病釋放,定居聯邦德國。

列傳

利斯特1880年5月14日出生在上基爾赫堡的一個醫生家庭。1898年中學畢業後參軍,在慕尼黑的巴伐利亞工兵第三營服役。當他在炮兵與工兵學校畢業之後,就當上了工兵第一營副官,並於1908年晉升中尉。1912年在巴伐利亞軍事學院畢業之後,參加了因戈爾施塔特的要塞構築工程。1年後派往巴伐利亞的參謀本部服務中心,以後調參謀本部任職。

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利斯特已升為上尉,在巴伐利亞第二軍任參謀官並參加戰鬥,轉戰於洛林、佛蘭德斯、亞眠以及馬斯河一帶。1915年冬,他患重病,病癒後被調回巴伐利亞的戰爭部服務。1916年夏任施特朗茨軍團參謀官,次年調任第八預備師首席參謀官。1918年元月晉升少校,不久就任巴伐利亞戰爭部的科長。戰爭結束後,最初服務於第四兵團司令部,1920年至1922年任第七步兵指揮官埃普將軍的參謀官,後來任山地步兵營營長。自1924年起,利斯特主持第七軍區指揮助理人員訓練隊。以後晉升中校。並於1926年調任國防部陸軍教育司司長。1930年任德勒斯登步兵學校校長,後任步兵師上校師長,三年後破格晉升為中將。1935年任第四軍區司令,後調任第四軍軍長。

1938年,他出任侵占奧地利捷克蘇台德區的德軍集群司令。1939年春,利斯特晉升上將。他指揮新組建的第十四集團軍在龍德斯泰特的南方集團軍群轄內參加了侵略波蘭的戰爭。

波蘭戰役開始時,他指揮第十四集團軍迅速奪占了上西里西亞工業區,迂迴到那裡的波蘭築壘工事。並以一部兵力越過貝斯基迪山脈向塔爾努夫進攻,消滅或追擊當面的波蘭軍隊,從西面進逼杜納耶茨河。爾後,第十四集團軍主力從南面繼續向東實施深遠突擊,竭力合圍維斯瓦河以東或退守該地域的一切波軍兵團。由於斯洛伐克於9月5日參戰,而且有一個師支援其作戰從杜克拉山口越過邊界,該集團軍行動的困難減輕了不少。在桑河,它的兵團遇到了堅固防禦,各兵團在薩諾克以北突破了這一防禦,爾後於9月11日強渡該河。普熱梅希爾受到了合圍和兩面迂迴。9月12日,該集團軍一支不大的先遣隊進抵袼魯代克、利沃夫之間地域。它在幾天內實施了極為艱苦的戰鬥,直到重兵趕來支援它。第十四集團軍在左翼進攻的兵團奪取克拉科夫後,沿維斯河上游兩側推進,接著在桑多梅掃地域渡到了東岸。此後又渡過了桑河下游。這些兵團繼續向東推進時,與波蘭軍隊在俄羅斯拉瓦、托馬舒夫地域的重兵集團遭遇,雙方迅即展開激戰。第十四集團軍其餘部隊快速從南面趕到加以配合,於9月16日前圍殲了該部波軍。

由於指揮第十四集團軍出色地完成了任務,利斯特上將於1939年9月30日獲騎士十字勳章

西方戰役中,利斯特指揮第十二集團軍共11個步兵師。由克萊斯特將軍的坦克集群共5個坦克師、5個摩托化師配合行動。領受的任務是:首先通過盧森堡,粉碎比盧邊界的抵抗,爾後在比利時南部同法軍作戰。要從進行間對法軍實施衝擊,並將其打退。此後,要在日韋和色當之間強渡馬斯河。在經盧森堡和比利時南部實施這一進攻時,特別是各坦克兵團順利強渡馬斯河,並向西部總方向、駐比利時同盟軍的翼側和後方實施深遠推進之後,德軍左翼勢必越來越脫離主力,並且自然會招致還擊,為了不使這 一還擊成功,不使整個戰役被斷送。必須自摩澤爾河就開始,對左翼組織最可靠的保障。隨著坦克兵團西進的程度,首先要在南面盧森堡邊界和比利時南部邊界附近對進攻的軍隊實行掩護,以便阻止法軍從馬奇諾防線實施反衝擊;接著要在馬斯河對岸實行掩護。

1940年5月10日法蘭西戰役發起,利斯特率第十二集團軍進展順利。擔任前衛的古德里安坦克軍摧毀了盧森堡人在邊界構築的障礙物,進攻第一日晚即突破了比利時軍隊的邊界防禦。利布拉蒙和訥夫沙托之間另一個堅固防禦地區,到5月11日,被德軍攻占。企圖實施反衝擊的法國騎兵均被擊退。這時,向蒙特梅進攻的古德里安坦克軍正迅速前進,路上儘管他採取了各種運動調整措施,但在狹窄難行的山路上仍出現了嚴重堵塞。許多地方的山路已被破壞,並設定了種種障礙。德軍好不容易才克服了這一切,渡過了深深的塞穆瓦河。5月12日晚,3個坦克師的先遣部隊進抵馬斷河,奪取了該河東岸的色當。這時各快速兵團在進攻過程中的距離拉得很大,前衛部隊已進抵馬斯河。而後衛以及隨後跟進的各摩托化師卻還在萊茵河附近。由於法國軍隊已占領了預有準備的防禦陣地,德軍預先又沒有實行周密偵察,行進中的部隊暫時無法全部調攏並使之做好準備,強大的炮火支援眼下也沒有,這部使利斯特上將很難定下次日強渡馬斯河的決心。但富有作戰經驗的這位集團軍司令官,沒有浪費時間,他請求飛機來彌補炮火支援。當16時整,第一批飛行大隊的空襲一開始實施,他下令前衛突擊群乘橡皮舟和摩托艇試著開始渡河進攻,探明法軍防禦虛實後,大批德軍部隊進行了強渡。傍晚,馬奇諾防線的岸上工事被十二集團軍突破,德軍在色當兩側建立了兩個小登入場。夜間,利斯特向登入場增強了兵力,不斷將其擴大。次日,在高射炮兵的掩護下,德軍冒著英法航空乒的接連空襲,架起了一座舟橋,傍晚3個坦克師已到達馬斯問西岸,並立即向西、南兩千方向開進。利斯特第十二集團軍的神速進展,挫敗了法軍在馬斯河和瓦茲河之間阻止德軍向色當兩側推進和恢復其第二、第九集團軍之間的正面防禦之企圖。

法軍第二集團軍企圖由南突入色當附近的登入場地域,進行了一系列的反突擊,但被德軍坦克第十師的防禦所阻止。

5月23日,布洛涅和加來被德軍包圍;次日,古德里安的坦克部隊進抵聖奧梅爾和格拉夫林兩市之間阿河一線。當天,接到希特勒停止前進的命令,第十二集團軍就地停止進攻。

6月9日,德軍第十二集團軍各兵團再次發起進攻,經過一系列激戰,在進攻的第一天就在雷泰勒以西地域建立了登入場。次日晨,古德里安集群的兩個坦克師由登入場發起進攻。法軍預備隊(包括新建的坦克師)對德軍進攻部隊翼側,由東實施了數次猛烈的反衝擊,於6月10—11日暫時阻止了德軍的進攻。爾後利斯特的第十二集團軍粉碎了法軍的反衝擊,繼續向南挺進,並實施迂迴,準備殲滅駐萊茵河畔馬奇諾防線的法軍集團。

6月25日法軍投降。這時德軍第十二集團軍已越過朗格勒高原進抵瑞士邊境。它在殲滅法國陸軍的戰鬥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1940年7月19日,利斯特以戰功晉升為元帥。

1941年1月,義大利人在希臘的處境已經十分危險,致使希特勒已打算把德軍調到那裡去。1月19日和20日,他和墨索里尼在會晤中決定派德軍去北非後,義大利人描述了自己在希臘的處境,說它“雖然不是好到可以堅信我們能夠不顧希臘人的一切衝擊而守住現在的防線,但畢竟是靠得住的,可以避免喪失阿爾巴尼亞港口的危險。”因此,在阿爾巴尼亞提供幫助的需要並不迫切。死愛面子的墨索里尼打算在由於他的過錯而大動干戈的這一地區依靠自己的力量打下去,不想讓德國插手。

保加利亞當時也還沒同意德軍在保希邊界實施戰略展開。因此,德軍計畫的對希臘作戰,軍事和政治條件暫時還不具備。2月,預定實施“馬里塔”戰役的德軍第十二集團軍指揮官利斯特同保加利亞總參謀部代表舉行了談判。在談判過程中發現,保加利亞拒絕積極參加對希臘和南斯拉夫作戰。但是,它還是承擔了派6個師到土耳其邊界的義務。利斯特在壓保加利亞人承擔部分責任後,答應,一旦土耳其發動進攻,德軍坦克兵團和空軍將立即採取行動,以吸引土耳其軍隊脫離與保加利亞軍隊的接觸,德軍將時刻作好完成這一任務的準備。

3月1日,保加利亞加入三國公約。次日,德軍經保加利亞政府同意渡過多瑙河,對希臘和南斯拉夫均構成了威脅。德國政策的目標是把南斯拉夫拉進自己的勢力範圍,迫使它加入三國公約。希特勒已決定把定於4月初對希臘實施的軍事行動擴大到南斯拉夫領土。德軍統帥部制定了由阜姆、格拉茨和索非亞地域向貝爾格勒及其以南實施向心突擊,攻入南斯拉夫,消滅其武裝力量。此外,還必須切斷該國南部地區與其他地區的聯繫,奪取其南部地區後作為德意兩國進攻希臘的基地這一計畫。

進攻希臘並對斯科普里和貝爾格勒實施突擊的任務由利斯特元帥來擔任,他指揮的第十二集團軍,下轄6個軍,這些軍共轄3個坦克師、兩個摩托化師、8個步兵師、3個山地師、“大德意志”團和黨衛軍“阿道夫·希特勒”師。 向貝爾格勒方向進攻的還有各強大快速兵團編成的由克萊新特將軍指揮的第一坦克集群和魏克斯將軍指揮的第二集團軍,這些部隊在南斯拉夫北部邊界展開。

4月5日,利斯特的第十二集團軍完成了變更部署,次日對希臘和南斯拉夫同時採取了行動(參見巴爾幹戰役)。第十二集團軍的坦克師和步兵師在三處越過了駐守在保加利亞邊界的南斯拉夫軍隊第三軍區防守地域,向瓦爾達河推進。南斯拉夫第三特別集團軍務兵團在德軍突擊下兩天內即被擊潰,從而使德軍對希臘進攻的兵團有了戰役機動自由。

同時,為了破壞南斯拉夫武裝力量的戰略展開,德國空軍從1月6日開始對南交通線,特別是對貝爾格勒實施了突擊轟炸。在其他地段的德軍也開始發起進攻,4月8日,戰役進入第二階段,德軍在南部的斯科普里地區,東部邊界的索非亞西北地區,西北部的克羅地亞和斯洛維尼亞同南斯拉夫軍隊的戰鬥展開。10日,德軍在弗拉涅附近和伊巴爾河上游遭到南軍的激烈抵抗,激戰一直持續到戰局結束之後。12日晚,部分德軍衝進貝爾格勒。17日3時25分,南斯拉夫軍隊投降。

利斯特的第十二集團軍在巴爾幹戰役中殲滅了部分南斯拉夫軍隊後,於4月6日在德軍第四航空隊的支援下,向斯科普里和薩洛尼卡實施突擊,與此同時在寬大正面越過希臘和保加利亞邊界向南進攻。利斯特元帥的進攻目的是迅速奪取從薩洛尼卡到土耳其邊界的愛琴海北岸,消滅該地的敵軍,爾後立即攻占愛琴海北部的薩索斯島、薩莫色雷斯島和利姆諾斯島,以防英國人或土耳其人奪取這些島嶼。從巴爾幹半島捲入戰爭以來,這一海域已成為防守羅馬尼亞石油產區不可缺少的前地。默塔克塞斯防線構築在便於防禦的地形上,工事堅固,希臘軍隊在全線堅守,特別是在斯特魯馬河一線的堅守特別頑強。儘管德軍使用了大量俯衝轟炸機轟濫炸:重炮和坦克反覆攻擊,希臘軍隊接連幾天英勇地擊退了德軍的進攻。利斯特命令德軍山地第五師一定要奪取魯佩爾山口(斯特魯馬河經此入海),該師在這個山口同希軍展開了最為激烈的戰鬥。由此往東,德軍經山地向茲拉馬和卡瓦拉方向進攻,開始時雙方進行了勝負難分的血戰,直到4月7日,德軍才終於打到了克桑西,隨後在其他地方向前推進。但這時在希保邊界以北渡過斯特魯馬河的德軍各快速兵團已向西進攻,打退了斯待魯米察河河谷的南斯拉夫軍隊,在多伊蘭湖以西揮師南下。利斷特元帥抓住了希臘軍隊在這裡的防禦弱點,使在斯特魯馬河與多伊蘭湖之間占領陣地的希軍遭到德軍的迂迴,隨後被擊潰並退往斯特魯馬河,9日,德軍坦克第二師進抵薩洛尼卡港,從而切斷了瓦達河以東希軍各師的退路。這些師的指揮官當日在薩洛尼卡簽署了投降書。

第十二集團軍此時已可以集中力量同中馬其頓集團軍和英國遠征軍作戰了。利斯特指揮該集團軍主力從比托拉地域實施主要突擊。在向南斯拉夫進攻期間,從丘斯滕迪爾地域向西推進的各兵團德軍,僅以部分兵力繼續向奧赫里德湖方向突擊,於4月10日同義大利軍隊建立了聯繫。其主力(包括兩個快速兵團)揮兵南下,以便在中馬其頓集團軍和英國軍隊編成的集團與義大利軍隊當面的西馬其頓集團軍之間挺進,從後方對這些軍隊造成威脅。

10日至12日,德軍在弗洛里納地域同防守該地的希臘軍隊兩個師(內有一個騎兵師系從希意戰場調來)和英國軍隊一個坦克團展開了十分激烈的戰鬥。希軍在激戰中多次實施反衝擊。12日,德軍兵團在航空兵的大力支援下,才突破多處守軍的防禦,並在追擊英軍過程中向東南推進。同時。德軍兵團還向南和西南方向擴大了突破口。 德軍對弗洛里納以東的希軍和英軍集團的包圍,未能成功,這使利斯特很失望。早在4月10日英軍就從維斯特里察河下游陣地退卻,12日前在維斯特里察河與韋爾米翁山之間的希軍後衛掩護下,占領了從奧林波斯山直至維斯特里察河彎曲部赫羅米翁地域的新陣地;這時,從薩洛尼卡地域進攻的德軍第十二集團軍所屬部隊還在與希軍的後衛部隊作戰。

利斯特感到滿意的是,德軍對突破地段以西的中馬其頓集團軍和義大利軍隊當面的希軍集團軍實施的突破是成功的。11日,希軍統帥部心情沉重地決定從北翼將尚未打過敗仗的幾個集團軍撤出阿爾巴尼亞。它希望在翼側陣地的掩護下及時實施這一機動,因為該陣地在赫羅米翁地域與英軍陣地相連,在北面則一直延伸到普雷斯帕湖。利斯特察覺到了希軍這一動向,他果斷地指揮第十二集團軍由科扎尼一弗洛里納公路轉向西南迅速挺進,15日前,德軍一些坦克兵團已向東南前進到科扎尼。希臘軍隊無法在預定地區阻止德軍,而被逼向西南品都斯山脈,其正面防禦已有多處被德軍突破。希軍的這一計畫被粉碎了。從四面八方退卻的希臘兵團在北晶都斯山脈難以通行的地區造成了嚴重的道路阻塞。他們已經不能指望英國人的援助了。他們的兵力太弱,在自己的地段只能勉強作戰。

德軍的行動很快就決定了被逐到品都斯山脈和由阿爾巴尼亞退卻的希軍務集團軍的命運。原應向東南退到色薩利地區的西馬其頓集團軍未能通過山脈,只好掉頭南下。由於同中馬其頓集團軍已失去聯繫,它只好退到伊庇魯斯集團軍作戰地域。

17日,這兩個希臘集團軍的兵團互相混雜,亂成一團。而且,由於德軍坦克向邁措翁山口進攻,希軍還面臨著翼側和後方遭到突擊的危險。於是,在約阿尼納開會的希軍各集團軍司令決定請求希臘武裝力量統帥部允許他們投降。但是國王和帕帕戈斯將軍拒絕了這一請求。此後,官階高的一位將軍自行決定聚集在約阿尼納及其以北地域的16個師向德軍投降。21日在拉里薩簽署了投降協定。但是義大利人對他們未參加希軍投降協定的簽字提出了抗議。於是對檔案進行了修改,23日,意軍統帥部代表也在薩洛尼卡參加了簽字。

自從4月14日英國人被德軍切斷了同希軍主力的聯繫以後,戰爭對他們來說已經失去了任何意義。現在他們只想著如何避免被殲滅,還定下了上船的決心。在皮尼奧斯河兩側至拉里薩指定了中間陣地,為了保障英軍退卻,希臘人在奧林波斯山附近留下了後衛,阻止德軍兵團的進攻。德軍坦克部隊被英軍設定的破壞區所遲滯,在晶都斯山脈和愛琴海之間只有很小的機動自由,所以它們未能包圍撤退的英軍翼側。由於天氣變幻莫測,德國空軍在這幾天內也很難行動,無法有力阻撓英軍的退卻。20日,追擊英軍的德軍兵團到達塞爾莫皮萊山口的堅固築壘陣地和沃洛斯港地域,但英軍第一批部隊已撤離該港。利斯特為減少德軍傷亡,儘量避免從正面進攻塞爾莫皮萊山口,指揮德軍迅速渡海到埃維亞島,以便在哈爾基斯地域再次渡海到半島,從後方對英國人實施迂迴。但英軍主力已經撤走,這個失誤是德軍的偵察不清楚和不及時,導致利斯特掌握的情況不準確;這說明戰場上及時準確掌握敵情是多么重要。24日由英軍後衛扼守的塞爾莫皮萊山口就被德軍山地步兵師攻克了。德軍快速兵團迅猛追擊,27日進抵科林西斯灣,當日進入雅典。而英軍早在23日夜間已開始上船撤退了。起初,英軍把阿提卡半島東岸附近和薩羅尼科斯灣的漁船停泊場作為上船地點,科林西斯灣被德軍傘兵封鎖後,上船地點就只有伯羅奔尼撒半島東岸的納夫普利翁港和南部的莫奈姆瓦夏和卡拉邁了。英軍務部隊將全部遺棄的重裝備毀壞以後,經鐵路或乘汽車前往距上船地點不遠的集合地。撤軍持續了5夜。為了保障撤軍,亞歷山大分艦隊派出了全部輕兵力,內有6艘巡洋艦和12艘驅逐艦。頭兩夜撤出了17000人,隨後英軍便在德軍最猛烈的攻擊下裝載上船。在納夫普利翁地域,英軍人員遭到了慘重傷亡,許多船隻被擊沉。有一艘運輸艦為了儘量多載人而耽擱太久,拂曉寸遭到德軍飛機的攻擊,運輸艦被擊沉。兩艘驅逐艦趕來,把大部分人員從運輸艦上救起,但幾小時後,這兩艘驅逐艦也遭到了同樣的命運。以後英軍只能在半島最南端上船。在卡拉邁地域,德軍各先遣支隊甚至還俘獲了來不及撤走的英軍5000餘人。但是62000名英軍中,有5萬多人上了船,約12000人死亡或被俘,損失艦船20艘。英海軍為救運陸軍表現了高度的忘我犧牲精神,這給利斯特和他的部下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克里特島戰役結束之後,利斯特被任命為駐雅典的德國國防軍東南方面軍總司令。

1941年10月,利斯特因病動手術。病癒後於次年3月奉希特勒之命前往挪威進行了一次考察旅行。

1942年夏天,進攻蘇聯的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分成了兩部分,利斯特被任命為由野戰第十七集團軍、第十一集團軍之一部和坦克第一集團軍編成的A集團軍群總司令,受命攻占黑海沿岸和外高加索地區,主要目的是奪取高加索石油。

6月28日,利斯特的A集團軍群按計畫發起進攻,與蘇軍在一些地段激烈戰鬥後,從伊久姆至庫爾斯克整個正面上突破了蘇軍防禦,並展開追擊。7月中旬,德軍沿多方向進攻。A集團軍群的坦克第一集團軍由米列羅沃地域折向東南,月底已進至新切爾卡斯克和齊姆良斯卡亞之間的頓河沿岸;第十七集團軍在坦克第一集團軍右鄰由史達林諾地域進攻後,17日其左翼占領伏羅希洛夫格勒,中央和右翼進逼頓河畔羅斯托夫兩側。A集團軍群半個月向前攻擊推進了差不多500公里。但是由於蘇軍把援救自己的兵團看得比扼守土地還重要,使德軍連一個合圍圈都未能形成, 利斯特只好指揮所部實施正面追擊,雖然奪得了北頓涅茨河與頓河之間的大片開闊地,卻未能殲滅預想中的蘇軍武裝集團。蘇軍在遼闊領土上實施的這種戰術是非常正確的,利斯特已感到他碰上了高明的對手。

這時德軍兵力既要保障從沃羅涅日到史達林格勒寬達600公里的翼側,並且挺進到史達林格勒和伏爾加河,再向東南繼續進攻;又要開進350—750公里向高加索進攻,已現出明顯不足。7月23日,利斯特的A集團軍群以自己的力量猛攻頓河下游,坦克第一集團軍的左翼部隊在齊姆良斯卡亞地域的頓河戰鬥最為激烈,蘇軍為防止德軍沿科捷利尼科沃一史達林格勒鐵路推進,進行了頑強的防禦。利斯特確曾有過這樣的打算,但因兵力有限,無法再分兵實施這樣的行動,只能搞一搞調兵東進的動向,實際上只可以保障一下坦克第一集團軍深遠推進的左翼和後方。真夠難為這位司令官的了。儘管如此,A集團軍群還是在羅斯托夫以東的寬大正面上強渡了頓河,並攻克了羅斯托夫。爾後勢如破竹,直下高加索。7月最後幾天,渡過了馬內奇河;8月6日,各快速兵團幾乎沒有遇到抵抗,在葉伊斯克至阿爾馬維爾地段進至葉伊斯克一巴庫鐵路。此後,各先遣支隊即進抵庫班河。8日,奪取了最小的、已被蘇聯人徹底破壞了的第一個石油區邁科普。同時,兩個坦克軍在庫班河中游以北轉向東南,以便向更重要的目標格羅茲尼地域推進。但是,一路順風的利斯特再有指揮藝術,也奈何不了前進過程中軍隊補給發生的困難。這種困難後來不斷出現,最後形成了真正的災難。有時因為油料奇缺,竟不得不進行空運。交通線這樣漫長,以致運送油料的汽車縱隊在途中就消耗了所運的大部分油料。有時事情發展到反常的程度:竟使用駱駝隊運油。9日,向格羅茲尼進攻的快速兵團到達皮亞季戈爾斯克後,不得不在那裡等了好幾個星期油料,而當時蘇軍卻正在調集兵力,加強空軍。8月底愁眉苦臉的利斯特高興了一下,他的部隊在再度發起的進攻中,於25日攻克了莫茲多克。但隨後再無法向南推進了。山地步兵在持續數星期的激戰中,曾試圖通過難以通行的高加索西北支脈向圖阿普謝挺進,但卻在山口被蘇軍英勇地阻住了。9月忉,得到補充的利斯特又施展了他的才能,他在第十七集團軍左翼實施了輔助突擊,這一突擊對於爾後發展戰役具有重大意義。德軍從東面和西面同時經刻赤海峽實施進攻,肅清了位於刻赤半島以東的北高加索突出部——塔曼半島的蘇軍。但在其他地段,德軍毫無進展(參見高加索戰役)。 此時,利斯特曾赴烏克蘭的文尼察領袖行營向希特勒陳述反對分散兵力的理由。而希特勒固執己見,仍派遣B集團軍群向史達林格勒進攻。這使高加索戰線的情況變得對德軍極為不利,而希特勒又將這種不利局面歸罪於利斯特,怪其沒有竭盡全力執行統帥部的命令。結果,正指揮作戰的利斯特,因未能擊敗蘇軍的頑強抵抗而奉命辭職。A集團軍群總司令的職務由希特勒本人兼任。

利斯特元帥的軍事生涯,到此基本上畫了句號。他追隨希特勒直追到被希特勒罷免,可說是自找的。但作為一名高級將領,他在軍事史上,特別是在波蘭法國巴爾幹高加索的諸戰役中的作為,都應該寫上一筆。

1945年,利斯特元帥被美國人逮捕,並在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上被判處無期徒刑。1952年12月24日,他因病被釋放出獄。死於1971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