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枻

枻(1829-1890),宣宗道光帝第七子。文宗即位後,封為醇郡王。醇王為人富有遠見,從他提議建立海軍一事就可看出,在吳大澂一事上也可以看出。為人也是謙恭有禮不以自己是皇弟而目空一切。

基本信息

奕枻(1829-1890),宣宗道光帝第七子。文宗即位後,封為醇郡王。
鹹豐九年1859三月,因到府掌管事務,但鹹豐仍留在內廷行走。
穆宗即位後,下旨免去了設宴招見時的叩拜、奏事可以不書姓名。由先後授予都統、御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管理神機營等職務。
同治三年,加封親王銜,四年,兩宮太后又任命為弘德殿行走,稽查課程。十一年,進封為醇親王。十二年,穆宗親政,罷免了他弘德殿行走的職務。
德宗即位後1875,醇王上奏兩太后,言:“臣侍從大行皇帝十有三年,昊天不弔龍馭上賓。仰瞻遺容,五內崩裂。忽蒙懿旨下降,擇定嗣皇帝,倉猝昏迷,罔知所措。獨犯舊有肝疾,委頓成廢。惟有哀懇矜全,許乞骸骨,為天地容一虛糜爵位之人,為宣宗成皇帝留一庸鈍無才之子。”兩宮太后召集王公大臣集議,因為醇王上奏誠懇請求,於是罷免他的一切職任,但是依舊令他照料菩陀峪陵工。
命世襲他的王爵,醇王上疏請辭,沒有得到同意。
光緒二年,皇帝在毓慶宮入學,太后命醇王加以照料。醇王在這是才得到了和兒子相處的機會,也是他謙恭有禮的結果。
五年,朝廷賞賜食親王雙份俸祿。慈僖對他的賞識有此可見。
十年,恭親王奕被罷免了軍機大臣的職務,讓禮親王世鐸代替,太后命令禮親王遇到重要事件,一定要與醇王商辦。當時法蘭西入侵越南,清軍出兵援助挫敗了法國的進攻並且導致法國內閣倒台,定了和約才罷兵。不久之後醇王商議建立海軍。
十一年九月,清廷開始設定海軍衙門,任命醇王總理節制沿海水師,以慶郡王奕劻、大學士總督李鴻章、都統善慶、侍郎曾紀澤為佐。決定從北洋開始操練海軍,讓李鴻章專管此事。
十二年三月,朝廷賞賜醇王與福晉杏黃轎,醇王上疏請辭,不過沒有批准。李鴻章經營海防,在旅順開船塢,築砲台,為海軍收泊地。北洋有大小戰艦五艘,輔以蚊船、雷艇,又從英、德兩國購進軍艦多艘,逐漸成軍。
五月,太后命醇王巡閱北洋水師,善慶隨從醇王會同李鴻章自大沽出海至旅順,歷經威海、煙臺,集合所有戰艦聯合操練。之後還視察了所有的炮台、船塢及新設的水師學堂,前後經過十餘日。醇王還京後,上奏為諸將吏及所聘的外國指導請賞,同時還請求太后親自提寫匾額懸掛在大沽的海神廟。
太后命醇王於明年回朝執政,醇王上疏言道:\"皇帝甫逾志學,諸王大臣籥懇訓政,乞體念時艱,俯允所請,俟及二旬,親理庶務。至列聖宮廷規制,遠邁前代。將來大婚後,一切典禮,鹹賴訓教。臣愚以為諸事當先請懿旨,再於皇帝前奏聞,俾皇帝專心大政,承聖母之歡顏,免宮闈之劇務。此則非如臣生深宮者不敢知,亦不敢言也。\"太后認為醇王說的有理,就不再商議此事了。
十三年1874正月,光緒親政。四月,太后下諭預備皇帝大婚,都當本著力行節儉的原則,同時命醇王稽察。
十四年九月,醇王上奏:\"太平湖賜第為皇帝發祥地。世宗以潛邸升為宮殿,高宗諭子孫有自籓邸紹承大統者,套用其例。\"太后聽從了他的建議,另外賞賜府第,發銀十萬兩修葺治理。
十五年正月,光緒帝大婚禮成,賞賜金桃皮鞘威服刀,賞賜銀六萬兩。並進封醇王的諸子:載灃為鎮國公,載洵為輔國公,載濤賜頭品頂帶、孔雀翎。
二月,河道總督吳大澂密奏,援引高宗皇帝御批的《通鑑輯覽》,大意是說:\"宋英宗崇奉濮王,明世宗崇奉興王,當時議政的人想要改稱皇帝的親生父親為伯、叔,這實在是不近人情,應當定親生父親的名號,加上徽號;而且一般臣子過繼為別人的後代,還可以根據本身的封典,封自己的親生父母,何況貴為天子,天子的父母,必當要有尊崇的封典,因此請朝廷眾臣議定醇親王的稱號禮節。\"
不過醇王早料到會有這樣的事,當光緒即位的第二年,他就密奏太后:\"臣見歷代繼承大統之君,推崇本生父母者,備載史書。其中有適得至當者焉,宋孝宗不改子偁秀王之封是也。有大亂之道焉,宋英宗之濮議、明世宗之議禮是也。張璁、桂之儔,無足論矣。忠如韓琦,乃與司馬光議論牴牾,其故何歟?蓋非常之事出,立論者勢必紛沓擾攘,乃心王室,不無其人;而以此為梯榮之具,迫其主以不得不視為莊論者,正復不少。皇清受天之命,列聖相承,十朝一脈,詎穆宗毅皇帝春秋正盛,遽棄臣民。皇太后以宗廟社稷為重,特命皇帝入承大統,復推恩及臣,以親王世襲罔替。渥叨異數,感懼難名。原不須更生過慮,惟思此時垂簾聽政,簡用賢良,廷議既屬執中,邪說自必潛匿。倘將來親政後,或有草茅新進,趨六年拜相捷徑,以危言故事聳動宸聰,不幸稍一夷猶,則朝廷滋多事矣。仰懇皇太后將臣此摺,留之宮中。
俟皇帝親政,宣示廷臣世賞之由及臣寅畏本意,千秋萬載,勿再更張。如有以治平、嘉靖之說進者,務目之為奸邪小人,立加屏斥。果蒙慈命嚴切,皇帝敢不欽遵,不但臣名節得以保全,而關乎君子小人消長之機者,實為至大且要。\"
太后聽從了醇王的話,將這道密奏留在宮中。當吳大澂上疏後,太后就把這道密奏拿了出來,證明醇王的確是個純正無私且有遠見的人。
十六年正月,因皇帝二十壽,增加護軍十五人、藍白甲五十人,授予載濤二等鎮國將軍。
十一月,醇王疾作,皇上親自前往探視。丁亥,醇王薨,年五十一。
太后前往祭奠,皇上也親自前往。定稱號曰皇帝本生考,稱本生考,遵高宗皇帝御批;仍原封,遵從醇王的志願。諡號為賢,配享太廟。
經朝臣商議:由皇上穿素服一年,縞素、輟朝十一日;初祭、大祭,奉移前一日,皇上親自前往行禮,穿青長袍褂,摘去帽纓;一年內居住便殿,用素服;以王禮葬,以天子禮祭奠,立廟班諱。
十八年,葬於北京西山妙高峰。宣統皇帝即位,定稱號曰皇帝本生祖考。
奕枻有子七人:德宗,第二子;載洸,初封不入八分輔國公,後進鎮國公;載灃,襲醇親王,宣統皇帝即位,命為監國攝政王;載洵,出為瑞郡王奕志後;載濤,出為鍾郡王奕後。宣統間,載洵為海軍部大臣,載濤為軍諮府大臣,主軍政。
醇王為人富有遠見,從他提議建立海軍一事就可看出,在吳大澂一事上也可以看出。為人也是謙恭有禮不以自己是皇弟而目空一切。在兒子當了皇帝之後,更加謙恭和小心,殫精竭力,恪盡職責。對於朝廷的恩賜也是一再請辭,為人處事的小心謹慎由此可見。而且對於政治上也富有野心,不過在光緒登基後為了避免懷疑和慈僖猜疑,只能退保自身放棄的自己的政治生命。不過這也是他的高明之處,所以在他的一生中也受到重用和信任,死後也極盡哀榮,後代也同樣得到了重用。個人認為假使光緒不是醇王的兒子,可能他的成就也不止於此,不用在光緒朝的時候默默無聞的終其一生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