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汴州令狐令公二十二韻

《奉和汴州令狐令公二十二韻》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赴滑亳節度使令狐彰宴會時所作的和詩。此詩主要是頌揚令狐彰治軍有方,禮賢下士,勤政廉潔,含有阿諛奉承之意。

作品原文

 奉和汴州令狐令公二十二韻  奉和汴州令狐令公二十二韻

奉和汴州令狐令公二十二韻

客有東征者,夷門一落帆。

二年方得到,五日未為淹⑵。

在浚旌重葺,游梁館更添。

心因好善樂,貌為禮賢謙。

俗阜知敦勸,民安見察廉。

仁風扇道路⑶,陰雨膏閭閻⑷。

文律操將柄,兵機釣得鈐。

碧幢油葉葉⑸,紅旆火襜襜。

景象春加麗,威容曉助嚴。

槍森赤豹尾,纛吒黑龍髯。

門靜塵初斂,城昏日半銜。

選幽開後院,占勝坐前檐。

平展絲頭毯,高褰錦額簾。

雷捶柘枝鼓,雪擺胡騰衫⑹。

發滑歌釵墜,妝光舞汗沾。

回燈花簇簇,過酒玉纖纖。

饌盛盤心殢,醅濃盞底黏。

陸珍熊掌爛,海味蟹螯鹹。

福履千夫祝,形儀四座瞻⑺。

羊公長在峴,傅說莫歸岩⑻。

眷愛人人遍,風情事事兼。

猶嫌客不醉,同賦夜厭厭。

作品注釋

⑴題註:同用淹字。

⑵此句下註:相府領鎮隔年居易方到,既到陪奉游宴,凡經五日。

⑶扇:原注“平聲”。

⑷膏:原注“去聲”。

⑸葉葉:一本作“業業”。

⑹胡:一本作“鶻”。

⑺座:一本作“海”。

⑻此句下註:蓋祝詞意也。

作品鑑賞

“令狐令公”名叫令狐彰,字伯陽,京兆富平(今陝西富平)人,為安慶緒部將,率軍取滑州,任滑鄭汴節度使,降唐後任滑亳節度使。滑、亳離亂之後,治軍重農,治軍有方,軍隊秋毫不犯。其人沉著果敢,知書傳大義,善書法。這是一首和令狐彰且押“淹”韻的詩,應是白居易作河南尹時赴令狐彰宴會所作。可惜不知道白居易所和的令狐彰原詩,只能看到這首和詩。詩中把令狐彰說得治軍嚴整,禮賢下士,勤政廉潔,儀態端方,即使放到如今新時代看來也不落伍,堪稱為官楷模。

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

其實不然,令狐彰與安史之亂叛軍多有關係,他們投誠唐朝後,儘管表現很是恭順,但其所率領的軍隊受安史叛軍影響很嚴重,一旦有風吹草動,就很容易走向叛亂的道路。宣武軍先後發生過八次大的軍亂,這些與令狐彰不會沒有關係。此詩多處是阿諛奉承之詞,大有奴顏婢膝、溜須拍馬之嫌,不愧為“奉和”之詩。從白居易的經歷人品而論,是不該有如此文字的,莫非白居易另有企圖,與安史餘孽也要暗度陳倉之舉,一旦有風吹草動,以保自身。如此看來,盛唐的敗落已成必然,由白居易此篇可見那時某些文人為人準則的一斑。

如果寫如此文章的文人能平步青雲,但後世也一定會有人說他沒有脊梁骨。人是要有骨氣和尊嚴的,不能為了一官半職去迎合奉承,而喪失人格地奴顏婢膝。作為被奉承者,如果真是真心作人民的公僕,也應該把這樣的文字銷毀在當時。社會的敗落就是由這些抬轎人和坐轎人引導的結果。大唐終於江河日下,白居易筆下偉大的令狐彰並沒有給後人留下什麼,他是可悲的,可悲的是他活著已經在人們的記憶里死亡,更不要說後世對他的記憶。白居易當面如此露骨地奉承,其筆下寫出這樣令人懷疑其人格、讓人心裡不舒服的文字,他當時也許已喝得爛醉如泥了。

作者簡介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祖籍山西太原。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諡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他的詩文流傳極為廣泛,不僅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對東亞和東南亞國家的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和元稹並稱“元白”,和劉禹錫並稱“劉白”,與李白、杜甫一起被後人並稱為唐代“三大詩人”,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存詩近三千首。有《白氏長慶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