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砂結疤

若鑄件表面產生了疤片狀的金屬突起物,其表面粗糙,邊緣銳利,有一小部分金屬和鑄件本體相連,疤片狀突起物與鑄件之間夾有砂層則為“夾砂結疤”。通常認為夾砂結疤是在鑄型尚未充滿時,在高溫鐵液的沖刷和烘烤的熱作用下,由於砂型表面急劇受熱使砂型發生水分遷移和體積膨脹,而產生的熱壓應力超過了水分飽和凝聚區的熱濕拉強度,使砂層表面分層、拱起和開裂,這就是夾砂結疤形成的機理。

簡介

夾砂類缺陷是鑄鐵件生產中常見的一類表面缺陷,它是在鑄件表面還沒有凝固或凝固殼強度很低時,因砂型表面層膨脹發生拱起和破裂而造成的,屬於一種“膨脹缺陷”。根據國家標準GB/T561l—1998《鑄造名詞術語—鑄件缺陷》的規定,這類缺陷屬於表面類缺陷,具體表現有“鼠尾”、“溝槽”和“夾砂結疤”三種形式,其特徵是,鑄件表面有夾著砂子的細小紋路、條狀溝槽以及結疤狀凸起物,若鑄件表面出現較淺(<5mm)的帶有銳角的凹痕,則為“鼠尾”;若鑄件表面上產生較深(>5mm)的邊緣光滑的V型凹痕,則為“溝槽”,溝槽通常有分枝,多發生在鑄件的上、下表面。

濕型砂

是由原砂、粘土、附加物及水按一定配比組成的。常用的加料順序是先將回用砂和新砂、粘土粉、煤粉等乾料混勻,再加水混至要求的水分。型砂的配方應根據澆注合金種類、鑄件特徵和要求、造型方法和工藝、清理方法等因素確定型砂應具有的性能範圍,然後再根據各種造型原材料的品種和規格、砂處理方法和設備性能、砂鐵比等因素擬定。

石英質原砂

鑄造生產中使用量最大的原砂是以石英為主要礦物成分的天然矽砂。天然矽砂資源豐富,分布極廣,易於開採,價格低廉,能滿足鑄造上多數情況的要求。生產中通常根據鑄件的合金種類、質量、壁厚的不同來選定原砂的化學成分和礦物組成。例如鑄鋼的澆注溫度高達1500℃左右,鋼液含碳量較低,型腔中缺乏能防止金屬氧化的強還原性氣氛,與鑄型相接觸的界面上金屬容易氧化生成FeO和其他金屬氧化物,因而較易與型砂中雜質進行化學反應而造成化學粘砂。所以要求原砂中SiO2含量應較高,有害雜質亦應嚴格控制。鑄鋼件的澆注溫度越高,壁厚越厚,則對原砂中SiO2含量的要求就越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