夼里村

夼里村

山東省煙臺市萊陽市高格莊鎮夼里村,現有村民204戶,人口654人,勞動力382,外出務工人員89人。村莊位於在鎮政府駐地東0.35公里,發埠公路橫過村莊,屬於山村,有黨員22人,兩委班子平均年齡48歲。該村耕地總面積893畝,糧田面積893畝,主要農產品為小麥、玉米、花生、大豆、草莓等,生豬養殖具有一定的規模,有豐富的土地和勞動力等資源。村莊集體資產淨值1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種植業、養殖業、外出務工,人均純經營性收入4600元。

基本信息

山東省煙臺市海陽行村鎮夼里村

概況 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建村。因村處四面環山的低洼處,故命名夼里村。 夼里村位於海陽市西南部,地處東經120°58′,北緯36°43′。東與孫家夼村為鄰,西與項家村相連,北與龍門口村交界,南與北馬家村接壤,原屬趙疃鄉,2000年撤趙疃鄉後,劃歸行村鎮管轄。距鎮政府駐地10公里,距市政府駐地35公里。 全村轄區總面積為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21.7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地瓜、花生、桑、姜、蔬菜等。 2002年,全村317戶,764人。有蓋、趙、於、項、徐、姜、唐、譚、張、齊、孫、王等12姓,均為漢族。其中蓋姓人口較多。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1941年建夼里國小,教師蓋瑞年。解放後,學校幾次擴建。1998年村委投資10萬元,建校舍35間、院牆150米,修操場1333平方米。後學校教學設施逐步配套,教育質量穩步提高。2002年,有學生210人。自建國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者66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僅60公斤,基本以糠菜為主。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7年,人均糧食300公斤。1975年,人均糧食500公斤。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1500元,有各種運輸車輛60餘輛,汽車4輛,機車30餘輛,電話96部,彩電260台。 村莊建設解放前,村內街道不整齊,破爛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為主,人均住房面積不足5平方米。1990年以來,村民逐步建起了瓦房。1996年以來,整修街道3000米,修建砂石路3條,總長5000米。2002年,人均居住面積達到20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8年以來,隨著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村民的福利逐步提高。1981年,購買16mm電影放映機1台,自放電影,豐富了村民的業餘生活。其後,村又先後投資,用上了電網供電,建起了衛生所和幼稚園等。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37年,蓋加年經劉仲益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並任海陽縣第七區區長,成為夼里村第一名黨員。1939-1941年,蓋智年、蓋文和、蓋明方、趙仁法、蓋會年、趙慶德、趙慶升、於永才、蓋林年、蓋常年等入黨。1941年,成立夼里村黨支部,蓋智年任黨支部書記,蓋明方任組織委員,蓋常年任宣傳委員。在黨支部領導下,成立了互助組,並先後開展了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組織支前隊伍30餘人,參加了萬第討伐趙保原戰鬥。 從1947年起,擔任黨支部書記的有趙仁法、蓋常年、蓋智年、蓋明月、於文、趙豐田。到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5個,黨員54名。自趙豐田任職以來,村黨支部多次被中共煙臺市委、海陽市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擔任村主要行政負責人的有蓋會年、蓋明芳、趙仁春、於文、趙風田、王新春、蓋光玉、趙風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