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家夼村

孫家夼村

山東省煙臺市萊陽市柏林莊鎮孫家夼村,位於柏林莊鎮中部,全村總面積約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70.4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地瓜、花生、大姜等。

基本信息

山東省煙臺市萊陽市柏林莊鎮孫家夼村

山東省煙臺市萊陽市柏林莊鎮孫家夼村,位於柏林莊鎮中部,全村1260人,勞動力452人,外出務工人員130人,屬於山村。全村耕地165 0畝,集體收入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100元。孫家夼村與春雪集團共建,共建發展50000隻肉雞養殖基地一個。

山東省煙臺市海陽行村鎮孫家夼村

概況 元末,孫姓建村于山夼,故命名孫家夼村。相傳孫姓先祖孫成有原籍安徽,曾參加元末的農民起義。後因起義軍失敗,逃至膠東半島,在桃林村暫住,以燒鹽為生,並與蓋姓女子婚配。後因生活困難,率子孫三代到此落戶定居,定名為孫家夼,至今已達600餘年。 孫家夼位於海陽市西南部,地處東經120°59′、北緯36°43′。居處四面環山,中間為一盆地,村西有一條出村通道。東隔托母山與邵伯村相鄰,西與夼里村接壤,北隔山與上夼村、杏家莊、龍門口村交界,南隔山和修家村、茂梓集村相望。原屬趙疃鄉,2000年12月撤趙疃鄉後,劃歸行村鎮。距市政府駐地約30公里。 全村總面積約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70.4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地瓜、花生、大姜等。有荒山約200公頃,適宜松樹、刺槐、棉槐、板栗等多種林木生長。 2002年,全村498戶,1393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4人,均為漢族。
社會進步 文教科技解放前,本村國小只有1個班級。解放後,學生迅速增加。1971年,有學生200多名,5個班級,全部分散在私人的黑屋子裡就讀,伏著土台子,坐著小板凳,教學條件十分落後。1972年開始,歷經3個冬春,在村西劈山開嶺,修建了占地0.3公頃,有16個教室、14個班的學校,分為國小部、國中部、高中部。到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的學生達67名,其中1人獲博士後學位。 本村的業餘劇團建於民國初年,在海陽西鄉小有名氣。每年夏、冬兩季開展活動,一直延續至今。 人民生活解放前,人均糧食不足100公斤,生活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糧。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1957年,人均糧食200公斤,主食以地瓜為主。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人均糧食提高到了250公斤。2002年達到400公斤,全村人均存款3000元,有各種運輸車輛、機車等300多輛,電話180多部,彩電300多台,冰櫃30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破爛不堪,人均居住面積不足6平方米。合作化以後,在村前、村西、村後統一規劃了3個居住新區,建起了110多座寬敞的平房。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5平方米。 集體福利建國前,全村沒有任何福利事業,村民過著“衣不保暖,食不裹腹”的生活,吃藥看病都要到外村去。解放後,特別是從1970年以後,村里建起了合作醫療站,解決了村民看病難的問題,村民看病、吃藥費用一律報銷。改革開放後,合作醫療站承包給個人,村民小病小傷不用出村。1994年,村集體投資13萬元,鋪設管道,為村里每戶安裝上自來水,村民吃水全部免費。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4年,孫紹倫、孫世臻、孫繩安、孫繩梓等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批黨員。1945年成立黨支部,孫紹倫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領導下,先後開展了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自黨支部成立起,孫紹倫、孫繩洲、孫繩臻、孫繩初、孫紹德、孫紹福、孫繩武、孫再興、孫恆恩、孫世蘭、孫桂智先後擔任黨支部書記。1997年8月起,孫桂智任村黨支部書記。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4個,黨員82名。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5年設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自1945年起,曾有孫繩安,孫世民、孫紹介、孫紹德、孫繩初、孫繩武、孫有勝、孫桂曉、孫恆發、孫再興、孫桂智、孫世蘭、孫常科擔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1999年3月,孫世蘭當選為首屆直選村委會主任。2002年3月,孫常科當選為村委主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