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齊

孔子曰:“伯夷叔齊,古之賢人也。 ”孟子曰:“伯夷叔齊,聖之清者也。 :“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

夷齊,指商末孤竹國君的兩位王子,長曰伯夷,季曰叔齊。相傳老孤竹國君遺命要立季子叔齊為繼承人。孤竹君薨後,叔齊讓位與伯夷,伯夷不受;伯夷讓位與叔齊,叔齊亦不受命。原因是,伯夷尊父命,不可不孝;叔齊尊天理,長幼有序,不可打亂社會秩序。這樣伯夷出前門離開了孤竹國。叔齊出後宰門也悄悄離開了孤竹國。國人立中子為孤竹國王。

伯夷叔齊志趣相同,不久在洛陽黃河岸邊相遇,兄弟相見,悲喜交集,抱頭痛哭。就在此時,正趕周武王伐紂軍隊過河,二人叩馬諫伐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武王滅商後,伯夷叔齊恥食周粟,採薇而食,最終餓死於首陽山。(見《呂氏春秋.誠廉》﹑《史記.伯夷列傳》)。《論語.公冶長》:"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邢昺疏引《春秋少陽篇》:"伯夷姓墨,名允,字公信。伯,長也;夷,謚。叔齊名智,字公達,伯夷之弟,齊亦謚也。"。孔子曰:“伯夷叔齊,古之賢人也。”孟子曰:“伯夷叔齊,聖之清者也。”歷代王朝都把伯夷叔齊作為:誠信禮讓、忠於祖國、抱節守志、孝親友善的典範。

古文原文

【夷齊】
人物/聖賢 :伯夷、叔齊二人。
《史記·伯夷列傳》 :“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於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老,盒往歸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載術主,號為文王,東伐。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日:‘父死不葬,愛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新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蔽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日:‘登彼西山兮,采其蔽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奧。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於嗟祖兮,命之衰矣!'遂餓死於首陽山。”O喻指有氣節,不接受敵人施捨。唐李白《梁園吟》 :“持鹽把酒但飲之,莫學夷齊事高潔。”另參見地理部·土石“首陽”、植物部·草本“首山蔽”、植物部。草本“周粟”、政事部·忠直“辭粟”、人事部·雅逸“采毅”。-

相關條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