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抗日根據地

太行抗日根據地

太行抗日根據地,位於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地區,是在八路軍總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直接領導下創建的,是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朱德、彭德懷、左權、劉伯承、鄧小平、徐向前、楊尚昆等老革命家曾在這裡領導抗日戰爭。

太行抗日根據地太行抗日根據地

文化建設

根據地文化的建立與發展這裡所說的根據地文化,主要是指太行抗日根據地的文化,因為在根據地文化中,太行抗日根據地文化是最有代表性的文化。根據地文化是隨著根據地的建立而形成的,所以它本身就具有了軍事化的性質,它不同於任何一種文化的產生,需要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它的產生是注入式的,是呼嘯而來的,給人一種“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感覺。1937年11月中旬,八路軍129師進入太行山後,和中共地方省委一起在開展游擊戰爭,打擊日軍,以實際行動提高民眾抗戰信心,鼓舞民眾抗戰鬥志的同時,派出了大量的工作團、宣傳隊分散到太行山

抗日鐵流

太行抗日根據地太行抗日根據地
太行抗日根據地經歷了創建、發展、在困難中經受考驗和迎接抗戰最後勝利四個階段。
一、從1937年11月八路軍挺進太行山區到1938年4月粉碎日軍對晉東南的九路圍攻,是根據地的創建階段。
1937年10月底,中共冀豫晉省委成立,並隨同10月中旬到達山西省平定縣的一二九師行動,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開始創立以太行山為依託的晉冀豫抗日根據地的工作。11月13日和14日,一二九師在和順縣石拐鎮召開黨員幹部會議,決定將部隊分散各地發動民眾,開展游擊戰爭,配合地方黨組織創建根據地的工作。在八路軍總部的直接指導下,一二九師、一一五師三四四旅同省委一起,分散展開於晉東南地區、冀西地區和豫北地區,協同和幫助犧盟會和決死隊、冀西民訓處(即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保定行營民訓處冀西民訓指導員辦事處)和冀西遊擊隊大力發動與組織民眾,廣泛開展抗日鬥爭。12月,一二九師在正(定)太(原)路南側的壽陽地區粉碎了日軍的六路圍攻,為太行根據地的創建奠定了"第一塊基石"。

在此期間,省委在晉冀豫區內建立起晉中冀晉冀豫太南晉豫五個特委和省委辦事處,並在各縣建立起縣委和縣工委,建立了一批抗日民主政府,對參加抗日的國民黨舊政權逐步進行了改造。1938年4月,朱德、彭德懷領導的第二戰區東路軍粉碎了日軍對晉東南的九路圍攻,奠定了晉冀豫抗日根據地的基礎。4月底,晉冀豫軍區及其所屬的五個軍分區成立。地方黨組織的建立、抗日民主政府的建立同軍區的建立,標誌著根據地創建階段任務的完成。

二、1938年5月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在粉碎敵人進攻後晉東南工作問題的指示》到1940年12月百團大戰結束,是根據地的發展階段。1938年5月4日,中共中央向八路軍一二九師政委鄧小平、中共中央北方局駐省委代表朱瑞、省委書記李雪峰並朱德、彭德懷發出了《關於在粉碎敵人九路進攻後晉東南工作問題的指示》。《指示》提出,"目前的中心工作,應是從事於抗日根據地的建設"。此後,省委機關靠攏了駐在沁縣的八路軍總部,與八路軍總部協調部置,配合工作。省委在八路軍總部的指導下,同薄一波領導的山西第三行政主任公署、戎子和領導的山西第五行政主任公署、楊秀峰領導的冀西民訓處和冀南行政主任公署等政權機構相配合,迅速發展共產黨組織,建立和健全抗日民主政權,壯大八路軍、游擊隊、自衛隊和民兵等人民武裝,建立全區性的抗日民眾團體,根據地出現了大發展的局面。六屆六中全會後,中共中央北方局移駐太行區,直接指導根據地的各項工作,使根據地建設更加健康地發展。這一階段中,太行根據地軍民在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的領導下,還進行了反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內部的反共頑固派的鬥爭,打退了他們的武裝進攻,保衛和鞏固了根據地,維護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團結。

1940年4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在山西黎城縣召開高級幹部會議,提出了建黨、建軍、建政的三大建設方針。太行區認真貫徹這一方針,使根據地的各項事業又有了很大發展。這時,晉冀豫區分為太行區和太岳區東西兩部分。1940年6月,晉冀豫軍區撤銷,以一二九師兼太行軍區,下轄五個軍分區。8月,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聯合辦事處(簡稱"冀太聯辦")成立,統一了根據地內的政權。8月20日,八路軍在華北敵後發動了著名的百團大戰,給侵華日軍以沉重的打擊。太行抗日根據地是百團大戰的主要戰場之一,全區有十三萬五千餘民兵和民眾參加了作戰、破路和支前,共殲滅敵軍七千五百餘名。

太行抗日根據地太行抗日根據地
三、從1941年1月到1943年12月,是根據地經受艱難困苦考驗的階段。
1941年以後,日軍在華北連續發動"治安強化運動",從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進行"總力戰",對華北各抗日根據地進行頻繁的"掃蕩"。太行抗日根據地作為華北抗戰的指揮中樞,首當其衝受到日軍殘酷的長時間的"掃蕩"和圍攻。根據地軍民在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的領導下,與日寇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一次次打退了日偽軍的進攻,保衛了根據地和首腦機關的安全,粉碎了敵人的摧毀根據地、捕捉我首腦機關的陰謀。

從1942年起,太行根據地發生了嚴重的旱災蝗災。嚴重的自然災害、反共頑固派破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不斷"磨擦"、日軍的頻繁"掃蕩"和進攻,使太行根據地的鬥爭進入十分困難的時期。在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的領導下,太行分局(1942年9月成立)、晉冀魯豫邊區政府(1941年9月成立)認真貫徹中共中央的各項指示,深入實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各項政策、健全"三三制"民主政權;貫徹"精兵簡政"方針,努力減輕人民負擔;實行減租減息,合理負擔,團結一切抗日力量;開展生產渡荒運動,組織抗旱撲蝗,努力戰勝嚴重的自然災害;大力開展抗日游擊戰爭,分散作戰,打破敵人的封鎖與"蠶食";開展黨的整風運動和廣大人民民眾的時事政治教育運動,認清形勢,堅定抗戰勝利信心。在根據地軍民的艱苦奮鬥下,終於渡過了嚴重的困難階段,迎來了時局的好轉。1943年8月的林(縣)南戰役後,被敵軍侵占的太南、豫北地區重新回到人民手中,根據地面積由1942年最小時的二萬二千平方公里擴大為三萬五千平方公里,根據地所轄縣增至五十八個(其中含十六個游擊縣)。

四、從1944年1月至1945年9月,是根據地各項建設事業大發展,發動局部反攻,奪取抗戰最後勝利的階段。
1944年以後,日軍從華北占領區抽調兵力南侵,向太行根據地進攻的力量較前大為削弱。太行區軍民抓住有利時機開展了局部攻勢作戰,收復了一些縣城和據點,迫使敵人進一步收縮,根據地則迅速擴大。在加緊對敵鬥爭的形勢下,太行區軍民迎來了抗戰以來的第一個農業豐收年,夏秋兩季共收穫十二億三千萬斤糧食和一百五十萬斤棉花。物質和生活條件的改善促進了各項事業突飛猛進地發展,根據地出現了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隨著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項政策的貫徹落實,根據地軍民奪取抗戰勝利的鬥志空前高漲。
1945年8月中旬,遵照中共中央、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的指示和命令,太行區軍民和晉冀魯豫解放區其他根據地一道,對日軍發起大反攻。從8月11日至9月20日,晉冀魯豫區共收復縣城五十九座,解放了黃河沿岸的廣大地區,使太行、太岳、冀南、冀魯豫四塊根據地完全連成一片。太行根據地在為奪取抗日戰爭勝利的鬥爭中作出了重要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