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聯盟

太平洋聯盟

太平洋聯盟(Pacific Alliance),又名拉美太平洋聯盟,是一個拉美地區的新興經濟組織,該組織於2012年6月6日正式簽署太平洋聯盟框架協定。成員國為智利、秘魯、墨西哥、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該聯盟的建立目的是進一步加強該地區一體化進程,大力推動成員國彼此間在貨物、服務、資金和人員的自由流動。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太平洋聯盟首腦會議太平洋聯盟首腦會議
太平洋聯盟(PacificAlliance),是由智利秘魯墨西哥哥倫比亞四國建立的貿易組織。創建這個組織的主要目標是加深四國的經濟一體化,實現自由貿易,與亞太地區加強聯繫。
太平洋聯盟自由貿易區是一個由2.06億人口組成的大市場。國內生產總值合計為2萬餘億美元,約占整個拉美GDP的三分之一。經濟占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經濟總量的35%,占該地區出口的55%。太平洋聯盟4國經濟2012年預計增長4.6%。
太平洋聯盟成員國相互間簽有自貿協定,該組織除四個正式成員國外,哥斯大黎加和巴拿馬為觀察國。

成立歷史

2011年初,秘魯、墨西哥、智利和哥倫比亞四國總統在秘魯會晤,初步簽署《太平洋協定》,倡議組建以加強彼此間經貿聯繫和推動共同發展為目標的拉美太平洋聯盟。
2011年4月28日,墨西哥、哥倫比亞、智利、秘魯在秘魯首都利馬發表《利馬宣言》,宣布成立太平洋聯盟。
2011年12月4日,四國在墨西哥南部城市梅里達舉行首腦會議,會議結束時共同發表《梅里達聲明》,表示成員國將共同努力加快深化太平洋聯盟一體化的步伐。

2012年6月6日,四國總統在智利阿塔卡馬沙漠地區舉行首腦會議,共同簽署太平洋聯盟框架協定,正式成立“太平洋聯盟”。各方在會議通過的《帕拉納爾宣言》中承諾,將繼續推進有關消除關稅和原產地規定的談判並在2012年底取得實質性成果,共同建立“機構事務技術小組”通過磋商構建聯盟內部貿易糾紛解決機制。

2012年3月,第三屆首腦會議以視頻方式舉行,各方就促進人員、服務和資本流通,推進貿易及一體化等問題取得重要進展,就《聯盟框架協定》達成一致。巴拿馬和哥斯大黎加總統與會,巴方表示將加快同聯盟成員國商簽自貿協定,以儘快“入盟”。
2012年6月,第四屆首腦會議在智利安托法加斯塔舉行。聯盟成員國總統、巴拿馬及哥斯大黎加外長與會,西班牙國王受邀出席。會上籤署《聯盟框架協定》,聯盟正式成立。
2012年11月,第五屆首腦會議在西班牙加的斯伊比利亞美洲峰會期間舉行。聯盟成員國總統出席。會議決定吸收哥斯大黎加和巴拿馬為候選成員國,接納西班牙、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和烏拉圭5國為聯盟觀察員國。
2013年1月,第六屆首腦會議在智利聖地亞哥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峰會期間舉行。聯盟成員國總統出席。會議決定接納日本和瓜地馬拉為聯盟觀察員國,確定第一季度內結束成員國間互免關稅談判,2013年上半年結束其餘領域談判。
2013年5月,第七屆首腦會議在哥倫比亞卡利舉行。聯盟成員國總統出席。會議一次性吸收厄瓜多等7國為觀察員國,宣布自2013年6月30日起盟內90%貨物貿易實現零關稅,決定簡化四國公民出入境手續,宣布設立共同使館及聯合貿易辦事處。

組織

成員國以其國名字母順序出任輪值主席國,任期一年。聯盟已形成基本架構,包括首腦會議、部長理事會(外交部長和貿易部長)、高級別工作組(副外長和主管貿易的副部長)及技術工作組。

峰會

截至2014年4月,聯盟共舉行了八屆首腦會議:

日期 舉行地點/方式 內容
1. 2011年4月28日 秘魯利馬 發表《利馬宣言》,宣布成立太平洋聯盟。
2. 2011年12月 墨西哥梅里達 四國外長出席。發表《梅里達宣言》,要求儘快制定《聯盟憲章條約》。
3. 2012年3月 以視頻方式舉行 就《聯盟框架協定》達成一致。
4. 2012年6月 智利安托法加斯塔 聯盟成員國總統出席。簽署《聯盟框架協定》,聯盟正式成立。
5. 2012年11月 西班牙加的斯伊比利亞美洲峰會期間舉行 聯盟成員國總統出席。接納哥斯大黎加和巴拿馬為候選成員國,西班牙、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和烏拉圭為觀察員國。
6. 2013年1月 智利聖地亞哥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峰會期間舉行 聯盟成員國總統出席。接納日本和瓜地馬拉為觀察員國。
7. 2013年5月 哥倫比亞卡利 聯盟成員國總統出席。接納厄瓜多等7國為觀察員國。
8. 2014年2月 哥倫比亞卡塔赫納 聯盟成員國及哥斯大黎加總統出席。接納芬蘭等5國為觀察員國。

建立意義

該聯盟的建立將進一步加強該地區一體化進程,大力推動成員國彼此間在貨物、服務、資金和人員的自由流動。實現地區經濟一體化,加強與亞太地區的貿易關係。
智利總統皮涅拉表示,創建這個組織的主要目標是加深四國的經濟一體化,實現自由貿易,與亞太地區加強聯繫。
墨西哥總統卡爾德隆表示,太平洋聯盟的經濟潛力是巨大的,該組織囊括了拉美發展最快的經濟體秘魯與智利。
哥倫比亞總統桑托斯稱,這是拉美最為重要的一次整合。桑托斯說,該組織成立後首個重大舉措就是四國之間實現相互免簽待遇,使四國公民可以在成員國間自由流動。
哥斯大黎加總統蘿拉·欽奇利亞、加拿大外長約翰·貝爾德與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作為觀察員出席了此次大會,並正式收到加入該組織的邀請。

合作項目

2012年的聯盟成立會議上通過的《帕拉納爾宣言》中承諾,將繼續推進有關消除關稅和原產地規定的談判並在2012年底取得實質性成果,共同建立“機構事務技術小組”通過磋商構建聯盟內部貿易糾紛解決機制。
在貿易便利化方面,儘可能在2013年底前建立四國間原產地電子認證機制,在衛生檢驗檢疫相互認證方面制定具體的路線圖,此外將強化貿易監管合作,逐步消除可能存在的貿易技術壁壘。
在推動地區投資和服務一體化方面,啟動投資與服務業混委會磋商機制,界定聯盟成員國間投資與服務的主要障礙,並在聯盟協定框架下商討專門就投資與服務簽訂合作協定的可行性。
在人員自由流動方面,四國領導人授權“人員流動技術小組”組建專門工作組,最晚於2012年底構建成員國人員流動信息實時交流與共享機制,以期“適時向成員國發出安全警報”。截至2012年6月墨西哥已表示將在6個月後給予其他成員國公民免簽待遇。
在合力拓展境外貿易方面,各成員國境外貿易和投資促進機構將協同工作,建立共同的境外貿易投資代表處,以期擴大聯盟同世界其他地區特別是亞洲的貿易。此外,宣言強調應加強與亞太地區文化交流,強化拉美太平洋聯盟在亞太地區的文化存在。

成員國

智利共和國

面積756626平方公里。位於南美洲西南部,安第斯山脈西麓,是世界上地形最狹長的國家。智利是拉丁美洲比較富裕的國家,它擁有非常豐富的礦、林、水產資源,銅的蘊藏量居世界第一,它擁有世界上已知最大的銅礦,有“銅之王國”之稱。它還是世界上惟一生產硝石的國家。智利的農業,漁業和服務業也很發達。2010年智利人均GDP位居南美洲第一,不過社會貧富差距非常巨大。社會治安方面屬南美洲較為安定的國度,官員貪污的程度也是該洲國家中最為輕微的。

哥倫比亞共和國

在南美洲西北部,西瀕太平洋,北臨加勒比海,東同委內瑞拉,東南同巴西,南與秘魯、厄瓜多,西北與巴拿馬為鄰。西部除沿海平原外,為西、中、東三條平行的科迪勒拉山脈構成的高原,山間有寬闊的各地,南部有一系列火山錐,西北部為馬格達萊納河下游沖積平原,水道紛歧,湖沼廣布。哥倫比亞的經濟受到國內需求減少、嚴峻的政府預算和苦難的安全局勢的困擾。

墨西哥合眾國

位於北美洲,墨西哥是一個自由市場經濟體,擁有現代化的工業與農業,私有經濟比重也在大幅提升。1994年北美自由貿易區正式建立後,墨西哥與美國的貿易和投資往來增加很快,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發展和國民收入提高。然而墨西哥國內治安卻持續惡化,雖已重創販毒集團,可是暴力頻生已危害在當地的外國投資,財政部長卡斯滕斯表示單是治安惡化使該國全年國內生產總值減少1%。

秘魯共和國

是南美洲西部的一個國家,為南美洲國家聯盟的成員國。秘魯孕育了其中一個最早的文明──小北地區史前文明,以及前哥倫布時期美洲最大的國家印加帝國。秘魯是開發中國家,人類發展水平為中等,全國約有50%人口生活在貧窮之中,主要經濟活動有農業、漁業、礦業以及製造業等。

候選成員國

哥斯大黎加

哥斯大黎加是北美洲的一個共和國,北鄰尼加拉瓜,南與巴拿馬接壤,是世界上第一個不設軍隊的國家,首都在聖何塞。哥斯大黎加儘管仍是一個農業國家,但已經取得相對較高的生活水平,土地所有權普遍擴張,而且旅遊業蓬勃發展,同時由於是中美洲和南美洲的文化交匯處而擁有多樣的文化。哥斯大黎加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宣布兩國自2007年6月1日起簽署建交公報,建立起大使級外交關係,並於台北時間七日清晨正式宣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與此同時,台灣宣布與哥斯大黎加斷交,結束了雙方自1944年以來持續六十多年的外交關係。

巴拿馬

巴拿馬共和國(RepúblicadePanamá),是中美洲最南部的國家。連線大西洋及太平洋的巴拿馬運河位於國家的中央,擁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坐擁世界知名的航運要道巴拿馬運河。1999年12月31日美國將巴拿馬運河所有土地、建築、基礎設施和所有的管理權都交還給巴拿馬。鑒於重要的地理位置,巴拿馬經濟的重點是服務業,以金融、貿易和旅遊業為主。由於巴拿馬的建立和貿易都和美國有重要關係,巴拿馬從1907年開始使用美元作為流通貨幣,本國貨幣為巴波亞,與美元等值並同時在境內使用,是世界上第一個美國以外使用美元作為法定貨幣的國家。

觀察員國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Australia)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領土面積全球第六大,澳大利亞不僅國土遼闊,且物產豐富,是南半球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全球第十二大經濟體系,全球第四大農產品出口國,也是多種礦產出口量全球第一的國家。
1770年至1900年,澳大利亞曾是英國的殖民地。在此之前至少有四萬年時間,澳大利亞完全是土著居民居住的地方。1901年,殖民統治結束,澳大利亞成為一個獨立的聯邦。
澳大利亞四面環海,擁有很多自己特有的動植物和自然景觀。澳大利亞是一個移民國家,奉行多元文化,約四分之一的居民出生在澳大利亞以外。澳大利亞人口高度都市化,近一半國民居住在悉尼和墨爾本兩大城市,全國多個城市曾被評為世界上最適宜居住的地方之一。
澳大利亞是一個體育強國,常年舉辦全球多項體育盛事。澳大利亞還是最早倡議成立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的國家。

紐西蘭

紐西蘭(NewZealand),位於太平洋西南部,是個島嶼國家。紐西蘭兩大島嶼以庫克海峽分隔,南島鄰近南極洲,北島與斐濟及湯加相望。首都惠靈頓,最大的城市是奧克蘭。紐西蘭是君主立憲制混合英國式議會民主制,紐西蘭經濟蓬勃,紐西蘭是一個現代、繁榮的已開發國家。過去二十年,紐西蘭經濟成功地從農業為主,轉型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工業化自由市場經濟。鹿茸、羊肉、奶製品和粗羊毛的出口值皆為世界第一。紐西蘭氣候宜人、環境清新、風景優美、旅遊勝地遍布、森林資源豐富、地表景觀富變化,生活水平也相當高。
世界銀行將紐西蘭列為世界上最方便營商的國家。紐西蘭經濟發達,是已開發國家。過去二十年,紐西蘭經濟成功地從農業為主,轉型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工業化自由市場經濟。

加拿大

加拿大,世界上面積第二大的國家。位於北美洲北部,東瀕大西洋,西臨太平洋,西北部鄰美國阿拉斯加州,東北與格陵蘭隔戴維斯海峽遙遙相望,南接美國本土,北靠北冰洋領土主張直達北極圈。
加拿大是一個具有現代化工業科技水平且能源且經濟高度國際與資源充足的國家,經濟體制主要依靠自然資源。加拿大政治體制為聯邦制、君主立憲制及議會制的國家,也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同時也是也是G8、G20、北約、聯合國、大英國協、世界貿易組織等重要國際組織成員,也是世界十大貿易國之一。
加拿大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之一,也是世界上擁有最高生活品質的國家之一,國民擁有很高的生活質量,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之一。

烏拉圭

烏拉圭位於南美洲東南部,烏拉圭河與拉普拉塔河的東岸,北鄰巴西,西界阿根廷,東南瀕大西洋。1825年8月25日從巴西帝國的統治下獨立。境內大部分地勢平坦,農牧業發達。烏拉圭因優美的自然風光和安定的社會環境,故被譽為“南美瑞士”;又因其形似寶石而又盛產紫晶石,被譽為“鑽石之國”。烏拉圭經濟主要是以出口農業為主,在二十世紀初因大量出口農產品到歐洲等各地,令其一度成為南美洲富裕的國家。現時烏拉圭經濟雖然不能與當初相比,並經歷了較為嚴重的衰退。但2004年起,烏拉圭經濟開始隨著巴西、阿根廷復甦,現屬南美洲國家聯盟。

西班牙

西班牙是一個位於歐洲西南部的君主立憲制國家,,西鄰同處於伊比利亞半島的葡萄牙,北瀕比斯開灣,東北部與法國及安道爾接壤,南隔直布羅陀海峽與非洲的摩洛哥相望。它領土還包括地中海中的巴利阿里群島,大西洋的加那利群島,及在非洲的休達和梅利利亞。海岸線長約7800公里。境內多山,歐洲高山國家之一。西班牙的製造業、旅遊業發達。擁有十分優越的旅遊資源,有“旅遊王國”美譽。近代史上,西班牙是一個重要的文化發源地,它是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最強大的國家,於15世紀中期至16世紀末期時成為影響世界的全球性帝國,它成為一個全球性帝國時為世界帶來巨大影響。如今全球有5億說西班牙語的人口,成為世界上使用人數第三多的母語,並且是使用國家第二多的語言。西班牙在當今世界屬於已開發國家,擁有完善的市場經濟,國民生產總值位居歐洲國家前列。

日本

日本國(Japan),是東亞一個由本州、四國、九州、北海道四個大島及6900多個小島組成的群島國家。地震頻發,是世界上地震最多的國家。日本國名意為“日出之國”。公元4世紀中葉成為統一的國家,當時稱為大和國,645年大化革新後經濟文化不斷發展,19世紀中期明治維新後成為帝國主義列強之一,對外逐步走上侵略擴張道路,在二戰期間侵略中國、朝鮮等亞洲國家。二戰戰敗後實行以天皇為國家象徵的君主立憲制,經濟實力迅速提高。
日本人口超過1.2億,以大和民族為主,日本是八國集團、二十國集團、世界貿易組織、亞太經合組織成員國,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日本的科學研發能力居世界前列。日本國民擁有很高的生活質量,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之一。首都東京是亞洲最大、世界領先的城市。日本獨特的地理條件和悠久的歷史,孕育了別具一格的日本文化。

瓜地馬拉

瓜地馬拉共和國(西班牙語:RepúblicadeGuatemala),台灣譯為瓜地馬拉,是中美洲的一個國家,位於北美洲大陸的南部。它西濱太平洋,東臨加勒比海,向北與墨西哥相接,向東北鄰貝里斯,向東南鄰宏都拉斯和薩爾瓦多。瓜地馬拉目前與台灣尚存外交關係。
厄瓜多、薩爾瓦多、宏都拉斯、巴拉圭、多米尼加、法國、葡萄牙、中國、美國、韓國、土耳其、英國、德國、瑞士、荷蘭、義大利、芬蘭、印度、以色列、摩洛哥、新加坡、特立尼達和多巴哥、比利時、印度尼西亞、泰國、喬治亞、奧地利、海地、瑞典、丹麥、匈牙利、希臘、波蘭。

主要活動

截至2015年12月,聯盟共舉行了十屆首腦會議。
2011年4月,首屆首腦會議在秘魯利馬舉行,決定成立太平洋聯盟。
2011年12月,第二屆首腦會議在墨西哥梅里達舉行。墨西哥、智利、哥倫比亞總統和秘魯外長出席,巴拿馬總統應邀出席。會議發表《梅里達宣言》,承諾將加快一體化建設步伐,要求各成員國共同努力儘快制定《聯盟憲章條約》,歡迎更多拉美國家入盟。
2012年3月,第三屆首腦會議以視頻方式舉行,各方就促進人員、服務和資本流通,推進貿易及一體化等問題取得重要進展,就《框架協定》達成一致。巴拿馬和哥斯大黎加總統與會,巴方表示將加快同聯盟成員國商簽自貿協定,以儘快“入盟”。
2012年6月,第四屆首腦會議在智利安托法加斯塔舉行。聯盟成員國總統、巴拿馬及哥斯大黎加外長與會,西班牙國王受邀出席。會上籤署《框架協定》,聯盟正式成立。
2012年11月,第五屆首腦會議在西班牙加的斯伊比利亞美洲峰會期間舉行。聯盟成員國總統出席。會議決定吸收哥斯大黎加和巴拿馬為候選成員國,接納西班牙、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和烏拉圭5國為聯盟觀察員國。
2013年1月,第六屆首腦會議在智利聖地亞哥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峰會期間舉行。聯盟成員國總統出席。會議決定接納日本和瓜地馬拉為聯盟觀察員國,確定當年第一季度內結束成員國間互免關稅談判,上半年結束其餘領域談判。
2013年5月,第七屆首腦會議在哥倫比亞卡利舉行。聯盟成員國總統出席。會議一次性吸收厄瓜多等7國為觀察員國,宣布自今年6月30日起盟內90%貨物貿易實現零關稅,決定簡化四國公民出入境手續,宣布設立共同使館及聯合貿易辦事處。
2014年2月,第八屆首腦會議在哥倫比亞卡塔赫納舉行。聯盟成員國及候選成員國哥斯大黎加總統出席。會議接納芬蘭等5國為觀察員國,通過《框架協定補充議定書》,明確盟內92%貨物及服務貿易自由化,剩餘8%將於未來逐步落實。
2014年6月,第九屆首腦會議在墨西哥蓬塔德米塔舉行。聯盟成員國總統出席。會議接納特立尼達和多巴哥、比利時為觀察員國,在明確盟內92%貨物及服務貿易自由化基礎上,重申於2030年前落實剩餘8%。會議期間,舉行首次聯盟外長、經貿部長與觀察員國對話會。
2015年7月,第十屆首腦會議在秘魯帕拉卡斯舉行。聯盟成員國總統出席。會議宣布《框架協定》及其附加協定、《設立合作基金協定》自2015年7月20日起生效,標誌著聯盟成為國際法主體,成員國間92%的貨物和服務貿易實現零關稅,剩餘8%的關稅將逐步取消。會議在加快整合證券市場、互免公民短期簽證、共享海外使領館資源等領域通過更多具體舉措,決定加快候選成員國巴拿馬和哥斯大黎加入盟進程,並吸收印度尼西亞、泰國、喬治亞、奧地利、海地、瑞典、丹麥、匈牙利、希臘、波蘭10個新觀察員國。會後,秘魯接替墨西哥任輪值主席國。

對外關係

與美國

該組織由4個奉行新自由主義路線、支持華盛頓推動的自由貿易區的政府提出成立。一些成員國被認為是白宮在拉美地區的戰略盟友。

與中國

2012年6月,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訪問拉美時曾表示,中國為拉美一體化取得重大進展感到高興,願推動中國與拉美太平洋聯盟關係不斷發展。
2012年9月12日,哥倫比亞、智利、墨西哥及秘魯四國官員抵達上海,出席由拉美金融(Latinfinance)主辦的第四屆“拉美-中國投資者論壇(LA-CIF)”,共同推廣拉丁美洲的新興區域組織——太平洋聯盟(PacificAlliance)。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