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罷朝

太宗罷朝

從《太宗罷朝》中可以看出,魏徵和文德皇后十分正直。在生活中,就是缺少像魏徵一樣能夠直言不諱的人。

版本一(選自《隋唐嘉話》)

原文

太宗曾罷朝,怒曰:“會殺此田舍漢!”文德後問:“誰觸忤陛下?”帝曰:“豈過魏徵,每廷爭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後退而具朝服立於庭,帝驚曰:“皇后何為若是?”對曰:“妾聞主聖臣忠。今陛下聖明,故魏徵得直言。妾幸得備數後宮,安敢不賀?” 上乃悅。(選自《隋唐嘉話》)

注釋

太宗曾罷朝:唐太宗有一次曾在上朝時中途散了朝。太宗:指李世民。罷朝:指因生氣而散朝。

會:定要。

此:代詞這,指魏徵。

田舍漢:鄉巴佬,這裡指魏徵。

文德後:即長孫皇后,李世民之妻,死後諡文德,故稱文德後。

觸忤:亦作"觸迕",迕,逆;觸,觸犯。

豈:難道。

過:超過。

不自得:不痛快,指意見被反對而感到難堪(窩火)。

具:穿戴。

是:這樣。

故:因此。

得:能夠,可以。

安:怎么。

出處

唐代筆記小說集。撰者唐代劉餗字鼎卿官右補闕、集賢殿學士。《隋唐嘉話》記載南北朝至唐開元年間歷史人物的言行事跡,以唐太宗和武后兩朝為多。《舊唐書》《新唐書》和《資治通鑑》里的某些史實,即取材於此書。書中也記錄了一些有關文學藝術的材料。於戲曲史研究亦有參考價值。

譯文

太宗有一次下朝後生氣地說:“真該殺了這個鄉巴佬!”文德皇后問:“誰冒犯陛下了?”太宗說:“難道有誰能比魏徵更讓我生氣?每次朝會上都直言進諫,讓我經常不自在。”皇后聽了退下去穿上朝服站在庭院裡,太宗大驚道:“皇后這是為什麼?”(皇后)回答說:“我聽說主公聖明大臣忠心。現在陛下聖明,所以魏徵可以直言。向太宗祝賀言勸告。我有幸能為後宮充數,怎么敢不祝賀(您)呢?”太宗才轉怒為喜。

版本二(選自《資治通鑑》)

原文

上嘗罷朝,怒曰:“會須殺此田舍翁。”後問為誰,上曰:“魏徵每廷辱我。”後退,具朝服立於庭,上驚問其故。後曰:“妾聞主明臣直;今魏徵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賀!”上乃悅。 (選自《資治通鑑》)

注釋

上:指唐太宗李世民。

會須:應該。

廷辱:在朝廷中當眾官面而侮辱。

朝服:禮服。

皇后的禮服從首飾到鞋襪都有一整套規定,外衣為深青色,上畫有錦雞。這種禮服只在舉行盛典時才穿用。

明:開明。

出處

《資治通鑑》,簡稱“通鑑”,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告成。它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

譯文

有一次太宗曾罷朝回到宮中,怒氣沖沖地說:“以後找機會一定殺了這個鄉巴佬。”皇后問是誰惹怒陛下,太宗說:“魏徵常在朝堂上羞辱我。”皇后退下,穿上朝服站在庭院內,太宗驚奇地問這是何故。皇后說:“我聽說君主開明則臣下正直,如今魏徵正直敢言,是因為陛下的開明,我怎能不祝賀呢!”太宗才轉怒為喜。

出處

(版本一)

唐代筆記小說集。撰者唐代劉餗字鼎卿官右補闕、集賢殿學士。《隋唐嘉話》記載南北朝至唐開元年間歷史人物的言行事跡,以唐太宗和武后兩朝為多。新、舊《唐書》和《資治通鑑》里的某些史實,即取材於此書。書中也記錄了一些有關文學藝術的材料。於戲曲史研究亦有參考價值。

(版本二)

《資治通鑑》,簡稱“通鑑”,是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告成。它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

寓意

從本文中可以看出,魏徵和文德皇后十分正直。在我們生活中,就是缺少像魏徵一樣能夠直言不諱的人。所以太宗便在魏徵死之時詠道:“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可見魏徵正言直諫很多。儘管如此,也經常會觸怒太宗。文皇后能在太宗盛怒之時,指出“君聖臣忠”之道並朝服以賀,也算是獨具卓識之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