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古時代

太古時代

我國的太古時代,通常也稱太古時候、太古時期等,是傳說中的人類祖先盤古開天地的時代。

概述

太古時代太古時代

太古時代離我們久遠,是地質發展史中最古老的時期,延續時間長達15億年,是地球演化史中具有明確地質記錄的最初階段。由於年代久遠,太古代的保存下來的地質紀錄非常破碎、零散。但是,太古代又是地球演化的關鍵時期,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氣圈和生命的形成都發生在這一重要而又漫長的時期,大約39億年前,地球形成最初的永久地殼,至35億年前大氣圈、海水開始形成。

在太古代的最初期,地球上尚無生命出現。生命元素,如C,H,O,N等在強烈的宇宙射線、雷電轟擊下首先形成簡單有機分子,後發展為複雜有機分子,再形成準生命的凝聚體,進而由凝聚體進化成原始生命。在距今約33億年前,形成了地球上最古老的沉積岩,大氣圈中已含有一定的二氧化碳,並出現了最早的、與生物活動相關的疊層石;到 31億年前,地球上開始出現比較原始的藻類和細菌。在29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大量藍綠藻形成疊層石,這表明這一時期地球上已經出現了游離氧以及行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

經過了天文期以後,地球便正式成為太陽系的成員。大約又經過22億年,地球發展便進入到地質時期——太古代。這段從46億年~38億年的地質時期有哪些特點?

(1)薄而活動的原始地殼:根據資料分析,原始地殼的部分可能更接近於上地幔。矽鋁質和矽鎂質尚未進行較完全的分異,因此太古代時期的地殼是很薄的,也沒有現在這樣堅固複雜。由於地球內部放射性物質衰變反映較為強烈,地殼深處的融熔岩漿,不時從地殼深處,沿斷裂湧出,形成岩漿岩和火山噴發。當時到處可見火山噴發的壯觀景象。因此我們現在從太古代地層中,普遍可見火山岩系。

(2)深淺多變的廣闊海洋中散布少數孤島:當時地球的表面,還是海洋占有絕對優勢,陸地面積相對較少,海洋中散布著孤零的海島,地殼處於十分活躍狀態,海洋也因強烈的升降運動,而變得深淺多變。陸地上也有多次岩漿噴發和侵入,使上面局部地區固結硬化,使地殼慢慢向穩定方向發展,因此太古代晚期形成了穩定基底地塊——“陸核”。陸核出現,標誌地球有了真正的地殼。

(3)富有CO2,缺少氧氣的水體和大氣圈:太古代地球表面,雖然已經形成了岩石圈、水圈和大氣圈。但那時的地殼表面,大部分被海水復蓋,由於大量火山噴發,放出大量的CO2,同時又沒有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海水和大氣中含有大量的CO2,而缺少氧氣。大氣中的CO2隨著降水,又進入到海洋,因此海洋中HCO3-濃度增大。岩漿活動和火山噴發的同時,帶來大量的鐵質,有可能被具有較強的溶解能力的降水和地表水溶解後帶入海洋。含HCO3-高濃度海水同時具有較大的溶解能力和搬運能力,因此可將低價鐵源源不斷地搬運至深海區,這就是為什麼太古代鐵礦石占世界總儲量60%,礦石質量好,並且在深海中也能富集成礦的原因。

(4)太古代的地層:太古代的地層,都是一些經過變質的岩石,例如片麻岩、變粒岩、混合岩等深變質的岩石。我國太古代地層只分布在秦嶺、淮河以北地區。出產鞍山式鐵礦的鞍山、呂梁山、泰山、太行山等地均有太古代地層。

太古時代太古時代

簡介

地質年代的第二個代,約開始於24億年前,結束於5.7億年前的"生命大爆炸"。

這一時期,現在的陸地在那時大部仍然被海洋所占據,地殼運動劇烈,到了晚期,北方勞亞古陸和南方岡瓦納大陸的面積擴大了許多,出現了若干大片陸地。在我國,許多地區已經露出海面而成為陸地,而西藏的大部分仍然被海水占據。

元古代晚期在我國被稱為震旦紀(Sinian Period),時間為大約從距今8億年以前到元古代結束,震旦是古代印度對我國的稱呼。在震旦紀,出現了全球性的大冰期,稱為震旦紀大冰期,是地球發展史上的三大冰期之一。冰川最盛時復蓋了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的許多地區,有的地方冰層厚達千米。

元古代

元古代時期,海水裡的生命活動明顯地加強了,生物界由原核細胞形式演變為真核細胞形式,但演變的過程和時間還不清楚。這時細菌和藍藻開始繁盛,後來又出現了紅藻、綠藻等真核藻類。藻類在生長過程中粘附海水中的沉積物顆粒形成層紋狀結構物,稱作疊層石,疊層石是地球上最早的生物礁,出現於太古代而在元古代達到頂盛。除了藻類生物外,元古代結束前,海洋里出現了一些如海綿等低等無脊椎動物。"元古代"的意思,就是原始時代。

生物

藻類和細菌開始繁盛,到晚期無脊椎動物偶有發現。與太古代相比,這一代的岩石變質程度較淺,並有一部分未經變質的沉積岩。

元古代早期火山活動仍相當頻繁,生物界仍處於緩慢,低水平進化階段,生物主要是疊層石以及其中分離得到的生物成因有機碳和球狀、絲狀藍藻化石,由於這些光合生物的發展,大氣圈已有更多的氧氣。

在19億年前,大陸地殼不斷增厚,開始發育有蓋層沉積,地球表面始終保持著一種十分有利於生命發展的環境。藍藻和細菌繼續發展,到距今13億年前,已有最低等的真核生物—綠藻出現。在元古代晚期,蓋層沉積繼續增厚,火山活動大為減弱,並出現廣泛的冰川,從此地球具有明顯的分帶性氣候環境,為生物發展的多樣性提供了自然條件,著名的後生動物群—澳大利亞埃迪卡拉動物群就出現這個時期。

階段特點

元古代

是地質年代的第二個代,距今24億年—6億年。

元古代早期,淺變質的板岩、千枚岩及大理岩廣泛分布。特別是碳酸鹽類岩石的大量出現,說明大氣成分中的氧(O2)和二氧化碳(CO2)都有增高,主要是因為藻類植物的種類和數量已經增加,元古代又稱為菌藻植物時代。

元古代後期,有不少地區(如燕山地區)出現了許多變質輕微的岩層。在生物圈中,藻類相當繁榮。這些情況表明,地殼上的一些地段已經相當穩定,出現了陸殼加厚的“地台”。

到元古代晚期,即震旦紀(距今6—8億年)那時候,我國大陸範圍內已出現好幾塊陸地(島),就成為今後大陸擴大的基礎。那時的長江流域處於高緯度附近,還有北美洲、亞洲的部分地區,以及南美南端、澳大利亞東南和紐西蘭等地。

人類的出現是第四紀的重大事件,也是第四紀生物發展上的一次重大飛躍。第四紀實際上是人類時代。

地質年代劃分

元古代

地殼上不同時期的岩石和地層,在形成過程中的時間(年齡)和順序。地質年代可分為相對年代和絕對年齡(或同位素年齡)兩種。相對地質年代是指岩石和地層之間的相對新老關係和它們的時代順序。

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根據地層自然形成的先後順序,將地層分為5代12紀。

即早期的太古代和元古代(元古代在中國含有1個震旦紀),以後的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古生代分為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共6個紀;

中生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共3個紀;

新生代只有第三紀、第四紀兩個紀。

在各個不同時期的地層里,大都保存有古代動、植物的標準化石。各類動、植物化石出現的早晚是有一定順序的,越是低等的,出現得越早,越是高等的,出現得越晚。絕對年齡是根據測出岩石中某种放射性元素及其蛻變產物的含量而計算出岩石的生成後距今的實際年數。越是老的岩石,地層距今的年數越長。

每個地質年代單位應為開始於距今多少年前,結束於距今多少年前,這樣便可計算出共延續多少年。例如,中生代始於距今2.3億年前,止於6700萬年前,延續1.2億年。

[]新生代概況

新生代(距今6500萬年~,Cenozoic Era)是地球歷史上最新的一個地質時代,它從6400萬年前開始一直持續到今天。隨著恐龍的滅絕,中生代結束,新生代開始。新生代一般被分為兩個紀:古近紀和新近紀和七個世:古新世、始新世、漸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和全新世。

這一時期形成的地層稱新生界。新生代以哺乳動物和被子植物的高度繁盛為特徵,由於生物界逐漸呈現了現代的面貌,故名新生代(即現代生物的時代)。1760年,義大利博物學家G.阿爾杜伊諾在研究義大利北部地質時,把組成山系的地層分為3個系:第一係為結晶岩,第二係為含化石的成層岩石,第三係為半膠結的層狀岩石,常含海相貝殼。1829年,法國學者J.德努瓦耶研究巴黎盆地時,把第三系之上的鬆散沉積層稱為第四系。第一系、第二系的名稱已廢棄不用,第一系大致相當前寒武系,第二系相當於古生代和中生代的地層。新生代包括第三紀和第四紀,第三紀又可分為早第三紀和晚第三紀,紀可再劃分為幾個世。

[]新生代的地質特徵

地球歷史的最近6500萬年的地質時代。是繼古生代、之後最新的一個代。新生代形成的地層稱新生界。1760年,G.阿爾杜伊諾把岩石分成 3個紀:第一紀為結晶岩;第二紀為含化石的成層岩石;第三紀是半膠結的層狀岩石,常含海相貝殼。1829年,J.德努瓦耶研究巴黎盆地時,把地層之上的鬆散沉積層稱為。第一紀、第二紀已廢棄,第一紀大致相當,第二紀相當古生代和中生代。新生代包括古近紀、新近紀和第四紀,古近紀、又分為古新世、始新世、漸新世,新近紀又分為中新世、上新世;第四紀又分為更新世、全新世。

新生代開始時,地球上的海、陸分布比現代大,古歐亞大陸比現代小;古中國和古印度為古地中海所隔,古土耳其和古波斯為古地中海中的島嶼,這些陸塊尚未與古歐亞大陸連線;紅海尚未形成,古阿拉伯半島是古非洲的一角;古南美洲和古北美洲相距遙遠,而古北美洲與古歐亞大陸接近,有時相連。

新生代開始後,地表各個陸塊此升彼降,不斷分裂,緩慢漂移,相撞接合,逐漸形成今天的海陸分布。印度與亞洲大陸結合發生在距今5000萬年前的始新世;喜馬拉雅山聳起則是最近200~300萬年的事,與此同時或稍早,歐洲升起了阿爾卑斯山,美洲升起了落基山。

古近紀氣候較此前的冷,晚始新世和漸新世南極大陸出現小型冰蓋,中新世中期那裡形成的冰蓋已相當於現代的2/3,更新世初北半球出現格陵蘭冰蓋,其後200萬年間曾有多次冰期,冰川曾見於幾個大陸。

[]新生代的地質運動

新生代包括第三、第四紀。中生代侏羅紀至第四紀以前稱阿爾卑斯構造階段,而第三紀這一階段稱為新阿爾卑斯構造階段。

1.地殼發展由活動趨向穩定,兩大地槽繼續向地台發展

新生代地殼發展主要方面由活動趨向隱定,大地構造輪廓和古地貌逐步接近現代狀況,從活動區發展來看具有明顯的三個階段。

(1)第三紀早期,中生代以來兩個活動區還在繼續活動。從歐洲阿爾卑斯山部分地區,亞平寧山、喜山地區,地殼還處於活動狀態,表現為橫亘東西的大海槽——古地中海(特提斯)地槽。

環太平洋地槽,緊靠中生代褶皺帶外側(太平洋一側),還在不斷下陷,處於非常活躍的地槽階段,以及相鄰的大陸(西歐、俄羅斯南部、非洲北部、北美東部)等明顯下沉引起全球性的海侵,因此早第三紀海侵是新生代以來最大的一次海侵。

(2)第三紀晚期和第三紀末,由於喜山運動的影響又發生了新的變化。古地中海強烈褶皺返回,橫亘東西的山脈取代了昔日的海洋,從北非的阿特斯、歐洲的庇里牛斯、阿爾卑斯、喀爾巴仟,東延至高加索、喜馬拉雅,成為地球上最年輕的山系,第三紀末,喜馬拉雅山就已高出海面5000米了。殘存的地中海及東南亞一帶仍為海槽。

(3)第三階段,喜山運動後第四紀以來。喜馬拉雅地區繼續上升,成為世界最高峰,青藏高原也因喜山上升而隆起,南帶至今仍處於活動狀態。

環太平洋地槽內帶不斷隆起,安第斯山繼續隆起,東北也相繼上升,活動區推移至現在的海溝,西太平洋群島進一步發展,台灣脫水而出。

2.地殼發展由穩定又重新趨向活動——進化到地窪發展新階段

印支運動後地殼發展進入到地窪初動期階段,燕山運動後進入到極烈期,喜山運動後活動性仍繼續發展,因此新生代是地殼的回春期。

(1)大規模的斷裂活動和斷塊活動。斷裂活動有一些繼承中生代的斷裂,另一些是新生的。斷塊活動,是指幾組斷裂切割一個地區,使其隆起或下陷的一種斷裂組合活動。如廬山經斷塊活動被抬升,華北平原、汾河、渭水流域斷裂後則下陷,前者稱斷隆、斷塊山,後者稱斷陷盆地。這些斷裂活動至中生代以後又比較活躍,表現強烈。

(2)規模較大的岩漿活動。伴隨大規模的斷裂活動,出現廣泛的岩漿活動,以噴發為主。例如德乾高原玄武岩、東北五大連池、台灣、海南、福建、浙江、雲南等地,新生代以來都發生了強烈噴發。

(3)加里東及海西階段的一些古老褶皺帶在新生代以來也重新活動,表現強烈的上升及斷陷下沉,形成巨大的山系和巨大的深坳盆地。

我國西部及中亞地區大型盆地和巨大山脈相間的自然地理景觀都是因此形成。新疆的三山兩盆、歐洲的萊茵地塹便是一例。

新生代變化

1.早第三紀世界氣候分帶已經明顯,許多地方出現反映不同氣候的沉積物,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相互交替出現。

2.晚第三紀氣候分帶與現在十分相似,北半球乾燥區呈南西西——北東東方向延伸,西風帶已經形成。

3.第四紀以來,乾濕及冷暖交替的波動氣候,出現冰期和間冰期,以及東亞季風的形成和發展。

4.在冰期乾冷氣候條件的特殊環境下,出現第四紀黃土堆積。

5.冰期和乾冷氣候,也促進了生物的發展,第三紀末,第四紀初地球上古人類出現。

6.黃土堆積、第四紀冰期、古人類出現被稱為第四紀以來三件重大地質事件。

[]中國現代構造及地貌的形成

我國現代構造和地貌,晚古生代海西運動後已初步形成輪廓,中生代燕山運動以後基本奠定基礎,喜山運動則完成了現時構造和地貌輪廓。

(1)第三紀喜山運動以前,我國大陸輪廓就已基本形成,山川交錯、盆地相間的地理景觀。西北地區形成大型盆地,如塔里木、準噶爾、柴達木等盆地。東部地區由於大陸與洋殼的擠壓,產生北東——南西;北北東——南南西的山系。隆起區仍繼續上升,下陷盆地仍在下降,第三紀沉積物,厚度可達5000米以上,例如洞庭盆地。

(2)第三紀末的喜山運動,喜馬拉雅海槽上升為5000米以上的山地,台灣也脫水而出。至此,基本造就了我國現時地貌輪廓。同時喜山運動,伴隨大量的火山噴發。

(3)喜山運動後,地殼發展進入第四紀時,新構造運動表現仍十分強烈。

①在地貌上,山脈隆起、盆地下沉的地貌景觀得到加強。青藏高原躍居為世界屋脊,珠峰成為世界第一高峰。根據有些資料,西藏高原、雲貴高原,第四紀以來上升了1~2千米以上,喜山上升了3000米以上。

盆地下降,如華北平原第四紀下降達1000米以上,沿海地區最多的曾發生七次海侵。我國洞庭凹陷下降也在100米以上。太平洋西部南海珊瑚島礁厚度也達200米以上。

②由於升降運動伴隨的斷裂運動。西藏高原周圍斷裂分割,使高原抬升。天山、祁連山、秦嶺等地,因升降成為高山,山嶺之間相對下降形成河谷或湖泊。

[]新生代的劃分

新生代(Cenozoic Era)約開始於六千七百萬年前,延續至今。新生代時地球的面貌逐漸接近現代,植被帶分化日趨明顯,哺乳動物,鳥類,真骨魚和昆蟲一起上統治了地球。新生代可劃分為第三紀和第四紀,第三紀又可分為老第三紀和新第三紀。

第三紀(Tertiary Period)可劃分為古新世(Palaeocence Epoch),始新世(Eocene Epoch),漸新世(Oligocene Epoch),中新世(Miocene Epoch)和上新世(pliocene Epoch)。古新世,始新世和漸新世合稱老第三紀,老第三紀一直延續到二千五百萬年前,那時的植被以森林為主,大地上漫步著一類巨大的食肉鳥類-不飛鳥,海洋中則以巨大的有孔蟲為特徵。哺乳動物中有很多現在已經滅絕的類群,舊大陸有踝節目,鈍腳目,恐角目,裂齒目,肉齒目和奇蹄目的早期種類雷獸,古獸,跑犀和兩棲犀等,新大陸有焦獸目,異蹄目和閃獸目等。還有很多現存哺乳動物的祖先類型也可以追溯到這時,如始祖馬,始祖象等。新第三紀包括中新世和上新世,當時海洋中大型的有孔蟲已經滅絕,六射珊瑚大量發展,形成大型珊瑚礁。陸地上則開始出現大草原,適應以禾草為食的新型食草動物開始繁盛,大地的面貌更加接近現在。新第三紀時的動物種類是歷史上最多的,各種犀牛和古象等在這時候達到全盛,森林中還有各種古猿。

第四紀(Quatrernary Period)可劃分為更新世(Pleistocene Epoch)和全新世(Holocene Epoch),開始於大約二百萬或三百萬年前,具體時間並未確定,現在也是第四紀。第四紀有兩件大事,一件是發生大規模的冰期,一件是人類和現代動物的出現。更新世大約就是全球範圍出現冰川作用的時期,又有“冰川時代”之稱,冰期和間冰期不斷交替,對應氣候寒冷和溫暖時期的交替。沒有冰川的地區,則有潮濕和乾旱時期的交替,稱為“洪積期”和“間洪積期”,更新世又稱“洪積世”。亞馬孫廣袤的熱帶雨林在乾旱時期曾經退縮成島狀。更新世時動植物受到巨大的影響,許多現在的動物地理和植物地理現象皆源於此,而在我國南方動物群則一直比較穩定,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持續了很長時間。在大約一萬年前最後一次冰川消退之後,就進入了全新世,或稱“冰後期”,又稱“沖積世”。全新世開始時人類進入農業文明時期,對自然的影響日趨擴大,進入工業文明以後,更是改變了整個地球的面貌,由於人類活動造成的生物滅絕和生態系統的破壞,比以往任何時期都要嚴重。

新生代開始時,中生代占統治地位的爬行動物大部分絕滅,繁盛的裸子植物迅速衰退,為哺乳動物大發展和被子植物的極度繁盛所取代。因此,新生代稱為哺乳動物時代或被子植物時代。哺乳動物的進一步演化,適應於各種生態環境,分化為許多門類。到第三紀後期出現了最高等動物——原始人類。原始人類起源於亞洲或非洲。

[]新生代的礦產資源

新生代的礦產主要有第三紀紅色盆地的膏鹽、油氣和煤。例如湖南鹽井的鹽和石膏、烏克蘭鉀鹽。伊朗的油氣主要產於第四紀,美國落基山煤田,部分產於第三紀。第四紀主要是現代鹽湖(西北、內蒙等鹽湖)及砂礦、金剛石、砂金、金紅石等砂礦床。此外有海島上的鳥糞磷礦床。

中生代中生代(英文名:Mesozoic Era;時間:距今約2.5億年~距今約6500萬年)

顯生宙第二個代,晚於古生代,早於新生代。這一時期形成的地層稱中生界。中生代名稱是由英國地質學家J.菲利普斯於1841年首先提出來的,是表示這個時代的生物具有古生代和新生代之間的中間性質。中生代從二疊紀-三疊紀滅絕事件開始,到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為止。自老至新中生代包括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

中生代時,爬行動物(恐龍類、色龍類、翼龍類等)空前繁盛,故有爬行動物時代之稱,或稱恐龍時代。中生代時出現鳥類和哺乳類動物。海生無脊椎動物以菊石類繁盛為特徵,故也稱菊石時代。淡水無脊椎動物,隨著陸地的不斷擴大,河湖遍布的有利條件,雙殼類、腹足類、葉肢介、介形蟲等大量發展,這些門類對陸相地層的劃分、對比非常重要。

中生代植物,以真蕨類和裸子植物最繁盛。到中生代末,被子植物取代了裸子植物而居重要地位。中生代末發生著名的生物絕滅事件,特別是恐龍類絕滅,菊石類全部絕滅。有人認為生物絕滅事件與地外小天體撞擊地球有關,但真正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確定。

古生代時的盤古大陸分裂成南北兩片。北部大陸開始分為北美和歐亞大陸,但是沒有完全分開。南部大陸開始分為南美,非洲,澳洲和南極洲,只有澳洲沒有和南極洲完全分裂。

古生代末期,聯合古陸的形成,使全球陸地面積擴大,陸相沉積分布廣泛。中生代中、晚期,聯合古陸逐漸解體和新大洋形成,至中生代末 ,形成歐亞 、北美 、南美、非洲、澳大利亞、南極洲和印度等獨立陸塊。並在其間相隔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極海。

中生代中、晚期,各板塊漂移加速,在具有緩衝帶的洋、陸殼的接觸帶上緩衝、擠壓,導致著名的燕山運動(或稱太平洋運動),形成規模宏大的環太平洋岩漿岩帶、地體增生帶和多種內生金屬、非金屬礦帶。中生代氣候總體處於溫暖狀態,通常只有熱帶、亞熱帶和溫帶的差異。

中生代末發生了白堊紀滅絕事件,50%的生物滅絕,包括所有的恐龍。大多學者認為有一顆彗星撞擊地球,引起特大氣候變化,很多動物,尤其是冷血動物,無法適應低溫而滅絕。可是為何當時鱷魚一類的冷血動物卻存活,還是無可解答。

中生代時,存在一些哺乳動物,有些是後來猴類的祖先,也就是現在人類的祖先。

距今大約5億7千萬年前,地球開始進入漫長的寒武紀,它標誌著原生代的結束與古生代生命大爆發的到來。寒武紀時代大致可分為前寒武期與晚寒武期,它幾乎橫跨了原古代晚期和古生代早期。整個古生代從晚寒武紀開始,當中經歷了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跟石炭紀,至二疊紀整整持續了將近三億兩千七百萬年左右的時間。志留紀時期,脊椎動物已經初步進化完成。這時候的地球物種還是以水中生命為主,它們仍然主宰著河流與海洋。其中以三葉蟲、頭甲魚、奇蝦、雷蠍和翼鱟(hòu)大行其道。自然它們之間“相互依存”,也起始了最早的大自然“食物鏈”作用。而這時的陸地除了裸蕨植物以外,仍是一片荒涼寂靜。

數千萬年時間過去了,隨著泥盆紀的終結,地球進入了石炭紀。在此前相當漫長的歲月里,植物已經進化到了樹木的形式,由於不存在食草動物,地面上出現了大片製造氧氣的森林。昔日生活在志留紀水域中的頭甲魚身上所長具有強有力支撐作用的鰭,現在已完全進化為能夠在陸地爬行的四肢,並且已經進化出肺臟。成為第一個能夠自水中成功爬向陸地享用新鮮氧氣的原始兩棲動物——海納螈。這種海納螈便是此後時至今日三億年時間所有陸生動物的共同原祖。時間繼續到了大約2億5千萬年前的二疊紀末,地球物種遭受了一次空前的大滅絕,幾乎85%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生物在這個時候毀滅了,這是一場規模超過6500萬年前終結滅絕的大屠殺。我們人類今天通過化石而特別熟知和了解的三葉蟲也在這次大滅絕中復亡了。

地球上的一批物種滅絕往往也是為了迎接下一批高級物種的到來。時空繼續穿梭到了三疊紀,這時候的地球已經跨入了中生代。相比昔日(古生代二疊紀)它更充滿著活活生機,在古海洋,兇猛的食肉性薩斯特魚龍正捕食著其它海洋獵物,對於它來說,三疊紀的海洋成了它的“免費餐廳”。在整箇中生代約占百分之七十的大部分時間,它一直擔任著海洋中的重要角色。這時候不存在四大洋。陸地則是由今天世界七大洲全部相連整合在一塊的完整聯合古陸。加斯馬吐龍(生活於三疊紀初,一種龐大的水陸兩棲動物,食肉類,為現代鱷魚和美洲鱷的最早祖先)這時正在河流中隱隱守候著,等待隨時吞食過往河邊喝水的動物。在這塊泛大陸北部,一支龐大的水龍獸族群正緩緩向南遷徙。這是一種似哺乳爬行類,它們看上去很像三千萬年後才出現的恐龍,但是與恐龍不同的是這些早期的似哺乳爬行動物和我們人類的直系祖先——哺乳動物反而更加接近一些,它們與蜥蜴和鱷魚的關係反倒不是那么密切。當然,它是包括人類在內現代哺乳動物的遠親,由二疊紀時期的穴居動物二齒獸進化而來,在二疊紀物種大滅絕時,它因其個體小和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加上前肢擅長掘土打洞,從而躲過了那次災難並且存活了下來。在三疊紀初期它的數量遠遠超過了任何一個物種。但它並非是地球的霸主。因為體積過大和繁衍過快,陸地上有限的裸子植物已無法滿足其龐大族群的需求,加上其它食肉動物的不斷騷擾,它必然要退出中生代舞台,被別的物種取而代之。

在森林深處,似乎一個並不起眼的物種注定將要徹底改變未來地球上生物的面貌,並開啟一個新的爬行動物時代,為一個有史以來最強盛“帝國”的誕生奠定基石。這個時候正是距今2億4千萬年左右。在我們今天的南非密布著廣闊的叢林,那兒是食肉動物和食草動物的天堂。在這裡,一種身高不到一尺、能後腿站立奔跑、速度敏捷,專以捕殺昆蟲為食的小型食肉類——新巴士鱷正繁忙活躍於叢林的各個角落,它發達腿部的髖骨使其具有超強的跳躍能力,既可以準確有效地掠捕飛行中的蜻蜓或各類昆蟲,也能夠以閃電般的奔跑速度輕易避開食肉天敵的威脅。這就帶來了爬行動物身上從未有過的優勢。因小巧的身體加上靈敏不凡的“身手”,讓它成為密林中無可比擬的捕食冠軍。然而誰也不會想到,在

發展民族教育方面,要把國家關於優先發展教育的要求真正落到實處。民族教育在國家整個教育中的地位、民族教育自身的特點及其發展相對滯後的現狀,要求我們在民族工作中更加重視和優先發展民族教育。努力做到:在我國民族工作的總體格局中,把優先發展少數民族教育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在民族地區,少數民族教育是民族地區教育事業發展的重點,應堅持優先安排、優先發展;在散雜地區,對少數民族教育應高度重視,加快發展。選擇對民族教育的發展起重要作用的關鍵性環節,加大工作的力度,認識到位,工作到位,齊抓共管,不斷開創民族教育工作的新局面。要以江總書記的題詞為指導,在新的歷史時期,進一步辦好民族院校。民族院校要堅定地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和民族政策,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發揮優勢,揚長避短,切實加強管理,提高辦學水平和辦學質量,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不斷提高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適應力、競爭力。使民族院校成為培養和造就少數民族高素質創造性人才的搖籃,成為知識創新、推動科技成果向民族地區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重要力量,成為少數民族優秀文化與世界先進文明成果交流借鑑的橋樑。江總書記的題詞不僅是對民族教育的要求,也是對整個民族工作的要求,因為“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是我國民族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屬,也是我國民族工作的最高目標,是廣大民族工作者的崇高使命。因此認真貫徹落實江總書記的指示精神,對我們做好新時期的民族工作也具有普遍的意義。廣大民族工作者在新世紀,應振奮精神,努力工作,為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努力奮鬥。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