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保書

太保書

太保書太保社書一般在寺廟做太平社老爺出位時演唱,通常在下午進行。 接下來就是太保先生唱太保社書和拜懴,有一人唱,有二人唱,三人唱。 太保社書的特徵是以站唱形式為主,且演唱者左手打手鑼,右手敲扁鼓。

太保書是長期流傳於平湖境內和周邊地區的一種具有宗教色彩的民間曲藝形式,因與起始於我國殷商時期祭祀土地神的“做社”習俗有關,故又稱“太保社書”。做社唱書的太保先生與起自周朝的太保官員截然不同,前者為道教中的謀生職業,後者則是輔弼君王的軍政大臣(在各朝代中實權有所不同,職位十分顯赫)。做社唱太保書習俗起初只限於國君王族,後來被統治者規定為全國性的祭祀制度。在元代,以五十戶為一社,每年春秋兩季祭祀。

起源

太保書屬道教文化,祖師乃太上老君,太乙真人,元始天尊,代代相傳。舊時由於人們對科學的無知,覺得五穀要豐收,生活要太平光靠一個土地神保護是遠遠不夠的,於是後來上界各路神仙,下界各方寺廟的菩薩老爺都被列為做社時的敬請對象。解放前後平湖林埭一帶農村均有做社唱太保書活動,化大革命期間停止,九十年代開始又在寺廟做社中流行,直至現在平湖農村普遍沿襲這一習俗。

生存狀態

解放初,平湖一帶會唱太保書的人很多,其中陸其禮林陳金波鄒玉祥、白一如、陸仁榮、陸炳榮、顧仁興、顧炳金等最有名氣。特別是陸炳榮、顧炳金都是三代祖傳。他們不但原汁原味地繼承了太保書原唱而且還有所發展。歷史上,太保道士一般都唱“贊傷司”、“滿洲,鐵冠圖”、“馬公”全部等等,現代他們把十二圖花名十二個地方特產的唱詞也融入了太保書,這是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太保書基本上已消煙滅跡,奄奄一息,處於停頓階段。九十年代開始,太保書又在寺廟做社中流行,但是唱太保書的人越來越少,絕大多數老太保都已去世。平湖一帶只有三四人會唱,且年齡很大,身體不好,後繼無人,急需搶救。

唱法

太保書太保書
太保社書一般在寺廟做太平社老爺出位時演唱,通常在下午進行。民間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上午田裡拔稗草,下午廟會立轎前。“立轎前”是太保社書的前奏,二人立在老爺轎子前討口彩,說順口溜,分上下聯,甲乙一問一答,都是保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吉利話。接下來就是太保先生唱太保社書和拜懴,有一人唱,有二人唱,三人唱。伴奏以絲弦、打擊樂為主,只聽見:尺板刮打打、銅鼓戶多多;弦子叮噹響、胡琴嘰哩咕。

太保社書主要是請神,即請各地有名寺廟的神像,從上八府下三府,再到本地寺廟。先唱諸天三界,後唱五嶽朝神,再唱各省各縣。然後朝請三界符官。最後拜懴,都為三人演唱。拜懴主要有:劉香懴,香山懴和妙音寶卷。

特徵

太保社書的特徵是以站唱形式為主,且演唱者左手打手鑼,右手敲扁鼓。表演獨特,曲調優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