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龍生態

天龍生態

天龍集團成立於1994年,一直以生態為主業、長期致力於大青山生態環境修復,兼營景觀建設、生態供水、污水治理、房地產、文化等產業。目前集團公司淨資產35億元,員工千人,2012年實現產值30億元,利稅1.8億元。集團先後榮獲自治區、包頭市兩級政府“造林綠化先進集體”、“農牧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等榮譽稱號。

天龍生態簡介

位於我市正北方的大青山,是我國北疆重要的生態安全螢幕障,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屏護山前呼包二市、河套平原乃至華北平原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生態價值。但由於近幾十年來破壞嚴重,生態功能已及其脆弱。因此,恢復、保持大青山生態屏保的作用,將對於內蒙古金三角(呼、包、鄂)地區甚至京津和華北平原的經濟、社會、環境發展起到巨大作用,是貫徹自治區黨委政府“8337”發展思路的具體體現,更是將自治區“建成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螢幕障”的具體實踐。

綿延500里的大青山,是拱衛華北平原的“生態長城”中的核心地段綿延500里的大青山,是拱衛華北平原的“生態長城”中的核心
天龍生態項目於2001年9月正式啟動,這12年來,天龍生態累計投入近6億元,實現在大青山上荒山造林300多萬株、生態修復6萬多畝,總計使用人工20多萬人次、水車15萬輛,建成了8座水庫、4座水塔、22座儲水罐、鋪設節水滴灌3000多公里,使得這座山上70%的地方都綠了,曾經的荒山再度煥發生機。
恢復的大青山生態系統為包頭市乃至三北防護林、京津風沙源治理以及河套平原、華北平原的生態系統起到了重要的支持和屏護作用,在山前形成得天獨厚的小氣候,給發展特色經濟和反季節蔬果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改善了局域生態氣候,在治沙、滯塵、釋放氧氣、樹立屏障等方面創造了可貴的生態價值,實現了有效的生態補償,為城市“清理”細微顆粒物(PM2.5)起到重要作用,不僅對於包頭市,對於保障周邊區域乃至首都的空氣品質也具有實質性的影響。
在自治區黨委政府提出“8337”發展思路以來,天龍生態全員上下倍受鼓舞,在“更加注重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思路的引領下,天龍生態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了公司發展的戰略思路上來,將生態文明與經濟建設、社會建設相結合,更快更好更穩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用核心科技推動生態文明。12年來,天龍生態專注於治山造林的科技研究與突破,成立了針對荒山耐寒耐旱樹種研究的“超旱生林木研究院”,通過不斷研究與實踐,天龍生態超旱生研究院目前已擁有耐旱、耐寒、耐風沙、耐貧瘠的喬、灌樹種約三十多種,如沙冬青、四合木、梭梭、霸王、蒙古扁桃等。與此同時,天龍生態在不斷實踐中總結了一套可複製、易執行的“天龍八步”生態恢復法,使用該方法種植超旱生林木,能將荒山植樹成活率提高至95%以上,領先於業內水平。
用社會和諧保障生態文明。天龍生態嚴格的將每一分征地補償款發放到農民手中,並出資為周邊村民一次性辦理了終身養老保險,在滿足基礎保障的同時,優先導入一些適合農民參與的生態產業項目,如——環境治理與修復、荒山綠化、生態養殖等等這些已經在運行的產業,在這十幾年的逐步發展中,間接與直接解決就業上萬人,很好的維護了當地農民的利益。徹底杜絕村民上山放羊、挖石採礦等破壞生態的不文明問題。
用綠色與發展雙贏的理念發展生態文明。天龍生態深入落實貫徹“8337”發展思路,助力推進城鎮化和城鄉發展一體化,計畫把包頭北部天龍生態周邊這些自然村統一規劃,建成一個可供十幾萬人居住的生態城鎮。通過招商引資,建設“適合農民、符合生態、契合科技”產業,如建設生物科技再生資源利用的垃圾處理、環境污染治理項目;建設包頭市花卉與飾品展銷市場,帶動農戶種植花卉、造生物肥料、做生態農業;建設大青山生態旅遊景區,依託山水林的綠色鏈條,將參觀旅遊、生態養殖、特色農業有機結合在一起。
天龍生態這十二年只是個起步,我們希望未來能再綠更多荒山,再種更多生態林地,再造更多生態宜居住區,爭取將“天龍生態”打造成為自治區“8337”發展思路的生態典範,為將自治區“建成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螢幕障”不懈奮鬥。

天龍生態的戰略定位

治山造林——生態城鎮化建設者

天龍生態的品牌定位

治山,治的是“石質荒山”
造林,造的是“旱生林木”
建城,建的是“生態城鎮”
打造科技型生態環境治理第一品牌企業

天龍生態核心企業精神

天龍生態的核心企業精神——“生態愚公”
我們的“愚公”精神、正是社會需要的正能量,正是企業可持續發展贏得社會認可的“生態文明亮點”。讓“愚公精神”成為我們對社會溝通與傳播的企業文化符號與內涵——能吃苦、能戰鬥、能奉獻、能創新。

國內唯一的超旱生林木科研與套用

一、超旱生林木——有效攻克荒山無土的植被生長和存活難題
我們加大了超旱生林木科研和土壤研究的投入,成立專門的機構研究旱生林木在生態環境治理修復中的推廣套用。天龍科研團隊這十年,在乾旱區域“引種、選育、組培、試種”並推廣旱生林木,目前天龍是研發培植超旱生林木的唯一生態企業,初步實現了僅旱生苗木銷售過億元的目標。

二、超旱生林木荒山上的綠色奇蹟
在我國,節約抗旱的“超旱生草”的研究和推廣已初具規模,而對更高生態系統的“超旱生林木”的研究推廣尚屬空白。在海拔1300-3000米土壤層先天缺失的乾旱荒山上,我們仍然可以看到堅韌的綠色和生命的奇蹟!據初步統計,我國超旱生林木樹種50餘種,具有-40℃—50℃的超耐旱、耐寒特性,即使在年降水量不足100mm,蒸發量高於3000mm的無人工灌溉情況下,超旱生林木亦可正常生長。天龍生態,創新提出“超旱生林木”攻克乾旱荒山的生態修復解決方案!
三、科研基地,致力於打造全球首家超旱生種子/苗木培育推廣基地
超旱生林木研究院,一期規劃10000㎡,包括1000㎡的實驗室,組培室和生態展覽室、1000㎡全球首家超旱生種子園、3000㎡聯棟智慧型溫室和5000㎡超旱生苗木示範基地等,具備每年2000千克的超旱生林木種子繁殖能力和1000萬株超旱生苗木的推廣能力,可修復荒山20萬餘畝,相當於60萬畝內蒙古大青山1/3的生態修復面積。
四、科研團隊
中國生態修復與環境治理權威專家的鼎力加盟

與北京林業大學、中國林業科學院、西北農業大學、新疆八一農學院、蘭州荒漠凍土研究院等國內頂尖生態研究教育機構建立戰略聯盟,創建一支集超旱生林木研究、抗旱綠化技術管理、節水工程管理、水利研究、土壤研究、肥料研究、苗圃管理等為一體的全方位科研體系和科研團隊,包括生態修復顧問(碩士、博士導師)二十餘名,以及每年數百名大學生新鮮力量的注入。
五、核心技術,可複製、可推廣的荒山生態解決方案
科研團隊遵循荒山地區超旱生林木“忍耐脫水”和“延遲脫水”的植物特性和“適地適樹”的生態修復原則,創新運用“荒山引種、定向組培、智慧型育苗、高效移栽”的超旱生培育技術,使超旱生林木更具耐旱、耐寒、耐鹽鹼、耐貧瘠的生理特性,使其在降水量少於100mm,蒸發量高於3000mm、-40℃—50℃的極端氣候下,實現95%的高存活率!

六、成功攻破兩大難題。
1、繁殖材料的採集:需充分了解產地及開花結種時間和應對氣候因素的不確定影響。經過數十年的經驗總結和實地勘探,天龍已成功採集超旱生林木樹種三十餘種。
2、繁殖材質的培育:需依據不同植物選用特定容器,定向培育超旱生林木的鬚根。天龍創新研發“超旱生特定容器育苗法”,容器育苗成活率比棵根育苗平均提高40%

七、超旱生林木種質檔案:
天龍科研團隊歷經數十年生態研究,深入新疆、甘肅、內蒙古、青海、寧夏等乾旱荒山地區採集樹種,目前已擁有耐旱、耐寒、耐風沙、耐貧瘠的喬、灌樹種約三十餘種,其中40%為國家級保護植物,為超旱生林木的全國推廣奠定了豐富的科研基礎!
八、超旱生林木具有極高的推廣價值
超旱生林木是中國乃至全球乾旱荒山生態修復治理、是可複製、可推廣的最佳解決方案。

1、 超旱生林木生態修復——超級節水
年降水量不足200mm的乾旱荒山生長環境,超旱生林木具有極佳的保水性和抗蒸騰性,只需利用天上水和地表水滴灌即可成活,每畝生態林節約的地下水相當於為子孫節約一年的用水量。
2、 超旱生林木生態修復——高存活率
經過定向選擇和組培,抗旱生苗木更具有耐寒、耐旱、耐風沙、耐鹽鹼和耐瘠薄,在-40℃-50℃的超級惡劣環境下,具有極高的抗逆性,存活率由普通林木的30%提高至95%。
3、 超旱生林木生態修復——低維護成本
天龍生態拒絕奢侈荒山綠化,相比南方樹種和貴族樹種,超旱生林木在節水、節能和高存活率方面具有不可比擬的生態優勢,維護成本僅是奢侈綠的1/10。
4、 超旱生林木生態修復——生態和經濟的協同效益
在恢復森林植被、防風固沙等生態修複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生態價值,部分超旱生林木的根、莖、葉還有具有極高的要用價值。
5、 超旱生林木生態修復——廣泛的套用領域
憑藉超旱生林木的節水耐旱特性,天龍生態已將超旱生林木推廣套用於工礦廢棄地、煤復墾等難以攻克的生態修復領域中,並將節水抗旱美觀的生態林運用於北方城市綠化中。
九、超旱生林木的推廣宏偉藍圖
預計未來的3-5年內,天龍超旱生林木研究院將擁有以沙冬青、蒙古扁桃、柄扁桃、大果榆等為主的全球超旱生樹種100餘種,苗木示範基地10萬餘畝,可培育超旱生苗木10億株,幾乎可植遍中國所有的荒山石山、工礦廢棄地、煤復墾,實現喬、灌、草立體綠化率和成活率99%,最大化解決內蒙、甘肅、寧夏、新疆等中國廣大幹旱荒山地區的生態修復問題。天靈生態將與國家生態發展聯盟、國際環境生態學院等國際生態機構強強聯合,成立“國際超旱生林木科研基地”,共同致力於全球超旱生林木的引種馴化研究和推廣套用。

“天龍八步”首創石質荒山生態修復科學理論體系

1、 鑽石打孔
高密度測定打孔創新技術,定點定位孔位計算法,高精密測量儀和鑿岩機鑽眼打孔,即實現1.2米的合理孔深,又確保在限定範圍內坑部爆松,實現坑位規格的科學性和穩定性。
2、 局部爆破
定向深層爆破技術,鬆動爆破、定向震盪,不破壞外部岩體、無沙礫揚塵、無地質災害。形成的更細更密更深的囊狀型裂隙,使根部更易吸收氮/磷/鉀等營養物質,保水性能更強,為林木生長構建局部地下水倉。
3、 叩石刨坑
梯形體刨坑技術,局部爆破後岩石鬆動,運用1.5米特製鋼鉗和鐵鍬叩石挖坑,0.6米X0.8米嚴密規格的梯形體坑,可最大化利用根部自由生長和儲存水分。
4、 移土供養
固水營養混合土技術,選用富含透水性極佳的沙壤土,添加鄉土有機肥、保水劑、抗蒸騰劑、形成“蜂巢”團粒結構土壤。肥力均衡,最大化增強根部的吸水性、保水性和保肥性。
5、 選樹育苗
超旱生林木培育種植+超旱生草的引進,實現從、灌、草的荒山立體化生態修復系統,林草生態互補,極大提高荒山生態修復綠化成果。
6、 覆膜保溫
漏斗式可降解生態膜技術,將可降解地膜平鋪至中間低四周高的漏斗式樹盤,10公分進水透氣孔,增強根部保水、保溫性同時減少水分蒸騰和雜草生長,有效提升幼樹生長速度。
7、 滴灌供水
循環節水技術,修築四組截伏流、8座水庫、4座水塔、22座儲水罐,鋪設3000多公里節水滴灌,實現天上、地表灌溉水的集約化和科學化。天龍正研發推廣根部滴灌的極限節水技術。
8、 支架固樹
自動鬆綁護架技術,運用卡扣原理,依據林木的生長自動調節綁帶的鬆緊,使林木與支撐木形成牢固的三角之勢,最大化牢固根系,提高林木的存活率!
“澆水、除草、修剪、追肥、打凍水、病蟲害防治”——天龍生態每年定期撫育管理體系,為超旱生林木的荒山生態修復保駕護航。

國內領先的循環節水技術體系

科研團隊遵循“留住天上水,攔蓄地表水,用足過境水,保護地下水,用好再生水”的循環節水原則,創新運用“自然、物理、化學”為一體的高科技立體循環節水系統,實現水資源的充分利用!

天龍生態系統性生態解決方案

解決方案解決方案

天龍生態12年不懈努力的成就

大青山天龍生態項目於2001年啟動,累計投入近6億元,實現在大青山上荒山造林300多萬株、生態修復6萬多畝,總計使用人工20多萬人次、水車15萬輛,建成了8座水庫、4座水塔、22座儲水罐、鋪設節水滴灌3000多公里,使得山上70%的地方都綠了。

天龍生態——實現有效的生態補償

十餘年荒山綠化,使得天龍生態局部生態氣候,在治沙、滯塵、釋氧、樹屏方面創造了可貴的生態價值,實現了有效的生態補償。
一、 構建包頭市的天然氧吧。
每畝樹林每天吸收67公斤二氧化碳,能釋放出49公斤氧氣,可供65個成年人呼吸使用,按照這樣計算,6萬畝樹林每天可以吸收402萬公斤二氧化碳釋放出294萬公斤氧氣可供390萬個成年人呼吸使用。
二、 捕捉PM2.5
每畝森林每年吸收22-60噸的灰塵,滯塵量1320000噸。6萬畝樹林每年可吸收132萬-420萬噸灰塵。
三、 改善局域,更為屏障
不僅對本地區的生態環境改善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對於保障首都的空氣品質也具有實質性的影響。同時,努力建成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螢幕障。
四、 保護瀕危野生動物
天龍生態邀請全國動物學家加盟,建立了一個以大青山瀕危動物保護為主題的研究院,致力於區域野生動物保護事業的發展。這幾年狐狸、狍子、野山雞等絕跡多年的身影在生態恢復區頻頻出現,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正在逐步恢復。

讓生態城鎮化的模式活起來、可持續

有人開玩笑說:天龍把國家該幹的事情幹了,投入周期長、見效慢、風險大,這樣的企業經營方式很少有企業願意做。的確是這樣,用喬董的話說:“這一起步就注定是一個窮人幹不了的事業,因為將近七八年的周期一直是投入多產出少;也注定是一個一起步就停不下的事業,因為只要停下綠色沒了錢也虧了;也注定是一個要用理性心態運營的事業,因為你沒有獲取暴利的機會。”
條件一:感謝政府,對生態企業給予的正增量支持。
因為依據國家新出台的相關規定,荒山改造可享有其改造面積中10%的土地經營權,正是這一“土地資源價值”奠定了企業發展的基石,撬動了廣泛的社會資源。但 天龍集團為了生態與發展的均衡和可持續,目前只用5%的面積進行生態城鎮的開發與建設,已將3000多畝不可利用的土地變成生態城鎮化建設用地。
天龍認為新型城鎮化建設不存在普適的模式,而應該明確規律、因地制宜,在實踐探索中形成一套“天龍生態生態城鎮化”的發展模式。
條件二:山水林、天地人,生態宜居。
生態環境價值的生活化體現的是永續的發展動力。
天龍生態城嚴格遵循荒山地區的生態規律,以改善生態環境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立足點,注重“質”與“量”均衡並舉,不單純謀求企業利益最大化、不單純走房地產式的掠奪式發展方式,而是依託整體生態恢復與生態住區建設,吸引人文的關注、資本與產業的青睞,使一個綠色宜居的生態城鎮整體推進、有序發展。
條件三:留人靠事業、發展靠產業,引進生態產業,既是戰略也是定位。
天龍生態,在治山造林的過程中,以尋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均衡發展模式,靠“治山治水致富,造林造綠造城,”的綠色生態理念探索新型城鎮化建設,將通過“發展生態產業”有效解決新型城鎮化建設中老百姓樂業與安居的問題。

天龍生態“四合原則”

在構建生態產業集群的過程中,我們將遵循天龍切合實際擬定的四合原則——“適合農民的、符合綠色的、組合生態的、迎合科技的”。
1、解農民後顧之憂、建農民事業平台。

天龍生態嚴格的將每一分征地補償款發放到農民手中,並出資為周邊貧困村民一次性辦理了終身養老保險;在滿足基礎保障的同時,要優先導入一些適合農民參與的生態產業項目,如——環境治理與修復、荒山綠化、生態養殖等等這些已經在運行的產業,在這十幾年的逐步發展中,間接與直接解決就業上萬人,很好的維護了當地農民的利益。
2.堅持生態戰略、引進生態產業,
在原有的一些基礎性生態農業項目上,天龍生態計畫在三年之內推進生態產業升級,將用“科技助推生態”來謀求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同步提高,招商引資建設一批符合“生態戰略與可持續發展的新興產業”,如——
A、建設生物科技可再生資源利用的垃圾處理、環境污染治理項目。主要解決城市環境垃圾、畜牧業養殖垃圾、工業水污染等問題。
B、建設生物肥料、有機肥料項目。可用於生態農業種植、無公害及有機食品種植的肥料使用,改良土壤。
C、建設包頭市最大的花卉與飾品展銷市場,帶動農戶種植花卉、加工觀賞性植物、經營家庭裝飾性用品的綜合交易市場。
D、組建超旱生林木科研基地、整合資源建成萬畝苗木基地,形成西北地區首家針對超旱生樹木科研、培植、銷售的一體化公司。
E、建成大青山最美的一段生態旅遊景區,依託山水林的綠色鏈條,將參觀旅遊、生態養殖、特色農業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F、通過健康產業的發展,健全服務性、功能性的城鎮化人居配套,逐步發展“健康療養、養老地產、休閒度假”等新型人居產業。
以上這些生態科技項目已經均在可行性評估階段,將逐步引進並實施,將會為天龍生態城鎮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持久繁榮的動力
3、綜合配套,既要生態、也要文明。
天龍生態發揮自身宜居生態優勢,走一條集約、智慧型、綠色、低碳的新型生態城鎮化道路,在教育、醫療、基礎設施建設、文化生活豐富等方面綜合配套,全面協調,徹底改變北部區城鄉人居環境差、基礎設施不完善等現狀,打造一個天地林,山水人相宜居的綠色生態住區。
天龍生態目前計畫引進區域內最有影響力的中學、國小及學前教育機構,亦在研究引進世界先進的素質教育特色培訓體系,計畫建成綜合條件良好的私立學校,形成一個包頭市教育示範的亮點。
建立完善醫療以及商業項目配套,為城鎮居民提供了便利健康的生活環境,實現了全方位、立體式的城鎮化建設。

天龍生態未來規劃

天龍生態未來要將包頭北部天龍生態區周邊的自然村統一規劃,打造可供15萬人宜居的綠色生態圈!
天龍積極參與包頭北部區城鎮化建設,通過生態住區的建設,有效帶動北部區昆北辦事處和青福鎮所轄前口子、邊牆壕、甲爾壩、新城、玉泉、色氣灣、田二海壕、趙家店、銀匠窯、昌福等10個自然村、82441名村民(其中農業人口58720人)的穩定就業,實現以人為本的城鎮化。
新型城鎮化建設不僅要為農民“輸血”,更要為他們建立“造血”機制。天龍將周邊村民變為產業化工人,融入到生態產業建設中,形成了產業與城鎮化結合、就業與可持續發展同步的良性互動,真正實現家門口式的“就業路”和“致富經”,切實為百姓提供安居之處,樂業之地!
天龍生態夢想之一就是在政府的支持和自身的努力下,用“經營企業品牌的理念來經營城市”,立志較短時間內打造一個百億“生態城鎮”,成就“綠色與發展雙贏”的生態城鎮化典範!

天龍生態,品牌戰略之下的運營和未來


天龍生態,依託基礎的核心主業“生態環境治理與建設”,在發展戰略上構建了“治山造林、生態城鎮化建設者”的發展遠景,踐行美麗中國夢。
1、產品運營目標

通過“生態天龍”的塑造,我們將嚴格遵循“生態、責任、綠色、公益”的品牌形象,所以在生態環境治理建設中,在企業化的相關產品行銷中,如“生態治理工程、生態產業運營、超旱生林木科研與銷售、環境綠化工程、新型生態地產”等,都要圍繞“生態天龍”的品牌主題和企業使命展開,輸出核心的技術、賺取合理的利潤,實現企業的長久穩定發展。
2、品牌運營目標:
天龍生態,要成為中國名副其實的“荒山與荒漠化生態治理的第一企業、第一品牌”,要讓“治山造林、生態城鎮化建設者”的品牌遠景戰略有序、有核心的逐步展開,要讓“生態愚公”的品牌精神和天龍緊緊關聯在一起,更要讓政府、社會、老百姓認知到有這樣的一個企業,信任他會為社會帶來更大的價值。
3、資本運營目標:
成為上市公司,這是天龍生態戰略的目標之一。但是上市不是終點,而是天龍生態要以更大力度投入生態產業的開始。
要打造中國西部生態的標誌性企業,實現資本市場上“荒山與荒漠化生態治理第一股”,企業能在生態產業的支柱下可持續發展才是根本,能獲得資本市場認可這是“美麗中國的勝利”,意味著我們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取得了均衡的結合、良性的驅動,會繼續實現“創造綠色空間、再綠幾座山、再造幾座城”的偉大企業夢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