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籟之音源自何方:莊子的無心之言與海德格爾的不可說之說

海德格爾的人植於語言之根與莊子不道之道的天府 海德格爾作為處身的語言和莊子的處乎無音 海德格爾的守護語言之家與莊子的以無用為大用

圖書信息

作 者: 那薇 著
出 版 社: 商務印書館出版社
ISBN:9787100058773
出版時間:2009-04-01
版 次:1
頁 數:387
裝 幀:平裝
開 本:大32開

內容簡介

天籟之音源自何方:莊子的無心之言與海德格爾的不可說之說》中運用海德格爾的學說分析莊子的無心之言,對於學術界囿於主客二分的思維模式研究道家將是一個理論突破;本課題研究從莊子的寓言、故事、對話對海氏說不可說之神秘加以闡釋,有助於中國讀者理解海氏的思想。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原初的語言不是表達而是心物交融的境遇
第一節 兩種哲學與相應的語言觀
第二節 海德格爾的映射遊戲與莊子的鑒於止水
第三節 莊子的日徂與海德格爾入呼應物
第二章 莊子的倒置之民與海德格爾掉進深淵中的現代人
第一節 莊子以辯相示的眾人與海德格爾被促逼的現代人:
第二節 莊子淺井中的蝦蟆與海德格爾掉進深淵中的人
第三節 道家的不出戶知天下與海德格爾求知不能進入沉思
第三章 莊子的得心應手的無言與海德格爾的原初陳述
第一節 語言在心物交融中發生
第二節 莊子的大而無用之言與海德格爾展示的陳述
第三節 從海德格爾的“用什麼”到“關於什麼”與莊子的濁水清淵
第四章 海德格爾的原倫理學與莊子的仁義
第一節 海德格爾的理論陳述源於理解與莊子的是非之彰道之所以虧
第二節 莊子將仁義放回到人逍遙於世中
第三節 只有內在地持守,才能向外去知曉
第五章 莊子的意之所隨不可言傳與海德格爾生存論的言談
第一節 讓人看的境域與道
第二節 莊子的喙鳴與天地相合與海德格爾生存論的言談
第三節 莊子的語之所貴,意有所指與海德格爾的言談所云,道出自身
第六章 莊子的口鉗不欲言與海德格爾的沉默
第一節 莊子的辯不若默與海德格爾真正的沉默出於真實的言談
第二節 莊子的目擊道存不可容聲與海德格爾的呼喚到沉默中
第三節 莊子的此予宅與海德格爾的棲居
第七章 海德格爾晚禱的鐘聲與莊子的罔兩問影
第一節 海德格爾的詞語召喚來落雪與莊子的《齊諧》召喚天地
第二節 海德格爾的傾聽允諾和莊子的罔兩問影
第三節 把人與物的詩意要素從機器的轟隆聲中拯救出來
第八章 海德格爾的人植於語言之根與莊子不道之道的天府
第一節 海德格爾的指引和標誌啟示人的在世
第二節 莊子不言之辯的天府和海德格爾作為惟一的語言
第三節 海德格爾作為處身的語言和莊子的處乎無音
第四節 原語言不是歌頌、不是控訴,而是純粹的聲音
第九章 海德格爾的恩惠之樹和莊子的吾有大樹
第一節 海德格爾和莊子的樹敞開了無何有之鄉
第二節 海德格爾的守護語言之家與莊子的以無用為大用
第三節 海德格爾的語言是詩的活動領域與莊子的謬悠之說
第十章 詞語破碎處,無物存在
第一節 人造衛星之詞讓人造衛星存在
第二節 葫蘆與不龜手之藥
第三節 海德格爾在深淵處為寶石尋找名字與莊子的象罔尋覓玄珠
第十一章 在視乎冥冥聽乎無聲中經驗語言
第十二章 海德格爾聚集著道說的歌唱與莊子忘形忘心的吟詠
第十三章 海德格爾的棄絕與莊子的忘
第十四章 海德格爾的詩與思與莊子的口言而心未嘗言
第十五章 詩與思的近鄰關係貫通於人在大地上的逗留
第十六章 莊子的道與海德格爾的開闢道路
第十七章 海德格爾語言的本質:本質的語言與道家的“道”之出口,淡而無味
第十八章 開拓語言之途
第十九章 海德格爾的棲居於道說與莊子的反於大通之言
第二十章 海德格爾的以存在貫通一切與莊子的相對主義
第二十一章 莊子與海德格爾的不可知論
第二十二章 莊子的神遇與海德格爾素樸的看
第二十三章 莊子聖人的休乎天鈞與海德格爾的人與世界的相配
第二十四章 莊子與海德格爾的詠嘆歌吟

前言內容

人類正處在資訊時代,各種訊息、言論從四面八方湧來。這些言語源自何方?人們幾乎沒有思考過。對這類問題的探討將啟發人們以清醒的頭腦看待人云亦云、昭昭察察的世俗言談,引導人們發自肺腑地體驗天地神人相互呼應的天籟之音,以防止在異化中失去人之為人的本質,失去人與自然的和諧。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1889-1976)與中國古代的莊子都是對生活非常敏感的哲學家,他們提醒人們,人成其人、物成其物的原初境域——“道”或“成其自身”(EreigIlis)都離不開人的參與照面。尊重人的價值,珍視人的生存、發展和自由,是人類的首要任務。
本書在論述海德格爾和莊子的語言問題時注意了以下幾個問題:首先,語言不是表達,而是心物、天人相互呼應的境遇。在通常的認識中,字母是聲音的再現,聲音是心靈體驗的表達,人和萬物都被看做能被語言表達、被概念規定的現成東西。同時語言也被看做由言詞物組成的現成存在的東西,語言成為被人使用的工具,人變成了使用語言、駕馭語言的人。

精彩書摘

第一章 原初的語言不是表達而是心物交融的境遇
傳統的語言觀把表達視為語言的支柱:字母是聲音的再現,聲音是心靈體驗的表達。這樣,語言被看做對存在著的現成東西的表象和反映。在形上學傳統中,語言是人進行交流的工具,說話被看成人特有的活動,只有人才有能力說話。在語言哲學和語言科學中,說話是理性動物——人發出的聲音,語言本身由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意義組成,聲音和意義共同構成了語言,通過發出聲音,內在的精神被轉移到外在的詞語上。
海德格爾認為,這樣的語言觀沒有抓住語言的存在論結構,也沒有從語言上揭示人與世界的原初關聯。海氏津津樂道的語言,不是日常的語言,而是作為日常語言基礎的原語言(Ursprache)。在原語言上取得經驗,與獲得關於語言的科學和哲學知識完全是兩碼事。海氏認為這個基礎雖然神秘莫測、不可言說,但並非不可探索、不可體驗。語言首先是以人在世界上生存為前提生髮出來的,這一前提是人與世界更本源的關聯,含蘊著人對語言的更原初的行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