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童國家森林公園

天童國家森林公園

天童國家森林公園是一個以森林、寺廟、奇石、雲霧、溪瀑等構成的風景名勝區。天童寺位於鄞州區太白山麓,以“東南佛國”著稱於世,是日本佛教曹洞宗的祖庭。

基本信息

地理環境

天童國家森林公園天童國家森林公園
天童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寧波市鄞縣東郊的太白山麓,距寧波28公里,面積707公頃,是我國最早建立的3個森林公園之一。公園以寺廟、森林、奇石、怪洞、雲海、晚霞著稱,形成古剎、叢林兩大特色,既是遊覽勝地,也是植物生態學的科普教育基地。天童國家森林公園公園以優美的自然景觀和歷史人文古蹟結合,形成了天童三關十景。三關,即萬松關、鐵蛇關、清關。十景為深徑回松、鳳崗修竹、玲瓏天鑿、太白雲生、清關噴雪、雙池印景、西澗分鐘、東谷秋紅、平台鋪月、南山晚翠。

資源情況

天童國家森林公園天童國家森林公園
天童森林公園內植物資源豐富,形成了江南獨特的高大茂密的多種植被群落和森林景觀,已被國際植被學會主席稱為不可多得的"浙江植物基因寶庫"。據調查鑑定,有種子植物148科506屬968種,蕨類植物24科49屬114種,苔蘚植物48科93屬165種。另外,有陸生脊椎動物96種,鳥類20多種。森林公園不僅以"大樹華蓋"聞名於世,而且擁有8個典型森林植被群落,其中木荷、栲樹常綠闊葉林群落和江南酸棗、大葉楠落葉闊葉林群落,是亞熱帶北部生長最好最典型的植被頂極群落,具有很高的觀賞和科研價值。1992年9月,第35屆國際植被學會學術大會也在天童召開。

主要景點

天童國家森林公園天童國家森林公園
十景中以玲瓏天鑿最為著名。“洞天東諸峰,太白最居上,其中玲瓏岩,小有洞天曠。”(全祖望詩)。從寺右石砌步道進天童森林公園石牌樓,循石砌山徑拾級而上,沿途有聽濤亭、玲瓏洞、玲瓏岩、甲壽泉、甲壽坊、磐陀石、悟心洞、飛來峰、拜經台、善財洞、觀音洞等景點,數步一景,峰迴路轉,步步升高。玲瓏天鑿洞奇、石怪、峰險、玲瓏精巧,宛若天成,山坡上濃綠鎖幽,林木蔥鬱,藤蕨遍生。登上飛來峰可鳥瞰東南群峰及天童寺全貌。石階盡處,攀岩可上太白峰頂,觀看天童森林公園蒼山如海的大自然景觀。此處是天童森林公園常綠闊葉林發育最成熟的地段,是理想的生態旅遊和科普教學場所。
深徑回松為入寺松徑,從“優虎亭”至“景倩亭”,全長1.5公里。高大參天的千年古松,故有“一路尋幽數碧峰,林蔭路轉忽聞鍾。到來坐聽濤聲壯,半是溪流半是松。”古詩讚譽。

三關

天童國家森林公園森林公園以優美的自然景觀和歷史人文古蹟結合,形成了天童三關十景。三關,即萬松關、鐵蛇關、清關。十景為深徑回松、鳳崗修竹、玲瓏天鑿、太白雲生、清關噴雪、雙池印景、西澗分鐘、東谷秋紅、平台鋪月、南山晚翠。
萬松關:自少白嶺腳起,到天童寺門前,青松夾道,綿延十餘里。
鐵蛇關:即少白嶺,這裡有座“五佛鎮蟒”,傳說唐代會昌年間,天童寺高僧心鏡禪師用此塔鎮毒蟒。
清關:天童寺外萬工池畔的一座橋,有“清關噴雪”景觀。

十景

深徑回松:舊時自小白嶺起古松夾道,宋王安石有“二十里松影若城”稱。俗稱萬松關。小白嶺上建五佛鎮蟒塔,傳說有鐵蛇作祟,佛以石饅頭誘之,鎮於塔下,俗稱鐵蛇關。今嶺上偶可拾得石饅頭,珠冠形,徑約20厘米,外層白色,內為褚色物質,如餡。今嶺上塔猶存,重植古松徑一條,約10公里,有伏虎亭、古山門和景倩亭隱於松濤間。深徑兩側,世稱千年雲松。
鳳崗修竹:寺東有青鳳崗,山腳幽徑,鳳尾修竹婆娑蔽空,傳說曾有鳳來儀,乃名。盛夏涉此,清涼沁人。
西澗分鐘:寺西有澗,又稱羅漢溝,苔滑林深,流水淙淙,有千年古藤鉤掛兩岸,稱羅漢藤。
夜闌人靜,梵鐘鳴響,越澗至靈瓏岩,有回聲反傳,似兩岸各鳴鐘聲,地以澗分。
雙池印景:寺有內外萬工池,舊為放生池。池水清澈,游魚可數,碧瓦朱檐倒映池中,有入桂宮之佳趣,傳說曾有觀音現世於玲瓏岩,為雙池倒映,平添一層神奇色彩。
清關噴雪:清關橋引雙池水,溪流橫溢,瀑布飛濺,似雪噴涌,遂成勝景。傳說有青蛇盤亘,與萬松、鐵蛇合稱天童三關。
玲瓏天鑿:玲瓏岩為太白支脈,岩壁危立千仞,奇石嶙峋,古木蔥蘢,王安石游天童時於此聽猿啼。由寺西循徑而上,過六角亭、貞壽橋、甲壽泉、甲壽坊到盤陀石,扶醉步百級,即到玲瓏岩,上有觀音洞水月亭。
東谷秋紅:太白山東谷舊時楓林向晚,至深秋,葉紅如血,壅塞山谷,似霞似荼。四周青山中,裹挾紅楓,景色如畫。
太白生云:寺旁太白山為鄞東第一高峰,晨昏嵐靄繚繞;陰雨雲霧如蒸,清風拂雲,穿壑出岫,猶如青峰吐雲,有漫舞鮫綃之姿。
南山晚翠:古山門前,有南山如屏,晴日黃昏,夕陽映照,翠色愈濃,其時遊人乘興而歸,意外又見一景,別有一番滋味。
平台鋪月:寺內藏經閣前有石砌曬經台,開闊平坦,宛如玉台,浩月臨空,青光鋪地,其實四圍重山迭屋厚重如寮,滿台銀輝則突兀光明,幽境中別具一番聖潔。此外,唐代的獅子柏,明代的羅漢藤,似從天而降的覺磐石都各具特色,天趣自成,為名剎增添古色天聲。

天童寺

森林公園人文古蹟較多,文化深厚,園內有天童寺、阿育王寺、彌陀寺三個名寺,這在全國,實屬罕見。天童寺、阿育王寺建築雄偉,歷史悠久,有許多珍稀植物,在我國佛教界具有十分重要地位,在東南亞和日本有相當影響。
天童寺建於西晉永康元年(300),號稱“東南佛國”。為佛教禪宗五大名剎之一。天童寺傍山而築,層層遞升,建築宏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千佛閣、御書樓、回光樓、返明樓、鐘樓、法堂、六草堂、戒堂、羅漢堂等20多幢古建築群。原有殿堂、樓、閣、居、寮、軒30餘幢,計999間,現存730間,占地7.64萬餘平方米,建築面積2.88萬平方米。這裡有宋狀元張孝祥的宋碑,有明崇禎年間鑄造的"千僧鍋",有清朝順治、康熙、雍正皇帝的詔書、玉璽、御筆,有順治所賜的“鎏金藥師銅佛”,有羅漢堂石刻畫像,有本世紀三十年代鑄成的重達7.5噸並
鑄有81卷《華嚴經》的大鐘等。天童寺是佛教臨濟宗的重要門庭,是擁有800萬信徒的日本曹洞宗的祖庭。天童寺在東南亞,尤其在日本影響很大,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過很大貢獻。

阿育王寺

阿育王寺為中國禪宗名剎。占地面積12萬平方米,至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現存建築為清代所建。因寺內珍藏佛國珍寶"釋迦牟尼真身舍利"而聞名中外。
寺院坐北朝南,平面布局由南而北次第升高,整座建築以天王寺、大雄寺和舍利殿為中心,左右翼分,形如鳳凰展翅,氣勢雄偉。擁有殿堂、閣樓600多間。寺內完整地保存著建築、繪畫、雕刻、園林、書法、碑刻等燦爛的古代文化藝術和文化古蹟。有《大唐阿育王寺常住田碑》,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撰《宸奎閣記》碑和宋狀元張久成撰寫的《妙喜泉銘》碑等。阿育王寺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有重要地位。唐天寶年間,鑒真第二次東渡日本未成,曾住在阿育王寺為高僧們講道授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