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祝白氂牛

天祝白氂牛

天祝白氂牛產於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是我國稀有而珍貴的氂牛地方類群,除生產肉、乳、毛以外,閹氂牛還供馱和騎乘用。

基本信息

天祝白氂牛天祝白氂牛
名稱 天祝白氂牛
類別 牛
地理分布 天祝白氂牛主要分布在天祝縣。

產地及環境

天祝白氂牛產於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是我國稀有而珍貴的氂牛地方類群。產區位於青藏高原北緣,祁連山東端。南部有終年積雪的瑪雅雪山,東部為毛毛山,烏鞘嶺從中部穿過。海拔2000~4843米。年均氣溫0℃~0.1℃。年降水量300~416毫米,植物生長期約120天。年日照2553.3小時。氣候特點是寒冷,溫度變化劇烈。全縣有草原734.7萬畝。牧草生長茂密,以莎草科和禾本科為主。水源豐富,水質較好。陰坡有灌叢與半灌叢草原,適於飼牧氂牛。

品種特徵

天祝白氂牛是氂牛亞屬的一個白變種,體高居中,體態結構緊湊,前軀發育良好,鬐甲隆起,後軀發育較差。兩性異形顯著。公氂牛頭大額寬,頭心毛捲曲。角粗長,淺黃色,角尖向外上方或外後上方彎曲伸出,角尖細,角輪明顯。口大唇薄而靈活,鼻孔大,鼻鏡小。頸粗,無垂皮。鬐甲顯著隆起,肌肉較母氂牛發育好。前軀寬闊,後胸發育良好,腹稍大但不下垂,後軀發育較差,薦部高,尻多呈屋脊狀,斜而窄。全身皮膚粉紅色,多數有黑色斑點。四肢較短,骨骼結實,小而質地緻密,蹄殼黑色。睪丸較小,被陰囊緊裹。母氂牛頭大小適中而俊秀,較窄。細長,和鼻子稍小。頸細薄,鬐甲稍高,背線較平,不像公氂牛起伏急劇。腹較大,一般不下垂。乳房發育差,乳靜脈不明顯,乳頭短。被毛密長,豐厚而純白,體軀各突出部位著生長而富有光澤的粗毛(也稱裙毛),頸側、背部、尻部著生較短的粗毛及絨毛,尾毛蓬鬆。

品種性能

天祝白氂牛屠宰率為52%(公母牛),淨肉率分別為36.28%和35.59%。成年公氂牛產毛量(包括裙毛和粗毛)平均為3.62公斤;抓絨毛量為0.40公斤,尾毛量為0.62公斤;成年母氂牛相應為1.18、0.75和0.35公斤。各部位毛股以尾毛最長,腹部裙毛次之,再次為臀部毛,以背毛最短。根據成年母牛2646根不同類型毛纖維測定,其中有髓毛僅占24.23%。74.6%為無髓毛。潔白、玻光的無髓毛占75.77%,這是純白氂牛貴重品質的主要標誌。絨毛纖細、柔軟、手感光滑,並富有彈性。其優越性能與山羊絨相媲美,它是一種更能為紡織工業廣泛使用的特種動物纖維。尾毛、絨毛和粗毛,暢銷國內外。在高山草甸草原自由放牧,沒有補飼條件下,產乳母牛帶犢自然哺乳,年產乳量約400公斤。氂牛除生產肉、乳、毛以外,閹氂牛還供馱和騎乘用,一般可馱載75公斤,最高可達100公斤,日行程30~40公里。天祝白氂牛的繁殖性能和適應性同於青藏高原其他地區的氂牛。據調查,繁殖率為56.4~75.59%。適宜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區生活和繁殖,耐寒冷,耐粗飼。在海拔較低氣溫較高的農業地區,難以適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