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山商周遺址

天目山商周遺址

天目山遺址,位於姜堰區城區北部,是一座四面環水的古城址,遺址所在地地勢較高,四面環水,形似一座小島,呈覆缽形,與中國東南地區以往發現的同時期古城有著較大差別。 天目山遺址,位於姜堰城區北部,新通揚運河南側,姜溱河東畔。遺址所在地地勢較高,四面環水,形似一座小島。2006年5月29日,經國務院核准公布,天目山遺址作為歷史時期不同朝代、不同類別、不同地域且保存基本完好的典型遺址,被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10月18日,首屆江蘇省文物節暨南京博物院建院70周年慶典中,鄒衡先生在南京博物院展廳對天目山古城出土文物予以現場點評。

遺址價值

天目山商周遺址 天目山商周遺址

天目山商周遺址位於江蘇姜堰鎮北郊,本世紀70年代後陸續出土商周幾何紋陶器殘片、商代龍背銅削、銅箭簇、石網墜、灰陶豆、角質亞化石、麋鹿角、銅鏡、漢代墓磚等文物遺蹟附近出土的彩陶球,為姜堰區的

悠久歷史提供了佐證。1276年文天祥路經姜堰,曾留下“羈臣家萬里、天目鑒孤忠”詩句。

2002年10月22日,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天目山遺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城址屬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早期,明顯受長江以南湖熟文化和中原西周文化的影響。城址在該地區具有較大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影響力,對研究、填補江淮地區西周、春秋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2006年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9日,經國務院核准公布,天目山 遺址作為歷史時期不同朝代、不同類別、不同地域且保存基本完好的典型遺址,被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8月至2003年10月,由南京博物院主持,南京博物院、泰州博物館、姜堰文管辦3方人員組成天目山遺址考古隊,對天目山遺址先後進行了兩次考古考掘,揭露面積1316平方米。考古發現,該遺址是一座西周時期的古城址,分為內城和外城,外城外側有環城河道,外城牆僅發現東、北、西三側。內城周長近於萬曆《泰州志》所載史實。城牆為土築,始建時城牆高度不超過10米,與古文獻相符。發掘中還發現了河道、台基、房址、墓葬、排水溝等古遺蹟和大量動物遺物及人工陶器罐、鬲、豆、缽、盆、盤、簋等。天目山西周古城,是目前江淮地區發現的最早城址。這一時期的城址很難得。為春秋時代不同古城結構比較和中國古代城市模式發展研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資料。江淮地區西周春秋時期歸屬及其文化特徵,以往缺少研究,史料十分單薄且內容相悖。當時有可能在此活動的有乾、淮夷、吳、東夷等國族,但文獻缺載。天目山古城是河道中的小城,是春秋早期乃至西周晚吳國嚮往中原、向北發展的要道中的一座城堡。古城文化因素體現了江南湖熟文化與中原龍山文化交融匯合發展演進的歷程。天目山古城地處古長江河道、古海岸線進退變化區域內,該遺址可以為稻作文化的產生研究提供基礎性資料。2003年10月18目,首屆江蘇省文物節暨南京博物院建院70周年慶典中,中國商周考古第一人、夏商周斷代工程理論權威專家、北京大學博導鄒衡先生,在南京博物院展廳對天目山古城出土文物予以現場點評。

地理環境

浙江的天目山是很多人熟知的旅遊佳處。其實,江蘇省中部的泰州市境內,也有一座天目山,多年來卻鮮為人知。這座有著商周時代文化古遺址的小山,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說它是山,它其實只是一座地勢稍高、四面環水的土墩,形如一座河中島;“天目”二字也與浙江的天目山、常州的天目湖無涉。然而,這處位於姜堰市城北、根本算不了是山的天目山,卻是江淮地區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古城遺址。因其考古學意義重大、文化內涵特殊,6月,它與泰州的人民海軍誕生地舊址、海陵區城隍廟一起,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經120度,北緯32度,新通揚運河南側、姜溱河東畔。這是天目山在地圖上的地理坐標。 從姜堰城區益民路徑直向北七八百米是一個物資倉庫,經倉庫大門再往北走五六十米,有一座竹子搭成的小橋。橋對岸,便是被一灣河水環抱的天目山。遠遠望去,它形似一隻倒扣的巨碗,浮於水面之上,因高度僅有三四米,說它是一處地勢稍高的土墩更為貼切。天目山之名,古已有之。一些學者認為,其提法應比浙江天目山還早。當年,不向元軍投降的文天祥曾在《泰州》一詩中寫道:“羈臣家萬里,天目鑒孤忠。”這裡的“天目”,指的就是姜堰天目山。

驚現遺址

天目之名古已有之

泰州的天目山位於姜堰北郊,是一處地勢稍高、四面環水的土墩,總面積3.4萬平方米,最高處只比河面高出了4米多,與其說是山,不如稱其為彈丸小島。

天目山之名,古來有之。一些學者認為,其提法應比浙江天目山還早。宋代,拒向元軍投降、潛逃經過泰州的文天祥曾在《泰州》一詩中寫道“羈臣家萬里,天目鑒孤忠”。這裡的“天目”,指的就是泰州姜堰的天目山。

據明萬曆《泰州志》記載:“天目山,州治東四十五里,高二丈余,周二百三十步。昔王仙翁(按:王冶,晉代道士)嘗隱是山,有二井。”因二井形如天的一雙眼睛,故俗稱“天目山”。

居民偶然發現文物

天目山由於四面環水,幾乎與外界隔絕。上世紀七十年代,人們搭起一座竹橋,登上這座小島。在蓋房取土時,發現了宋代和漢代墓葬,出土了北宋政和鐵錢、兩漢陶器和鐵劍、銅鏡、五銖錢等文物。經過文物工作者幾次考古調查,在天目山的淺土層中又發現了陶鬲、陶豆、陶罐、銅箭鏃、銅削等大量器物,同時還發現了一些魚、蚌、鳥、犬的遺骨及麋鹿角亞化石。

兩次發掘收穫頗豐

2000年8月至2003年8月期間,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江蘇省十多位考古專家組成考古隊,對天目山進行了兩次考古發掘。這次發掘,在天目山意外發現了古代城牆、河道、排水溝、灰坑、房址、台基、墓葬等遺蹟,說明這裡竟是一座湮沒於歷史長河中的古城。

古城池依天目山地形而建,呈東西較長、南北較短的長圓形,面積約2.5萬平方米,設外城和內城兩部。被發現的內城規模,與明萬曆《泰州志》所載的城郭規模相近。由此可推測,在明朝編寫《泰州志》的時候,內城仍較為完好地保存在地面上。

原是一座商周古城

專家考證,天目山古城構築於商周中晚期至春秋早期,在時代上早於常州淹城遺址(約2500年前),它是江蘇省首次在長江以北發掘的商周城址,也是目前江淮地區所發現的最早的城址遺蹟。

如今,天目山遺址依然是以它原生態的風貌呈現在世人面前。遊人踏過吱呀作響的小竹橋,登上濃蔭覆蓋的土坡,隨意間,也許就能在地上,找到一塊舊時的殘石碎瓦。

考古發現

天目山發現疑似隕石 天目山發現疑似隕石

據泰州現存最早的明萬曆《泰州志》記載:“天目山,州治東四十五里,高二丈余,周二百三十步。昔王仙翁(註:王冶,晉代道士)嘗隱是山,有二井。”因二井形如一雙眼睛,故稱“天目山”。 然而,這山實在是太不起眼了,經專家測定,若算上周圍的河道,它的面積也就3.4萬多平方米,只不過5個足球場大小。但是,令人驚奇的是,這彈丸之地的地表下很淺處即為文化層,累疊著豐富的歷史遺存。多年前,當地人曾在文化層上部的土中發現過宋代和漢代墓葬,出土了北宋政和鐵錢、兩漢陶器和鐵劍、銅鏡、五銖錢等文物。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有關單位在取土時,又在一處面積300多平方米、深30厘米至40厘米的土中發現了陶器、銅器、獸骨等。1991年,省內一些文物專家來天目山考察,在河道邊走了走,隨手便撿到了一些古陶器的碎片。這些不經意的發現證明,天目山的確是一座歷史寶庫。

考古調查

上世紀80年代,姜堰和泰州兩地的文物工作者先後幾次對天目山進行了考古調查,獲得了不少實物資料,其中器物主要有鬲、豆、罐、箭鏃、網墜、銅削等,同時還發現了一些麋鹿角亞化石。1988年,兩地學者在《東南文化》上發表了《天目山、單塘河古遺址調查簡報》,引起了省內考古學界的重視。姜堰的天目山開始揚名。2000年8月至2003年8月期間,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南京、泰州、姜堰三地的文物專家組成考古隊,對天目山進行了兩次正式的考古發掘。發掘中,發現了城牆、河道、排水溝、灰坑、房址、台基、墓葬等遺蹟,出土了銅、石、骨、牙、陶等人工遺物和魚、鱉、蚌、鳥、犬、鹿、獐等動物遺骨。經過對採集的遺物進行碳14標本測定,證實這些遺物都已在地下沉睡了3000年,是西周中晚期先民們所使用的器物。透過這些看似粗陋的物件,今天的人們可以遙想,3000年前,天目山陸地上草木繁盛、鳥獸成群,河塘里碧水蕩漾、魚蟹豐富,先民們以漁獵、採集和種植來獲取生活資料。生活用的陶器大家合力燒制,捕獵的工具自己動手打磨……物質條件雖很簡陋,可居住環境卻很愜意,簡直就是一處世外桃源。除了文物,專家們更看重的是發現的古城遺址。遺址依天目山地形而建,呈東西較長、南北較短的橢圓形,面積約2.5萬平方米,設外城和內城。外城呈長方形,面積約2.3萬平方米,四周是南北約200米、東西約170米的護城河道。外城裡包著一座內城,其東西約70米、南北約55米,面積約3800平方米。內城規模正好與明萬曆《泰州志》所載的城郭規模相近。由此可推測,在明朝萬曆年間編寫《泰州志》的時候,此內城仍較為完好地保存在地面上。

專家考證

經過進一步考證,專家們認為,天目山古城遺址為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早期的遺蹟,在時代上早於常州淹城遺址(約2500年前),是江蘇省首次在長江以北發掘的商周城址,也是目前江淮地區發現的最早的城址。1985年9月,泰縣人民政府公布天目山遺址為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10月,天目山遺址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