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月清頂茶

天月清頂茶

天月清頂茶又名天目青頂,又稱天目雲霧茶,是在國際商品評比中獲得金獎的古今綠茶上品,產於臨安縣東天目山的太子廟、龍鬚庵、溪里、小嶺坑、朱家村及森羅坪等地。

簡介

天月清頂茶又名天目青頂,又稱天目雲霧茶,是在國際商品評比中獲得金獎的古今綠茶上品,產於臨安縣東天目山的太子廟、龍鬚庵、溪里、小嶺坑、朱家村及森羅坪等地。天目山區是我國古代老茶區之一,產茶歷史悠久,明代袁宏道在《天目山記》中就有"天目山,三件寶,茶葉、筍乾、小核桃"的記載。已先後銷往荷蘭、加拿大、英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

天目青頂,又稱天目雲霧茶,產於浙江臨安天目山,這裡古木參天,山峰靈秀,屬國家生態示範區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素有天然植物園之稱。天目山山高地帶氣候溫濕,森林茂密,樹葉落地,形成灰化棕色森林土,腐植質厚達二十厘米左右,土壤疏鬆,色黑,呈酸性反應。終年雲霧籠罩,山上霧日多,年平均有二百五十天以上。茶樹多分布在海拔一千二百米以下,六百米以上的自然良好的山塢中。天目山是我國重點產茶區,天目山茶在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代已很有名,經久不衰,據載,明代不斷有天目山茶入貢,在九十年代中期已被列入我公司有機茶生產基地。天目青頂茶一直作為外銷有機茶,並在歐洲茶葉市場有較高知名度,目前國內市場僅張一元公司獨家銷售。該茶製作工藝精細,原料上乘,其挺直成條,葉質肥厚,芽毫顯露,色澤深綠,滋味鮮醇爽口,清香持久,湯色清澈明淨,芽葉朵朵可辨,是色、香、味俱全的茶中佳品。

天目青頂茶的品質特色為:茶葉挺直成條,葉質肥厚,芽毫顯露,色澤深綠。滋味鮮醇爽口,香氣清香持久。湯色清澈明淨,芽葉朵朵可辨。沖泡三次,色、香、味猶存。

天目青頂的採制工藝特色為:採摘時間較晚。按採摘時間、標準和焙制方法不同,按質分為頂谷、雨前、梅尖、梅白、小春五等。頂谷、雨前屬春茶,稱“青頂”,茶芽最幼嫩纖細,色綠味美。梅尖、梅白稱“毛峰”;小春則屬高級綠茶。鮮葉採摘要求:選晴天葉面露水乾後開採。用手指合力提采,不能用指甲掐,不能帶魚葉;鮮葉標準為:一葉包一芽,一芽一葉初展;一芽一葉,一芽二葉。採下的鮮葉薄攤在潔淨的竹匾上,置陰涼處5-6小時,使鮮葉的內含物質發生緩慢的變化,以利於色、香、味、形品質的提高。在平鍋或電鍋內以高溫殺青,後將殺青葉抖散在竹匾內攤涼。後將茶放在粗麻布上以輕重輕之手法揉捻。然後,將茶投於鍋炒二青,再將其抖散在竹匾內冷卻。然後烘乾。

茶史追溯

天目山區產茶歷史悠久,是我國的古老茶區之一。唐代陸羽《茶經》記載:"杭州,臨安、於潛二縣生天目山,與舒州同。"至明代,有茶人著書將天目青頂與龍井茶等六個茶品同列為佳品。據明萬曆年間的《臨安縣誌》記載:"雲霧茶出天目,各鄉俱產,唯天目山者最佳。"後因戰亂,失傳。20世紀80年代,經當地政府的努力,天目青頂得以重新揚名,在杭州國際茶文化節名茶評比中獲"文化名茶"稱號。

名茶鑑賞

天目茶成品外形緊結略扁,形似雀舌,葉質肥厚,銀毫顯著,色澤深綠,油潤有光;沖泡後,湯色清澈明淨,芽葉朵朵可辨,滋味鮮醇爽口,清香持久。詩僧皎然在品飲天目青頂茶後,贊曰:"頭茶之香遠勝龍井"。天目青頂製作工藝精細,原料上乘,是色、香、味俱全的茶中佳品,遠銷荷蘭、加拿大、英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

生長條件

產區氣候溫濕,森林茂密,樹葉落地,形成灰化棕色森林土,腐殖質厚達20厘米左右,土壤疏鬆,色黑,呈酸性反應。終年雲霧籠罩,霧日年平均250天以上。茶樹多植于海拔600~1200米之間較為避風的山凹或山塢中。

種類及特點

按採摘時間、標準及焙制方法不同,分為頂谷、雨前、夏烏、梅尖、梅白、小春等品類。頂谷、雨前屬頭春茶,最幼嫩細纖,色綠味美,為最佳品。頂谷的採摘標準為一芽一葉;小春採摘標準為一芽二葉開展,鮮葉嫩度仍高於一般茶葉。頂谷、雨前在製作時,殺青採用竹筷在鍋中翻炒至適度,起鍋時煽風涼卻;揉捻放於粗麻布上輕輕搓揉,不使茶葉出汁;最後置於焙籠中放於炭火盆上分毛火、足火二次焙烘乾燥。成品外形緊結成條,葉質肥厚,芽毫顯著,色澤深綠,油潤有光;沖泡後,湯色清澈明淨,芽葉朵朵可辨,滋味鮮美,清香持久。

天目青頂茶製作工藝精細,原料上乘,其挺直成條,葉質肥厚,芽毫顯露,色澤深綠,滋味鮮醇爽口,清香持久,湯色清澈明淨,芽葉朵朵可辨,是色、香、味俱全的茶中佳品。

獲得榮譽

該茶生產歷史約從明代開始,當時被列為六品名茶之一,作為貢品。1936年在南洋國際會議評比中獲特等金質獎。明代被列為“貢品”。1986年被評為浙江省十大優勝名茶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