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15號

產量表現2000-2001年天府15號參加四川省花生新品種區域試驗,2年12點次(11點次增產)平均4981.5 千克/公頃,比對照天府9號、天府10號分別增產5.6%和10.1%;2001年四川省生產試驗5點(一致增產)平均4230.75 千克/公頃,比對照中花4號增產6.27%;2003年生產試驗8點平均4224.9

選育過程

親本來源及特點

母本魯花9號(花19×花17)是山東省花生研究所雜交選育的早熟、中間型、大粒高產品種,父本904-55(天府9號×海花1號)是本所雜交育成的早熟、中間型、中粒高產品系。

選育經過

1991年配製雜交組合,1992-1996年進行雜種後代選擇,篩選豐產性和莢果整齊度好、成熟性早的單株、株系進行比較,1996年( F5代)出圃系號965-32-2,1997年參加品系鑑定試驗,1998年品系比較試驗,1999年四川省聯合試驗,2000-2001年四川省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2002年通過四川省品種審定;2001-2003年參加全國長江片區域試驗、生產試驗,2005年通過全國品種鑑定。

產量表現

2000-2001年天府15號參加四川省花生新品種區域試驗,2年12點次(11點次增產)平均4981.5 千克/公頃,比對照天府9號、天府10號分別增產5.6%和10.1%;2001年四川省生產試驗5點(一致增產)平均4230.75 千克/公頃,比對照種天府10號增產16.0%。
2001-2002年在全國長江片區域試驗中,2年 25點次(其中18點次增產)平均4230.75 千克/公頃,比對照中花4號增產6.27%;2003年生產試驗8點平均4224.9 千克/公頃,比對照中花4號增產6.27%;比對照種中花4號增產19.67%。
綜合37點試驗結果,說明天府15號具有很好的豐產穩產性和適應性。適宜在四川、重慶、貴州、湖北中部、江蘇南部等花生產區推廣種植。

早熟性表現

該品種的生育期較短,其早熟性比母本“魯花9號”早熟8-10天,與父本“904-55”相當。據2001年測定,在4月中旬早夏播條件下播種,天府15號生育期126天、所需>12℃有效積溫1404.8℃。

特徵特性及品質性狀

形態特徵

天府15號屬中間型中大粒品種。株型直立,連續開花,葉片中等大、長橢園形,葉色較深,莢果普通形,果殼網紋較淺,果嘴不明顯或中等,種仁橢圓形,種皮淺紅(粉紅)色。主莖高48.2厘米,側枝長54.3 厘米,單株總分枝數9.8個、結果枝8.3個,單株生產力21.2克,百果重187.8克,百仁重82.0克,出仁率76.5%,全生育期130天左右。

品質性狀

據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成都)檢測,含油量為51.45%,含油酸45.3%、亞油酸36.9%,蛋白含量為27.6%。

栽培技術要點 

適時早播

覆膜栽培3月中下旬-4月中旬,麥套栽培在麥收前25-30天播種為宜。播前帶殼曬種2-3天,剝殼後選籽粒大小均勻、顏色正常的種子播種。

壟作栽培

壟距80-83厘米,壟面寬60-63厘米,壟溝16.5-20厘米,壟高0.8-10厘米,壟面上播種2行花生,株距18-20厘米,畝植9260-8330窩,窩播2粒。

配方施肥

坡台地畝施農家肥15000kg、氮素(N)225-300千克/公頃(或碳銨675-900千克/公頃)、過磷酸鈣600-750千克/公頃、鉀肥120-150千克/公頃;壩地畝施堆渣肥15000kg、尿素150-225千克/公頃、過磷酸鈣600-750千克/公頃、氯化鉀150-225千克/公頃,混勻後撒於施肥溝中;泥地重氮輕鉀,沙地重鉀輕氮。

加強田間管理、適時收穫

覆膜栽培苗期及時引苗(枝)出膜,發現土蠶為害枝葉,用敵殺死1500-2000倍噴灑葉片;蠐螬為害,用鋅硫磷乳劑拌土撒窩或用乳劑兌水噴苗窩防治。成熟後適時收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