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廟戰國滇墓

天子廟戰國滇墓

位於滇池東岸的呈貢縣境內,北距昆明主城區15公里,南離呈貢縣城3公里,西至滇池2公里,現屬呈貢縣斗南鎮小古村村委會管轄。

天子廟的由來

天子廟的地名源自一座古廟,廟內有一塊立於清朝光緒十一年的石碑,碑文大意說:“漢代以來,為紀念先帝,當地人在此建造過景帝宮,其後斗轉星移,該廟歷經蒼桑,幾經兵災,明代重修更名為土主廟。清末,當地農民華炳文打著重修景帝宮的旗號,廣捐功德進行起義準備,廟宇更名為天子廟至今。”

上世紀七十年代,由於當時的生產隊在天子廟附近改土造田及周圍民眾挖土平地,致使地下埋藏的一些青銅器被掘出土。1975年2月,根據當地廢品收購站所提供的線索,考古工作者在天子廟進行了實地調查,確定此處為滇文化青銅墓地,於是拉開了考古發掘的序幕。

考古發掘

1975年至1992年的17年時間裡,省、市考古工作者先後4次在此進行了發掘和清理,共發掘豎穴土坑墓85座,出土各類隨葬品近千件,其中以1979年的發掘最具代表性。當時共發掘墓葬44座,經科學測定,有兩座屬戰國中期,12座屬戰國晚期,另外的30座屬西漢早期。出土隨葬品5000餘件,按質地可分為青銅器、陶器、漆器、玉石、瑪瑙,以青銅器居多,有戈矛、劍、斧、鉞、啄、戚、錘、甲、鏃、犁、鋤、鐮、鑿、削、卷刃器、工字形器、卷經軸、勺、枕、鼎、筒、鼓、鐲、扣飾等,陶器有尊、紡輪、罐,玉石瑪瑙主要為小型裝飾物,另外還有數以千計的海貝及難以計數的細微的綠松石圓片。

在1979年發掘的44座墓葬中,41號墓規模最大,出土器物最多,並有人殉現象存在。41號墓位於墓群中部,墓口長6.3米,寬4米,墓深4米,墓底四周設有出土二層台。由於墓坑終年積水,葬具得以保存,為一槨一棺,棺槨制在同一時期的中原地區也是當地大貴族所普遍採用的葬制。該墓出土隨葬品310多件,貝1500件,綠松石數以萬計,全部分布在槨蓋板及槨底板上。41號墓出土的隨葬品不乏精美之作,其中的五牛蓋銅筩尤為精美絕倫。五牛蓋銅筩分為蓋、筩身、足三部份,蓋為圓形,與筩身子母口相扣合,蓋面中央鑄鼓形圓台,台上焊接一立牛,形態較大,為主牛,蓋周有首尾相連圍繞主牛而設的形體稍小些的四牛,筩身通體飾有陰線刻紋飾,以寫實的手法表現出羽人競渡、水鳥停歇、封牛閒散的主題畫面,所刻畫的人物、動物均是栩栩如生,形態各異。

如果說石寨山王族墓地的發現建立了滇文化研究的核心內容和基本方向,那么,天子廟作為石寨山文化早期類型對構築滇文化的年代序列,揭示滇文化的性質、起源,均具有重要的作用。天子廟41號墓出土的具有明顯中原文化風格的巫師紋銅鼎,應為王者的標誌。同時,具有濃厚嶺南百越文化色彩的五牛蓋銅筩,造型十分奇特的雙鉞形銅戈,使得天子廟類型在某些文化表現因素的表現形式上與石寨山文化略顯不同,別具特色。從年代上看,在雲南青銅文化發展序列中,缺了戰國中葉這一環,而天子廟古墓群出土文物正好補上了這一環。由此可見天子廟古墓群的發現,在古滇文化研究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