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仙子[茄科植物天仙子]

天仙子[茄科植物天仙子]

天仙子(學名.),是雙子葉植物綱、管狀花目、茄科、天仙子屬的一種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株高可達1米,植株被粘性腺毛。葉卵狀披針形或長圓形,長達30厘米,先端尖,基部漸窄,具粗齒或羽狀淺裂,中脈寬扁,側脈5~6對,葉柄翼狀,基部半抱根莖;莖生葉卵形或三角狀卵形,長4-10厘米先端鈍或漸尖,基部寬楔形半抱莖,不裂或羽裂;莖頂葉淺波狀,裂片多為三角形,無葉柄。花在莖中下部單生葉腋,在莖上端單生苞狀葉腋內組成蠍尾式總狀花序,常偏向一側,花近無梗或梗極短;花萼筒狀鐘形,長1-1.5厘米,裂片稍不等大,花後壇狀,具縱肋,裂片張開,刺狀;花冠鍾狀,黃色,肋紋紫堇色;雄蕊稍伸出。蒴果長卵圓形,長約1.5厘米。種子近盤形,淡黃褐色。花期5~8月,果期7~10月。 分布於中國華北、西北及西南,華東有栽培或逸為野生;蒙古、俄羅斯、歐洲、印度亦有。常生於山坡、路旁、住宅區及河岸沙地。 天仙子全株有毒,誤食可導致吞咽困難、皮膚和黏膜乾燥潮紅、心動過速、瞳孔散大,嚴重者可致死。根、葉、種子藥用,有鎮痙鎮痛之效,可作鎮咳藥及麻醉劑。種子油可供制肥皂。 (概述圖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天仙子 天仙子

二年生草本,高達1米,全體被粘性腺毛。根較粗壯,肉質而後變纖維質,直徑約2~3厘米。一年生的莖極短,自根莖發出蓮座狀葉叢,卵狀披針形或長矩圓形,長可達30厘米,寬達10厘米,頂端銳尖,邊緣有粗牙齒或羽狀淺裂,主脈扁寬,側脈5~6條直達裂片頂端,有寬而扁平的翼狀葉柄,基部半抱根莖;第二年春莖伸長而分枝,下部漸木質化,莖生葉卵形或三角狀卵形,頂端鈍或漸尖,無葉柄而基部半抱莖或寬楔形,邊緣羽狀淺裂或深裂,向莖頂端的葉成淺波狀,裂片多為三角形,頂端鈍或銳尖,兩面除生粘性腺毛外,沿葉脈並生有柔毛,長4~10厘米,寬2~6厘米。

花在莖中部以下單生於葉腋,在莖上端則單生於苞狀葉腋內而聚集成蠍尾式總狀花序,通常偏向一側,近無梗或僅有極短的花梗。花萼筒狀鐘形,生細腺毛和長柔毛,長1~1.5厘米,5淺裂,裂片大小稍不等,花後增大成壇狀,基部圓形,長2~2.5厘米,直徑1~1.5厘米,有10條縱肋,裂片開張,頂端針刺狀;花冠鍾狀,長約為花萼的一倍,黃色而脈紋紫堇色;雄蕊稍伸出花冠;子房直徑約3毫米。

蒴果包藏於宿存萼內,長卵圓狀,長約1.5厘米,直徑約1.2厘米。種子近圓盤形,直徑約1毫米,淡黃棕色。夏季開花、結果。

生長環境

天仙子喜溫暖濕潤氣候,生活力較強,對土壤要求不嚴,以排水良好、陽光充足的沙質粘壤土或沙質壤土為宜。輕鹼地也可生長。 常生於山坡、路旁、住宅區及河岸沙地。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華北、西北及西南,華東有栽培或逸為野生;蒙古、俄羅斯、歐洲、印度亦有。

繁殖方法

天仙子主要採用種子繁殖。4月中下旬播種。

種子催芽處理:有兩種方法:①把種子與濕潤沙土混拌,放濕潤處,待種子快發芽時播種②播種前用涼水浸種2天,撈出,晾至7、8成乾,即行播種。

播種方法:在壟上開溝條播,可用點葫蘆點種,覆土2毫米厚(不宜過厚)輕輕鎮壓一次。如果土壤乾燥,可澆一次水。每畝播種300~400克。

栽培技術

育苗

3月份選肥沃濕潤土地,將種子混合一些細土均勻撒播。播後覆細土一層,以不見種子為度,天晴蓋薄草一層,並保持土壤潮濕。撒種時,手及工具不要弄濕,以免使種子粘結撒不開。每10平方米播種子5克。播後5~7天出苗,15天內出齊苗。如播得過密,必須間苗移植。

定植

5月份苗高10~15厘米時,選陰天或小雨天定植,不用帶土,按株行距30×40厘米,每畝種5000~6000株,天仙子對土壤的肥瘦很敏感,瘦瘠的土地要多施土雜肥或火燒士。小苗定植後,應及時澆水至成活為止。

田間管理

天仙子性喜濕,天旱過久易枯死,故宜及時灌水澆水,追施肥料。可施用硫酸銨,每桶水摻50g左右。

10月份天仙子開始開花結果,這時可撒施火燒土;11月初結青果,12月底至次年1月開始成熟,2月大量成熟。收穫後,對留地的老莖進行施肥澆水,亦可再生新枝葉,達到多期採收的效果。結幼果以後,用薄膜搭架速蓋,可提高種子飽滿度。如是8月初播種,則次年3月份開花結果,6月收穫。

採收加工

成熟的蒴果呈深棕褐色;由於花萼緊抱,不易開裂,可待絕大部分成熟時,用利刀將莖稈離地面5~6厘米高處割斷,收回曬乾,脫粒,篩去雜物,貯藏於乾處即可。果實以乾燥、粒大飽滿、無雜質的為好。

葉: 秋播者從第2年4月起便可選晴天陸續採收下部老葉片,最後在採收種子前5-6日將全部葉片採下,曬乾。根: 秋季拔取全株,切下根部。洗淨曬乾,或鮮用。種子: 秋播者於6月上旬,春播者7月中旬,嵫方在8-9月,當下部果皮呈共同色,上部種子充實呈淡黃色時,於分枝處割下,放通風處,1星期後脫粒曬乾即成。

藥用價值

藥性

苦辛,溫,大毒,歸心肝、胃經。

《本經》:“味苦,寒。”

《雷公炮炙論》:“大毒。”

《別錄》:“甘,有毒,”

《藥性論》:“味苦辛,微熱。”

《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入心、胃、肝經,”

功用主治

天仙子 天仙子

解痙止痛,安心定癇,主治脘腹疼痛,風濕痹,痛風蟲牙痛,跌打傷痛,喘嗽不止,瀉痢脫肛,癲狂,驚癇,癰腫瘡毒。

《本經》:“主齒痛出蟲,肉痹拘急,使人健行,久服輕身,走及奔馬強志益力。《別錄》:"療癲狂風癇,顛倒拘攣。"

《藥性論》:"生能瀉人,熱炒止冷痢,炒焦研細末,治下部脫肛。"

《本草拾遺》:“主痃癖,安心定志,聰明耳目,除邪逐風。”

《日華子本草》:"燒熏蟲牙,洗陰汗。"

《現代實用中藥》:“內服治喘息、胃痛、神經痛,用於劇烈咳嗽、百日咳、胃痙攣痛、三叉神經痛、嘔吐、舞蹈病等,外用可治痔疾。”

宜忌

本品有劇毒,內服宜慎,不可過量及連續服用,孕婦、心臟病、青光眼患者禁服。

論述

《本經》:"多食令人狂走。"

《雷公炮炙論》:"勿誤服,沖人心,大煩悶,眼生星火。"

《藥性論》:“生能瀉人。”

《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心臟病及心臟衰弱者忌用。”

《全國中草藥彙編》:“孕婦忌服。”

危害狀況

天仙子含莨菪鹼、東莨菪鹼、阿托品、阿朴莨菪鹼、托品鹼等生物鹼。有特殊臭味,新鮮時動物一般不會主動採食,其中毒多是由於混入飼料被動物誤食或春季缺草時大量採食所致。

中毒後表現口腔乾燥,吞咽困難、皮膚和黏膜乾燥潮紅、心動過速、瞳孔散大、排尿困難,嚴重者可致狂躁、共濟失調或表現反應遲鈍、昏睡等抑制症狀,最後因呼吸衰竭死亡。

防控措施

讓動物遠離天仙子生長地區,減少動物與天仙子接觸的機會,防止誤食引起中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