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漢語辭彙]

天人[漢語辭彙]

天人:1.洞悉宇宙人生本原的人,超越生死、超越輪迴之人,亦指神仙仙人,天子,神仙,才能出眾的人等。2.天和人,天象和人事 天人之際 天人合一。3.有時候也特指天子。4.仙女。 道教仙人不是印度佛教的天人,不可混淆對比。

基本信息

釋義

詞目】天人

【拼音】tiānrén

【英譯】[heaven and man;celestial being;immortal;outstanding man (in talent or appearance)]

1.天和人;天象和人事 天人之際 天人合一

在中國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一個基本的信念,季羨林先生對其解釋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類;合,就是互相理解,結成友誼。西方人總是企圖以高度發展的科學技術征服自然掠奪自然,而東方先哲卻告誡我們,人類只是天地萬物中的一個部分,人與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體。“天人合一”的思想無處不在,甚至在中國特有的茶文化中,由蓋、碗、托三件套組成的茶盞就分別代表了天、人、地的和諧統一、缺一不可。

2. 仙人;神人;才能或容貌出眾的人。

3. 特指天子

4.仙女。

出處

1. 指洞悉宇宙人生本原的人。《莊子·天下》:“不離於宗,謂之天人。”

2. 天和人。

《後漢書·班彪傳下》:“往者王莽作逆, 漢祚中缺,天人致誅,六合相滅。”

宋 司馬光《答李大卿孝基書》:“陰陽之道,在天為寒燠雨暘,在國為禮樂刑賞,在心為剛柔緩急,在身為饑飽寒熱,此皆天人之所以存,日用而不可免者也。”參見“ 天人感應”。

3. 指仙人;神人。

晉 葛洪《神仙傳·張道陵》:“忽有天人下,千乘萬騎,金車羽蓋。”

《三國志·魏志·曹仁傳》:“矯等初見仁出,皆懼,及見仁還,乃嘆曰:‘將軍真天人也!’”

唐 杜甫《八哀詩·贈太子太師汝陽郡王璡》:“汝陽讓帝子,眉宇真天人。”

宋 張端義《貴耳集》卷上:“東坡,天人也。凡作一文,必有深旨。”

明 馮夢龍 《喻世明言》第一卷:“晴雲引薛婆上樓,與三巧兒相見了。婆子看那婦人,心下想道:“真天人也!怪不得陳大郎心迷,若我做男子,也要渾了。”

《東周列國志》第九十四回:“觀者或笑曰:‘始吾慕孟嘗君,以為天人,必魁然有異。今觀之。但渺小丈夫耳!’和而笑者複數人。”

冰心《寄小讀者》二五:“因你本是個女神,本是個天人。”

4. 特指天子。

《晉書·應貞傳》:“順時貢職,入覲天人。”

唐沈佺期《夏日都門送司馬員外逸客孫員外佺北征》詩:“廟略天人授,軍麾相國持。”

5.佛教 天人,指天上的人.另外有很多人認為中華仙人屬於六道這是非常錯誤的說法,華夏仙人不等於印度諸天(即佛家的天人)。

6.天仙,仙女。見聊齋志異.卷二.阿寶:“轉念阿寶未必美如天人,何遂高自位置如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