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堂

天主堂

天主教堂位於新蕪區吉和街28號,於1887年始建,為擴大教會影響,蕪湖天主堂另址建造了育嬰堂收養棄嬰,毗連天主堂籌建了規模空前的內思學校。 1891年5月,教會和當地百姓衝突,發生震驚中外的“蕪湖教案”,教堂被焚毀,後由清政府與上海法國領事館協定用十三萬兩白銀於原址重建。文革期間再次受到破壞,1983年重修。1895年新教堂落成,20天后,倪懷倫主教隆重祝聖,安慶、徽州、寧國、江西的主教前來贊禮,區別於寧國的聖心大教堂和安慶的聖母院,蕪湖天主堂定名為若瑟堂。若瑟是耶穌的養父。 天主教堂座東朝西,背倚鶴兒山、俯瞰大江流,有“天際識歸舟”的詩情畫意。採用十字形平面,面寬17米,最寬處27米,東西長達39米,塔樓最高處約為29米,塔頂有透空的鐵十字架,左右兩座對稱塔樓擁立著耶酥雕像直立在山花台上,雙臂平伸,交叉成十字,寓意“救贖”,通體白色,寓意“聖潔”。天主堂的大廳是巴西利卡式,源自古羅馬帝國時期法庭、交易所、會所等廳類建築,大廳常被兩排或四排柱子縱分為三或五部分,兩側有廊,分上下兩層。 天主教堂只是靠大門一面有二層迴廊,在迴廊的對面是三個祭台,正中供奉耶穌的養父聖約瑟(聖父一般指上帝耶和華)、聖若瑟頭上高懸長夜不滅明燈,左側是聖母瑪利亞、右側是聖子耶穌。牆面繪有《聖經》彩色故事畫,光線通過裝有彩色玻璃的玫瑰窗和半圓形拱券窗射入廳內。空曠的大廳里整齊橫擺著低跪凳,容納一千人,以祈禱者的渺小反襯上帝的偉大。蕪湖天主堂正門兩側矗立著三十米高的圓頂鐘樓,安裝電控自鳴鐘兩座,次層有節慶銅鐘一口。左鐘樓內有螺旋扶梯。

基本信息

名稱

天主堂

簡介

天主堂天主堂
1944年夏,日本強占大修院為宣化省公署所在地,大修院遷入主教府東院,命名為“聖家大修院”。1954年全部拆散。
1945年宣化第一次解放,同年11月原“察哈爾民主政府”在大修院和主教府設立
3、歸還大堂修復重開和大修階段:(1976年—2003)
十一屆三中會勝利召開後,1979年全國開始落實宗教政策,1980年12月,宣化將大堂歸還了教會,部分教產得到了落實,按期付給租金,並給以部分賠償
宣化天主堂自1904年建成後,曾於1935年進行過一次大修。1980年歸還後的天主堂屋頂漏雨嚴重,石柱部分表面受損,祭台蕩然無存。1986年宣化區政府撥款8萬元,教會自籌資金16萬元,進行了全面恢復性工程。當時在已故本堂陳化育神父和張德正神父的的領導下,工程師趙惠、李武等精心設計,廣大教友義務勞動,這次修復工程恢復三個祭台。聖母和若瑟祭台以畫像代替雕像,兩塊主教墓碑修復後重新豎起。音樂樓用工字鋼架代替木架,最大的工程要算兩個鐘塔樓和人字山牆的復原工程,大堂內重新進行了粉刷彩繪,配齊了大堂內的全部跪凳。1986年10月重新開放。
為慶祝宣化天主堂“光榮十字架大堂”建堂100周年慶典,迎接社會各界和海內外主內兄弟姊妹的蒞臨,本堂王治海神父經多方籌款,綜合大家的意見,於2003年3月至7月對大堂進行了又一次大修。宣化天主堂經兩次修復之後,目前基本保持初建時的風貌。
二、宣化大堂的評價
1、宣化天主堂的建築風格,是標準的哥德式建築。雙鍾尖塔樓高插雲霄,雄偉宏大。內部為大石柱和飛扶壁桁架木石架構,彩繪裝飾簡潔明快,極富濃厚的宗教色彩,莊重而華麗,粗獷而宏厚。
2、宣化天主堂的建築規模,當時只有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的聖堂堪與媲美,在國內外的影響很大。
3、宣化大堂就地取材的青石料,用粗獷的刀法雕刻,線條明快多變,流暢活潑。在國內外如此規模風格的建築都是很少見的。據有權威的神父所傳,凡來本堂的外國神父或參觀者,均對該堂的建築風格給予很高的評價,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物價值。
4、宣化大堂就其建築的宗教內涵,建築學、美學、聲學等方面,都有極高深的文化研究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