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八行書

“天下第八行書”即米芾的《蜀素帖》,亦稱《擬古詩帖》,被後人譽為中華第一美帖,系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一。墨跡絹本,行書。縱29.7厘米,橫284.3厘米;書於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米芾三十八歲時,共書自作各體詩八首,計71行658字,署黻款。是米芾三十八歲時(1088年),在蜀素上所書的各體詩八首。

作者簡介

米芾(公元1051~1107年),初名黻,字元章,號襄陽漫士,海岳外史、鹿門居士,初居太原,繼遷襄陽

(今屬湖北),後室居潤州(今江蘇鎮江),曾任書畫學博士、禮部員外郎,人稱“米南宮”。以其才華橫溢,狂放不羈,故人又稱“米顛”。據《宣和書譜》說:“米芾書學羲之,篆宗史籀,隸法師宜官,晚年出入規矩,自謂善書者只有一筆,我獨有四面。寸紙數字,人爭售之,以為珍玩,請求碑榜,戶外之履常滿。家藏古帖甚富,名其所藏為寶晉齋”。其於書法各體兼善,尤精行書,大刀闊斧,獨往獨來,沉著痛快,奇縱變幻,振迅天真,出人意表。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行書作品,代表作是《虹縣詩》、《多景樓詩帖》、《研山銘》、《苕溪詩》和《蜀素帖》,其中《蜀素帖》最為得意。

作品來歷

作品的來歷:有個叫邵子中的人把一段蜀素裝裱成卷,以待名家留下墨寶,此卷相傳為邵氏所藏,欲請名家留下墨寶,以遺子孫,可是傳了祖孫三代,竟無人敢寫。因為絲綢織品的紋羅粗糙,滯澀難寫,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問津。《蜀素帖》經宋代湖州(浙江吳興)郡守林希收藏二十年後,一直到北宋元祐三年八月,米芾立林希邀請,結伴遊覽太湖近郊的苕溪,林希取出珍藏的蜀素卷,請米芾書寫,米芾才膽過人,當仁不讓,一口氣寫了自作的八首詩。卷中數詩均是當時記游或送行之作。卷末款署“元祐戊辰九月二十三日,溪堂米黻記”。當然這只是後人記述,有沒有其事,有待考證。

原文

擬古
青鬆勁挺姿,凌霄恥屈盤。種種出枝葉,牽連上松端。秋花起絳煙,旖旎雲錦殷。
不羞不自立,舒光射丸丸。柏見吐子效,鶴疑縮頸還。青松本無華,安得保歲寒。
龜鶴年壽齊,羽介所託殊。種種是靈物,相得忘形軀。鶴有沖霄心,龜厭曳尾居。
以竹兩附口,相將上雲衢。報汝慎勿語,一語墮泥塗。
《吳江垂虹亭作》
斷雲一片洞庭帆,玉破鱸魚金破柑。好作新詩繼桑薴,垂虹秋色滿東南。
泛泛五湖霜氣清,漫漫不辨水天形。何須織女支機石,且戲常娥稱客星。時為湖州之行.
《入境寄集賢林舍人》
揚帆載月遠相過,佳氣蔥蔥聽頌歌。路不拾遺知政肅,野多滯穗是時和。
天分秋暑資吟興,晴獻溪山入醉喔。便捉蟾蜍共研墨,彩箋書盡剪江波。
《重九會郡樓》
山清氣爽九秋天,黃菊紅茱滿泛船。千里結言寧有後,群賢畢至猥居前。
杜郎閒客今焉是,謝守風流古所傳。獨把秋英緣底事,老來情味向詩偏。
《和林公峴山之作》
皎皎中天月,團團徑千里。震澤乃一水,所占已過二。娑羅即峴山,謬雲形大地。
地惟東吳偏。山水古佳麗。中有皎皎人,瓊衣玉為餌。位維列仙長。學與千年對。
幽操久獨處。迢迢願招類。金颸帶秋威。欻逐雲檣至。朝隮輿馭飆。暮返光浮袂。
雲盲有風馭。蟾餮有刀利。亭亭太陰宮。無乃瞻星氣。興深夷險一。理洞軒裳偽。
紛紛夸俗勞。坦坦忘懷易。浩浩將我行。蠢蠢須公起。
《送王渙之彥舟》
集英春殿鳴捎歇。神武天臨光下澈。鴻臚初唱第一聲。白面玉郎年十八。
神武樂育天下造。不便敲枰使傳道。衣錦東南第一州。棘璧湖山兩清照。
襄陽野老漁竿客。不愛紛華愛泉石。相逢不約約無逆。輿握古書同岸幘。
淫朋嬖黨初相慕。濯發灑心求易慮。翩翩遼鶴雲中侶。土苴尫鴟那一顧。
邇來器業何深至。湛湛具區無底沚。可憐一點終不易。枉駕殷勤尋漫仕。
漫仕平生四方走。多與英才並肩肘。少有俳辭能罵鬼。老學鴟夷漫存口。
一官聊具三徑資。取捨殊塗莫回首。
元祐戊辰九月廿三日。溪堂米黻記。

題識

增城嗜書,又好米南宮書,余在長安得蜀素摹本,嘗與增城言米書無第二,但恨真跡不可得耳。□二十餘年,竟為增城有……
猶有蜀素存米者,幸逭郁攸獻晉卿。堪與漁村為合璧,似爭蘭畹擅連城。書雖涉放原歸整,□固雲顛頗具英。磬折幽光非謬譽,謂獅捉象是精評。癸卯仲春上澣御題
此米芾蜀素真跡卷為大學士傅恆舊藏,壬寅冬其子額附福隆安家不戒於火,而是卷適以付裝獲全,因進入內府,即提什紀其事。今春其孫豐伸濟倫家復遭祝融之厄,傳是卷不早入石渠焉,知不為丁甲下取洵乎。翰墨因緣,流傳有數,藝林名跡,當有神物護持,不可思議耳。戊申孟夏御識。臣董浩奉敕敬書

跋文

蜀素》一卷,乃慶曆四年甲申東川所造,東園邵子中藏於家二十餘年,至熙寧元年戊申裝褫成卷。先記其尾,虛其首,以將屬善書者。慶曆至熙寧二十餘年矣,至熙寧八年乙卯胡完夫、徐道淵、閭丘公顯觀於子中家,展轉數遍,亦題其尾,尚其素也。至元佑三年戊辰始為米溪堂書,熙寧至元佑又幾二十幾年矣,子中、完夫諸公愛其素如此,不知諸公及見溪堂之詞翰否乎?

作品賞析

《蜀素帖》書於烏絲欄內,但氣勢絲毫不受局限,率意放縱,用筆俊邁,筆勢飛動,提按轉折挑,曲盡變化。《擬古》二首尚出以行惜,愈到後面愈飛動灑脫,神采超逸。米芾用筆喜"八面出鋒",變化莫測。此帖用筆多變,正側藏露,長短粗細,體態萬千,充分體現了他“刷字”的獨特風格。因蜀素粗糙,書時全力以赴,故董其昌在《蜀素帖》後跋曰:“此卷如獅子搏象,以全力赴之,當為生平合作”。 另外,由於絲綢織品不易受墨而出現了較多的枯筆,使通篇墨色有濃有淡,如渴驥奔泉,更覺精彩動人。
《蜀素帖》結構奇險率意,變幻靈動,縮放有效,欹正相生,字形秀麗頎長,風姿翩翩,隨意布勢,不衫不履。用筆縱橫揮灑,洞達跳宕,方圓兼備,剛柔相濟,藏鋒處微露鋒芒,露鋒處亦顯含蓄,垂露收筆處戛然而止,似快刀斫削,懸針收筆處有正有側,或曲或直;提按分明,牽絲勁挺;亦濃亦纖,無乖無戾,亦中亦側,不燥不潤。章法上,緊湊的點畫與大段的空白強烈對比,粗重的筆畫與輕柔的線條互動出現,流利的筆勢與澀滯的筆觸相生相濟,風檣陣馬的動態與沉穩雍容的靜意完美結合,形成了《蜀素帖》獨具一格的章法。總之,率意的筆法,奇詭的結體,中和的布局,一洗晉唐以來和平簡遠的書風,創造出激越痛快、神采奕奕的意境。所以清高士奇曾題詩盛讚此帖:“蜀縑織素鳥絲界,米顛書邁歐虞派。出入魏晉醞天真,風檣陣馬絕痛快”。董其昌在《蜀素帖》後跋曰:“此卷如獅子搏象,以全力赴之,當為生平合作”。

作品去向

《蜀素帖》明代歸項元汴、董其昌、吳廷等著名收藏家珍藏,清代落入高士奇、王鴻緒、傅恆之手,後入清內府,現存台灣故宮博物院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